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哥哥是皇帝,大伯是光绪,奶奶是慈禧,他却低调地活到2015年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2015年4月10日,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办了一场特殊的葬礼,有两百余名爱新觉罗家族的成员为逝者——溥任送行。

    灵堂中间醒目的“宁静致远”四个大字,高度概括逝者令人尊敬的一生。

    挽联上有一句“生在摄政王府”,还有一句“成立竞业小学”,这两句乍看去风牛马不相及,而且反差巨大。那么溥任究竟是什么人?

    说起末代皇帝溥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溥任并非普通人物,他是溥仪">爱新觉罗·溥仪的亲弟弟,是真正的皇族子嗣。

    既然出身王族,为何他的名字却鲜为人知,他为什么如此低调,又有着怎样“宁静致远”的一生呢?

    出身不凡,家世显赫

    1918年,爱新觉罗·溥任出生于北京什刹海北岸的醇亲王府,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王爷。

    他的家世极为显赫,祖父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个儿子,奕譞的妻子是叶赫那拉·婉贞,就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

    奕譞人生的高光时刻莫过于他的二儿子载湉成为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期,他是大权在握的醇亲王。

    奕譞之后的醇亲王是溥任的父亲载沣,而载沣的大儿子溥仪就是后来的宣统皇帝,是溥任同父异母的哥哥。

    按皇家辈分来算,溥任该称光绪帝为“叔叔”,叫慈禧太后为“皇奶奶”。

    按说这样的身世背景可确保溥任一世无忧,如果没有后来的辛亥革命,按照皇家子嗣继位的惯例,溥任的儿子没准儿能当上皇帝,而他就是摄政王。

    然而没有“如果”,历史的车轮一定是滚滚向前的,溥任的命运自然无法遵循惯例。

    溥任年幼时虽家境殷实,但他并不贪图享乐、不学无术,相反他好学上进,喜欢读书,对一些晦涩难懂的古文古籍尤为偏爱。

    在他的努力下,四书五经等传统著作都烂熟于心,与人谈论传统文学,能说个头头是道。

    酷爱读书画画的溥任对权力之争十分厌倦,对做官更没有兴趣。

    父亲载沣对儿子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较为支持,他一生仕途顺遂,见惯官场的尔虞我诈、趋炎附势,更见证大清王朝的衰败没落,载沣希望溥任能远离官场是非。他自己也渴望离开腐朽黑暗的官场。

    所以,辛亥革命爆发后,生性淡泊、颇识时务的载沣便远离是非之地,卸任回家。

    身处乱世,手足背道而驰

    1925年1月,孙中山先生登门拜访载沣,载沣隆重地接待孙先生。

    载沣坦言他最担心的是,自己如果同意宣统皇帝退位,会被清朝遗老指责是他断送大清的江山。孙中山则赞扬他能在辛亥革命后辞去摄政王,是个爱国、有远见之人。

    而父亲与孙中山的谈话,在溥任的心里种下爱国、仁爱、正义的种子。

    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大清皇族的人都被迫离开原来的住宅。失去锦衣玉食的生活,载沣带着溥仪和溥任从北京搬到天津,对于将来,他们不敢多想,只有走一步看一步。

    溥仪与父亲和弟弟不同,他享受惯了荣华富贵,忍受不了粗茶淡饭,他甚至还想着东山再起。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控制整个东北后,他们表面上支持溥仪建立伪满洲政权,让他成为“伪皇帝”,自己却是“傀儡皇帝”背后真正的操纵者。

    载沣对溥仪的做法极为不满,却也无力挽回局面,毕竟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谁都不能替谁做出选择。

    不过,爱子心切的他曾不顾危险,带着溥任一同前去东北探望他们。在那里,溥任看到昔日威风八面的溥仪,生活在日本人的眼皮子底下,甚至没有人身自由。

    日本人为了进一步控制溥仪,表面上假惺惺地要留下载沣父子,并许下荣华富贵,实则暗地里派人暗中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

    载沣假装生病,13岁的溥任人小胆大,机智地配合父亲与日本人斗智斗勇,最后父子两终于得以脱身,安全回到天津。

    后来溥仪再三邀请溥任去东北任职,辅佐他成就一番气候。但都被溥任坚决地回绝了。

    溥任曾亲眼看到日本人在中国的土地上为非作歹,飞扬跋扈,他本就深恶痛绝,又怎能去为日本人卖命呢?

    虽然出身豪门,但他有气节,懂得“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道理。

    后来由于天津发生洪灾,溥任和父亲又回到北京醇亲王府,阔别多年,父子两心中感慨万千。昔日这里有多么热闹,现在就有多么落寞。

    为保老宅,成就终身事业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内政权被国民政府掌控,国民党当时要把醇亲王府收走。

    自家几代人住这么多年的宅院,怎么能轻易拱手让人呢?更何况载沣年老多病,再经不起折腾,保住宅院是对老人家极大的安慰。

    溥任多方奔走,才知道如果是改办学校的旧王府邸,就不会被收走。他和父亲仔细商量一番,为保住宅院,决定在自家办学校。

    就这样,1947年溥任父子俩在王府里创办一所竞业小学,载沣任董事长,溥任任校长,妹妹做老师,所有的办学物品都取自王府。

    办了学校,接下来就是生源的问题,溥任早就发现当地很多穷苦人家的孩子不识字,上不起学堂。

    享受过荣华富贵,也经历过颠沛流离的生活,溥任活得通透豁达,虽谈不上胸怀天下,但他早已将个人利益得失置之度外。

    他向父亲提议专门招收穷苦人家的孩子,而且不收学费,这个提议受到父亲的大力支持和赞许。如此以来,溥任不仅保住自家的房子,还帮助周围的孩子们读书识字,真是一举两得。

    因口碑和教学质量好,学校的学生人数从开始的二十人发展到两百多人,老师不够就聘任新老师,忙不过来时溥任还会亲自代课。

    溥任从小就通读四书五经,对中国传统文学颇有造诣,做个语文老师自然绰绰有余,一做就是四十多年。

    溥任和很多爱新觉罗家族的成员一样隐姓埋名,他给自己取了新名字“金友之”,学生们都尊敬地叫他“金老师”。

    解放战争爆发后,幽深僻静的府宅被特务看上了。他们直接霸占醇亲王府,甚至在里面设置监狱。

    溥任一家就被赶到王府花园的角落里生活,还不时地受到特务的骚扰和威胁。此时的载沣体弱多病,溥任一人肩挑全家的生活重担。

    免费办学校已经变卖不少家产,这个时候面临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溥任一家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即便如此困难,溥任也没有放弃对父亲的悉心照顾,也没有放弃学校里孩子们。生活的磨砺让他只认两个字,那就是“坚持”。

    1949年1月30日,北平和平解放,国民政府退出北平,军队从醇亲王府撤离,生活终于迎来转机。

    高兴的同时,溥任一家又有了新的担忧,他们不清楚政府的新政策,担心王府又会被政府直接没收,全家人的生计将无以为继。

    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心是多余的,政府认可醇亲王府是溥任家的私人财产,只要他们同意,政府可以出价收购王府宅院。不仅如此,政府还同意溥任继续办学。

    政府的种种提议,缓解了溥任一家的生活困境。

    怀着感恩之心,1949年10月,溥任在父亲的建议下,将王府卖给高级工业学校,自己一家搬到东城魏家胡同的一座老旧四合院里。

    溥任又将学校捐赠给政府,自己则接连被分配到西什库小学、西板桥小学、厂桥小学任教。

    教学期间,他一直兢兢业业,直到1988年退休。每每回想起当小学老师的那些年,溥任总感觉精神饱满,活得充实有劲。

    四十多年的教书生涯,让溥任桃李满天下,身为一个皇亲贵族,却甘愿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增瓦,成就平凡又传奇的人生。

    淡泊名利,成就平凡又传奇的一生

    退休后的溥任并没有清闲地安享晚年生活,而是开始研究清朝历史。

    经过大量考证和苦心研究,溥任整理并发表《使德日记》、《醇亲王府回忆》、《晚清皇子生活与读书习武》、《清季王府于饮食医疗偏见》。

    这一系列颇有历史价值的文史作品对于研究清朝历史功不可没。

    由于家学渊源,溥任曾师从名家赵世骏专攻过绘画和书法。他不但擅长鉴别古玩字画,在楷书和山水绘画方面也颇有造诣。

    经常有人向他求取手书,溥任总是有求必应,竭力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尽一份力。而溥任的书画作品还在海外不同的国家举办过展览,备受海外华侨的欢迎。

    除了潜心写作和画画外,溥任非常热心于公益事业。身为皇亲贵族,家里自然少不了宫中的各种珍藏。虽然岁月艰苦时变卖一些,但还是保留下一部分。

    各种古玩字画,名人真迹,随便拿出来一个都价值不菲,光凭这些足以让溥任及后人过上优渥的生活。

    但溥任一生淡泊名利,这些身外之物在他看来都是浮云,不值一提。

    新中国刚成立时,他就遵照父亲的遗愿,将家中的玉玺字画、珍贵古书古籍等上千件文物捐献给国家文物局。

    1983年,他又和哥哥溥杰将清朝历代皇帝的画像、各种钦定殿本,一起捐献给承德博物馆。

    他甚至将价值连城的传家宝-醇亲王金印,献给国家历史博物馆。

    最重要的是,溥任还将每次拍卖字画所得的善款,全都捐给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溥任一生乐善好施,热衷公益事业。他自己却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街坊邻居总能看见他不管到哪儿都背着五块钱的旧书包,骑个老掉牙的自行车,不紧不慢,悠哉悠哉。

    1996年,他受邀到韩国举办书画展,这么重要的活动,他仅仅花三百块钱买了套西服就去了。

    溥任居住多年的房屋,由于年久失修,下雨天经常漏水,他完全有能力修缮房子或者换一套新房子。

    但他认为没有必要铺张浪费,甘愿靠着那点微薄的退休金节俭度日。无论从衣着打扮还是日常生活,丝毫都看不出溥任跟邻里街坊有什么不同。

    他不止一次表示:“甭看我们是皇族,可我这一家人从来不靠吃‘祖宗饭’,这是全家人感到最光荣的!”

    溥任家里有一幅祖父书写的治家格言,无论到何时,溥任都能够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

    在溥任眼里,祖父留下的这份“精神遗产”,才是醇亲王府里的镇宅之宝,任何金银珠宝和文物古董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溥任将祖训传给自己的三子二女,儿女们也都谨记父亲的教诲,淡泊名利、勤俭节约,并且都在自己从事的领域有着不俗的成绩。

    大儿子金毓嶂在地质学方面颇有成就,后来在北京市政协、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任职。始终谨遵家训和父亲的教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儿子金毓峑投身于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和工程的研究,还担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委员等职位。

    三儿子金毓岚则子承父业,做了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2015年4月10日,溥任悄然病逝,享年97岁。

    “诞生皇族之家,历尽坎坷磨难,勤俭持家,本分克己,奉公楷模”。这是溥任的忘年交曹金梦对他的评价。

    贵为皇族却淡泊名利,教书育人四十载,一生平凡而又传奇,这样的人一定会被世人和历史铭记。

    单字解释: 哥 哥 是 皇 帝 大 伯 是 光 绪 奶 奶 是 慈 禧 他 却 低 调 地 活 到 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