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全盘否定中国文化,崇拜西方文明,胡适: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轰轰烈烈地开展,掀起了一股“反对传统文化”“全面学习西方”的浪潮。

    在如今看来,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文化的全盘否定,对西方文化的全面肯定的确显得有些偏激。

    但是作为一个资深历史爱好者,如果总是站在上帝视角去评价那个时代的文人,那多少有点犯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

    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中国尚未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一定程度上讲,民国时期文人敢于尝试的精神是值得称赞的,毕竟他们用实际行动为当时的中国蹚出一条错误的道路。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大多数是留洋归来的饱学之士,他们见识过辉煌的西方世界,以为西方的“民主”“科学”理念在中国也同样适用。

    青年时期的胡适

    于是,以胡适为首的一批文人将“民主”“科学”两大理念带到了中国,出发点是好的,支持民主科学,反对迷信,反对军阀独裁。

    但是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事态的走向出现了偏差。“打倒孔家庙”“反对旧文学”等偏激思想开始出现。

    尤其是胡适,竟然说出了“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这样的话。

    胡适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他为什么会说出如此偏激的话呢?

    青年时期的胡适

    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

    1891年,江苏省川沙县的一个商人家里,传来了婴儿的阵阵哭声,这对商人父母忙得不可开交,胡适来到了这个世界。

    胡适是幸运的,他投了个好胎,出生在了一个衣食无忧的富裕家庭,父母经商,为他攒下了好多财富。尽管父亲在胡适4岁的时候就不幸离他而去,但是母亲尽了一切该尽的职责,对胡适的教育非常用心。

    5岁胡适就被母亲送进了私塾,可能是受基因影响,与善于经商的父母一样,胡适天资聪慧。当时的老师禹臣先生更是多次赞叹胡适学习能力强。

    胡适的书法作品

    像如今的富裕家庭的父母一个想法,反正家里不差钱,考个公务员,虽说工资不算太高,但至少稳定,一辈子饿不着,是个铁饭碗。

    起初胡适的母亲和老师禹臣也是这个想法,通过科举考试,给朝廷当个官,就这样过一辈子。正好胡适天生聪明,也是块考试的料。

    然而,他们显然高估了大清朝当时的处境。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也为大清朝带来了很多先进的文化,这就包括人才选拔制度。

    在14岁那年,科举考试被废除,胡适这口皇粮是吃不上了。但毕竟是个文化人,随便找个学堂当老师还是没啥问题的。

    科举考试壁画

    在学校当老师的日子里,胡适也没闲着,多次在报刊上发表自己非常前卫的思想,这些文章迅速被清政府注意到,引起朝廷的极大不满。

    胡适也因此丢了工作,成为了一个无业游民。虽说在朋友的引荐下,当过一阵子华童公学的国学老师,但这显然是满足不了胡适的内心的,正值美国取消了大清的庚子赔款,要求大清用此笔赔款作为清朝赴美留学学生的生活费学费等。

    这让胡适眼睛一亮,当即辞去工作,动身去北京参加留学考试。由于胡适对国学研究比较深,所写文章深得大清官员的喜爱,即使数学等学科分数不高,胡适依然被清政府推上了前往美国的轮船。

    胡适在美国时的照片

    到了美国后,繁荣的景象,让胡适大吃一惊,除此之外美国人自由平等的理念,更是深深地感染了胡适。

    在空闲之余,胡适开始逐渐反思大清在制度科学上是何等的落后。从那一刻起,他便决定把美国的这些先进的东西带回国内,让中国也拥有美国这种盛世。

    在美国的学习中,胡适的学习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考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并很快拿到了博士学位。

    哥伦比亚大学

    学成后,胡适并没有忘本,果断回国当了北京大学的一名教授。当时清朝已经灭亡,胡适更加没有了限制,大肆宣传自己在美国的所见所闻,抨击捆绑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封建思想。

    更是为处于迷茫中的华夏文明带来了“民主”“科学”两大先进思想。由于对美国的宣扬,使得胡适在美国人心里的印象越来越好,最后居然获得了36个名誉博士学位。

    抗日战争开始后,蒋介石考虑到胡适在美国的地位,特地派他去当中华民国的驻美大使,以此来争取美国对华援助,以及对日本的经济制裁。

    胡适与蒋介石

    抗战胜利后胡适曾经回国当过一段时间的北大校长,但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预料到与当局将会理念不合,于是再次回到了自己一生崇拜的美国。

    直到晚年,才被蒋介石派人接回台湾。

    好多人认为,胡适一生都在忙于宣传美国的美好,极其缺乏民族自信,假如放在现在,他可能会被网络喷子喷到自闭。

    但我并不这么认为,胡适所处的时代,中国确实全面落后于美国,这些有志气的文人只是想通过自己的能力挽救处在危难之中的中国,是想在漆黑的环境下探索出属于中国的发展道路,是真正的爱国表现。

    胡适在台湾

    胡适等人虽说当时略有偏激,但其境界与格局,是远非如今靠键盘指点江山的网络喷子所能媲美的。

    全面学习西方,美国的代言人

    胡适在早年间,由于见多了清政府末期的腐败无能,见多了封建社会对底层百姓的压榨。突然间到达了大洋彼岸,那种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社会环境,对胡适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思想也在不断地被美国所同化。

    直到第一次回国,胡适彻底成为了美国的铁杆粉丝,他原有的中国传统思想也彻底被美国的自由民主思想所取代。

    20世纪初的美国

    有一次,胡适曾经公开说过:

    “我们自己的文化其实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匮乏。早在两年多年前的时候,我们的科学技术就已经落后于西方了。”

    这句话在今天看来,的确是个伪命题。

    我们的文化并不匮乏,已经连续不断发展了五千多年,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是唯一存在至今的。我们的科学技术也不是一直落后,只不过是在近代才落后于西方的。

    这足以说明了当时的胡适已经彻底被美国化了,迫切地希望中国能够进行一次彻彻底底的改革,尽快地走上美国的高速发展道路。

    对于文学上的改革胡适更是大有作为。他提倡取消那些“之”、“乎”、“者”、“也”,彻底废除文言文,采用白话文,也就是后来胡适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就是在讨论此事。

    这一提议引来了黄侃、刘时培这一批老文化人的反对,他们认为文言文才是中华文化的正统,胡适那不过是野路子,难登大雅之堂。

    然而胡适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眼里文化的传播就该像美国人那样,你讲出来的东西所有人都能听懂,脱离了实用性的文学作品那才是真正的废品。

    黄侃

    其中黄侃最为直接,他曾经在北大课堂公开与胡适辩论:

    “如果胡适的妻子死了,其家人一定会发电报通知他:你的妻子死啦,你赶快回来吧!电报员给你打了12个字。如果用文言文呢?——妻丧速归。”

    胡适听到了黄侃为了反驳自己,不惜通过诅咒自己的妻子,温文尔雅的胡适并没有大发雷霆,反而内心很平静,微笑着对同学说:

    “前段时间,行政院的一个朋友,邀请我去做秘书,我拒绝了。哪位同学用文言文给我写个电报?”

    民国时期的北京大学

    北大的高材生们你一嘴我一嘴,尽显文学功底。最终挑出了最简单的一个答案:

    “才疏学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

    胡适看到这简单的十二个字,微微一笑:

    “这太复杂了,我不会这么写。”

    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期待着胡适的答案。胡适却说,对于这个事情,他只需要五个字。

    “干不了,谢谢!”

    胡适在校园一角

    既简短又不失礼貌,同学们接连竖起了大拇指。只剩下黄侃戳在原地,尴尬地赔笑。

    胡适的人格魅力彻底征服了北大的学生,学生们越来越爱听他的课。在抗战胜利后,出于威望,蒋介石让胡适当起了北京大学校长。

    在给新同学讲话的时候,他居然公开在讲台上说出这样一句话。

    “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更圆。”

    这足以看出,胡适对于美国的崇拜是发自内心的,这句话似乎在告诉北大学子,以后要以美国为榜样,全面向人家学习。

    胡适

    除了推崇美国实用的文化传播方式,美国人的“自由”观念同样深深地刻在了胡适的内心。这就要拿胡适一生的妻子江冬秀说起。

    其实胡适和江冬秀也算是亲戚,至于多远的亲戚就不再赘述了。胡适在母亲的跟随下,回乡探亲,江家一下就被这一脸书生气,眉清目秀的小伙子所吸引。

    由于胡家当时已经没落,江家又是名门望族,面对江家人的提议,胡适的母亲很欣快地答应了。这门婚事就定了下来,但胡适对此事并不感兴趣。

    然而,刚刚订婚胡适就登上了去美国的轮船。等回国后,胡适已经不是当年的胡适了,他已经完完全全成为了一个美国人。

    胡适与妻子

    一个经历了现代文明洗礼的人,怎么会喜欢一个在封建思想下浸泡多年的农村小脚女人。但是迫于家庭的压力,还是同江冬秀举行了婚礼。

    这在本质上说算是包办婚姻,受美国“婚姻自由”的影响,胡适哪受得了这个。

    加上婚后两个人在理念和生活习惯上的不合,终于在一个晚上这些矛盾爆发了。

    “我要跟你离婚!”胡适这么斯文的人,着实很少见他如此暴躁。

    谁知江冬秀是个传统的妇女,认为丈夫这是要休了自己,这对于封建社会的妇女来说是非常悲惨的。

    胡适与妻子

    江冬秀在听到“离婚”二字,才不管你美国的“婚姻自由”,径直冲向厨房,拿起一把菜刀。

    “你要是敢抛弃我,我就死在你面前!”在这个关键时刻,江冬秀完全抛弃了封建家庭对他的礼仪教育,几乎变成了一个“农村泼妇”。

    “你把刀放下,不离,不离。”胡适面对这种局面,居然手足无措,只好答应妻子,永远不再提离婚。

    胡适“怕老婆”这一特点也在民国文学圈子里传开了。

    由于胡适终生都在为宣传美国而努力,这使得美国人对他的评价很高。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再次将他委任为中华民国驻美大使,他再一次登上了自己无比崇拜的美国大陆。

    胡适在外交

    他作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受到了美国的热烈欢迎。与清朝时期第一次赴美不同,这一次美国带给他的感觉不再是陌生,惊讶,与折服。

    面对着鲜花和仪仗队,胡适甚至误以为自己就是一个美国人,他已经融入了美国这个思想无比先进的民族。

    在大使馆的工作中,他也确实为我国在抗战时期争取了很多援助,对于抗战的胜利也作出了贡献,但是宣传美国先进文化依然是他的主要生活内容。

    由于民国政府给胡适开着高额的工资,使得胡适在美国仗义疏财,所结识的朋友上到国会议员下到楼下卖汉堡的路边摊小贩。

    胡适和好友

    身边的朋友无一不对他称赞有加,胡适的社会地位也在这一时期到达了顶峰。抗日战争胜利后,恋恋不舍地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悲凉的晚年

    解放战争后期,北平解放,胡适预料到与当局的政见不合,并没有跟随蒋介石去台湾,而是再次前往了自己视为天堂的美国。

    这一次,他再也没有得到预想中的欢迎仪式。他已经不再是驻华大使,他不得不面对普通人的现实。

    晚年的胡适

    而这一次,甚至比第一次来美国时的处境还要糟糕,那时候自己好歹还有庚子赔款作为经济来源,支撑他在美国的花销,这次他不得不面对自己去搞钱这一现实

    当年围在他身边的美国人,在得知他的处境后也不断离他而去。由于年老多病,医院几乎成为了胡适的第二个家,除此之外,医院在评估了胡适的病情后,决定不给胡适医保福利。

    这一次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美国社会的冷漠,感受到了美国人的功利。原来,美国的月亮也并不是一直那么圆。

    晚年的胡适

    天无绝人之路,在朋友的介绍下,胡适总算在普林斯顿大学得到了图书馆馆长这一职位,工资不高,但是日常生活足够。

    但是由于自己的病情日益加重,不得不辞去工作,安心养病。1958年,蒋介石得知胡适的遭遇,放下了当年的成见,将胡适接回了台湾。

    1962年,一代文豪胡适在台湾逝世,或许在临终前他会想起那个刚去美国,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踱步的少年,或许会想到新文化运动中,那个意气风发,心存救国热情的自己,或许还会想起作为驻美大使,与美国上流社会人群觥筹交错时,自己是何等的英姿飒爽。

    胡适逝世

    这一切都随之远去,或许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一生都在推崇的美国并没有在自己急需帮助的时候接纳自己。反而是中国,在他困难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之手。

    其实,胡适作为一个爱国者,他尽管对当时的中国颇具微词,但更多的是想通过自己在美国学到的先进思想来影响当时的国人,渴望急切地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落后问题。

    而用力过猛,“全盘西化”的改革方式显然是不适合中国这个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的。

    在美国的日子里,他所处的阶级决定了,他看到的美国必然会是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的国度。在那段日子里,胡适接触不到美国的底层群众,接触不到美国社会的阴暗面。

    胡适语录

    其实美国的月亮一直都不是那么圆,所谓的民主自由也只是针对上流社会,至今仍有无数美国底层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对于胡适,我们依然要保持敬畏之心,他是那个时代的伟人,他是旧时代的进步人士。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探索,才让后辈们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他的错误让当今的人们明白了对于西方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能有义和团式的盲目自大,又不能像他们一样全盘接受。

    单字解释: 全 盘 否 定 中 国 文 化 崇 拜 西 方 文 明 胡 适 美 国 的 月 亮 比 中 国 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