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69年卫星研发即将收尾,孙家栋为何坚持拆掉毛主席像章,后来如何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您可以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和意见。您的每一份支持都会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创作出更好的文章,希望您能够给我这个机会,同时也是对我文章的一种认可。

    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孙家栋将自己的一生全都奉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他是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钱学森曾对他所作出的贡献给出了高度评价:

    “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

    新中国成立时,孙家栋正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书,原本他是想学习土木建筑,后来由于哈工大增设汽车专业,汽车专业在当时有一种新兴、神秘的色彩,听起来更“高大上”一点。于是,孙家栋便转入了汽车系。

    1951年,为了给国家培养人才,孙家栋被派往苏联的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主要学习与飞机有关的专业。

    1957年毛主席访问苏联时,还亲切接见了在苏联的中国留学生,并发表了讲话,孙家栋便是这些留学生中的一员。

    1958年,孙家栋获得全苏斯大林金质奖章。毕业后,孙家栋毅然回国参加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不过,回国后的孙家栋并没有从事与飞机有关的事业,而是被安排从事导弹研制工作,至于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国家需要。

    不管是这个时候还是未来任何时刻,孙家栋始终听从组织安排,他将“国家需要,我就去做”的誓言践行到了极致。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向太空发射了一颗名为“斯普特尼克一号”的人造地球卫星,这标志着人类已经进入了航天时代。不到三个月后,美国紧随苏联也发射了一颗卫星。

    1958年5月,毛主席正式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随即,主管科技工作的聂荣臻元帅立即召集有关科技工作者开会,根据钱学森、竺可桢、赵九章等人的建议,由中国科学院牵头研制卫星。

    与此同时,中科院派出代表团前往苏联开始为期70天的考察。回国后,代表团团长赵九章在报告中提出了“推迟人造卫星研制工作”的建议,原因是中国还没有条件。

    于是,卫星的研制工作只得暂时推迟,但针对卫星的相关理论研究却一直都在进行。直到1964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和中国技术的进步成熟,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也再次提上日程。

    赵九章、钱学森先后分别给周总理和聂荣臻写信,提出开展卫星研制工作的条件已经成熟。很快,中科院关于人造卫星研制的工作计划便重新启动。

    在召开的关于人造卫星的会议上,确定了发射时间为1970年。而另一个重要的问题便是确定我国第一颗卫星的重量。

    跟美苏相比,我国的卫星工程起步晚,但参加会议的专家们一致认为我们的起点高。因此,作为第一颗卫星一定要在技术和重量上比美苏更加先进。

    据有关资料显示,苏联发射的第一颗卫星重量为83.6千克,美国是8.2千克。这次会议上,经过商量后,中国第一颗卫星的重量定在了100千克左右。

    1967年5月,为了保证我国卫星研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钱学森向聂荣臻作了关于组建“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研究院”问题的报告。

    同年10月,聂荣臻提交的关于国防科委体制调整和改组方案的报告得到了毛主席的批准。

    1968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出任院长。研究院的成立意味着作为大型系统工程项目的人造卫星问题有了突破的希望,因为中国将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尽快攻克难关。

    钱学森担任院长后,首先点将孙家栋担任卫星技术的总负责人。于是,原本在导弹领域已经作出成就的孙家栋根据国家需要和组织安排,转战卫星研制工作,此后,他开始跟中国航天事业相伴成长。

    孙家栋曾动情地表示“钱学森是我尊敬的领导和良师益友。”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触,是因为他从新中国的第一枚导弹、第一颗卫星开始,便一直跟着钱学森的脚步。

    孙家栋回国被安排从事导弹研制工作期间,第一次见到了钱学森,并开始在他手下干活。此后,孙家栋每次遇到问题便会向钱学森虚心请教,钱学森总是耐心解答,孙家栋对此十分感激同时钦佩他的才华。

    与此同时,钱学森也从孙家栋提出的问题中意识到这名年轻的研究人员思想上的深度变化,钱学森对他也越来越刮目相看。

    1959年,年仅30岁的孙家栋便已经是导弹型号总体设计室主任,这与钱学森识人识才有关,当然也与他自身的能力有关。

    因此,当钱学森领导中国卫星的研制工作时,他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孙家栋。

    1969年,经过多年研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已经进入尾声。这时,人们发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卫星超重。

    人造卫星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大工程,技术复杂,且要求严格,超重将对卫星发射成功产生不小的影响,事关重大,研究人员都在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孙家栋在仔细查看了卫星的情况后,发现上面有很多毛主席像章,这些像章加起来重量也有不少,要是将这些像章都拆掉的话,一定能够减少卫星的重量。

    其实,当时不只有孙家栋发现了这个问题,也有不少研究人员有相同的看法,但由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拆掉毛主席像章后,万一被别有用心的人抓住机会大做文章,那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提到给卫星减重时,大家都没有说出拆掉毛主席像章的建议。

    但作为卫星设计的总负责人,孙家栋在发现这一问题后,并没有考虑其他什么因素,直接指出可以将毛主席像章拆掉,减少一些重量。

    10月的一天,钱学森收到了向周总理汇报卫星工作的命令。他立即通知孙家栋跟自己一起去汇报工作。孙家栋听到消息后十分激动,他急忙认真准备起了汇报内容。

    第二天,孙家栋跟着钱学森一起来向周总理汇报卫星的情况。钱学森先向周总理热情地介绍起了孙家栋。周总理亲切地握着他的手,高兴地说道:“好啊,还是一位这么年轻的卫星专家。”

    在向周总理汇报了关于卫星发射的相关情况后,孙家栋稍作犹豫后,又向周总理说起了卫星的超重问题:“总理,卫星出现了超重情况,我建议拆掉上面的毛主席像章。”

    周总理自然知道其中的重要性,这颗卫星是无数科研工作者殚精竭虑的心血,是国家和全国人民关心的重点。

    他对孙家栋说道:“我同意并支持你的建议。大家热爱毛主席不一定非得用像章表示,从心底里热爱、尊敬就很好。人民大会堂也没有到处都贴上毛主席的画像嘛。”

    最终,有了周总理的支持,孙家栋对拆掉毛主席像章一事便不再过多纠结了。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了一颗名称为“东方红一号”的人造地球卫星。自此,中国人开始了探索太空的时代。

    每一代航天人都很重视“传帮带”,“老人”对“新人”的提携是我国航天事业得以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受到钱学森多次帮助的孙家栋,也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后来的航天人,正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中国的航天事业才能够处于世界发展的前列。

    来源:中国科学院官方网站、光明日报、哈尔滨工业大学、环球网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单字解释: 年 卫 星 研 发 即 将 收 尾 孙 家 栋 为 何 坚 持 拆 掉 毛 主 席 像 章 后 来 如 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