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邓小平与毛主席关系密切,后期为何多次出现分歧,发生了什么?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建国之后,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在文革开始以后,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关系更是出现了极为复杂的变化。

    邓小平的三起三落都是与毛泽东有着密切的关系。

    尤其是,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对邓小平极为信任,甚至是列为接班人之一,但是文革开始后,两个人的矛盾却逐渐加深,以至于最后邓小平多次被下放。

    那么,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关系在建国之后是如何演变的?他们到底是因为什么问题出现分歧的?

    其实,邓小平和毛泽东早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两个人便见面了。随后,两个人展开了数十年的亲密合作。

    尤其是在革命战争时期,邓小平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取得了许多值得骄傲的事情。

    在毛泽东和邓小平初次相识的最初几年中,两人并没有频繁见面,工作上的联系也相对有限。

    毛泽东在井冈山、赣南、闽西领兵作战,而邓小平则在上海中央机关担任中央秘书长,之后领导红七军、红八军战斗。

    直到1931年8月,邓小平进入江西中央苏区后,两人的直接工作联系才开始。

    邓小平最初在中央苏区担任瑞金县委书记,后来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

    在会昌中心县委书记任内,邓小平因执行毛泽东的正确路线而被苏区中央局定为“邓、毛、谢、古”四罪人之一,被撤销江西省委宣传部长职务,受到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

    这成为邓小平在重大问题上与毛泽东“结缘”的开端。

    随着毛泽东在党内逐渐恢复“发言权”,1934年底,邓小平重新担任中央秘书长,并参加了著名的遵义会议。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邓小平参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由师政委成长为战略区的最高负责人,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主政西南,担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1952年奉调进京,任政务院副总理。1954年4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秘书长兼中央组织部长。1955年4月,在党的七届五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6年,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当选为党中央总书记。

    邓小平在政坛上迅速崛起,一方面归功于其才干和能力,另一方面与毛泽东的器重直接相关。

    在毛泽东看来,邓小平不仅在战争中表现出色,而且是治党治国的难得人才。因此,毛泽东将邓小平视为自己的接班人之一。

    1956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七中全会上提名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

    当时的邓小平很谦虚,还认为自己的能力还不够,对于这件事情,他讲了六个字:一不行,二不顺。不过,最后还是让邓小平当选了中央总书记。

    可以说,毛泽东对邓小平的品德、魄力和才干是赞誉有加的,表明了对邓小平的高度评价。

    毛泽东在1957年赴苏联参加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祝活动时,与赫鲁晓夫进行了对话。

    毛泽东表示不想再担任主席一职,而当赫鲁晓夫问及接班人时,毛泽东肯定地提到了刘少奇和邓小平。他强调邓小平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是党内难得的领导人才,对于邓小平他也是打心底里喜欢。

    1959年4月5日,在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将邓小平定位为“副元帅”。

    毛泽东在会上表示:“中央的主席是我,常委的主席是我,所以我毛遂自荐为元帅。书记处的总书记就是邓小平,你就当个副元帅。行不行?”这标志着毛泽东对邓小平在党内的重要地位充满信任。

    毛泽东赞扬邓小平“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强调他的领导地位并鼓励他担当责任。

    这种深思熟虑的举动彰显了毛泽东对邓小平的高度认可。

    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提出中央分设一线、二线,自己退居二线,以专注研究重大理论问题,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然而,自60年代初开始,毛泽东与刘、邓等在“大跃进”以来中央工作评价等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并且由此矛盾越来越大。

    毛泽东对邓小平的不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对50年代末工作评价的分歧,毛泽东以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形象地评价“大跃进”,而刘少奇认为可能有七个指头和三个指头的情况,而邓小平更倾向于刘少奇的观点。

    也就是说,对于大跃进而言,邓小平是反对的,不认为大跃进是社会主义所必须的。而且,对于邓小平而言,后来他也专门说过这样的问题:“大跃进时期,我们头脑都发热,这样的问题不是毛主席一个人的问题,我们都是有责任的。”

    其次,邓小平独立处理问题的工作方式引起了毛泽东的误解,毛对他较少的请示和汇报感到不悦。

    对于邓小平而言,他是比较反感早请示、晚汇报这样的方式的。对于邓小平而言,他认为这些都是一些形式主义,并不能对工作产生实质性的帮助。

    所以,对于一些事情,邓小平就独自决断,而不是再找到毛泽东进行详细的商讨。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自然会认为邓小平是越权来做一些事情。

    对农业生产责任制和包产到户的看法产生了分歧。

    邓小平在1962年提出生产责任制,强调恢复农业生产,但毛泽东反对包产到户,并将问题提升到是走集体还是个人经济道路的高度。

    而且,这样的问题在当时也很具有普遍性,尤其是包产到户很多人都是认为这是走回头路,不能让资产阶级甚至是封建阶级复辟,所以当时对于包产到户的反对声音是很大的。

    这些分歧、误解导致毛泽东对邓小平的不满逐渐加深,以至于到了文革时期,邓小平被下放、被打倒,工作也被暂停。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

    单字解释: 邓 小 平 与 毛 主 席 关 系 密 切 后 期 为 何 多 次 出 现 分 歧 发 生 了 什 么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