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泸州印记——营盘街上的兵多,泸州这条路有故事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泸州有个大营路曾经也叫营盘街或者营盘‘上’,你知道它的来历吗?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条街既然这样叫自然跟兵营有关,此街南北长300米,东西宽4.8米。南高北低,略有缓坡。就是因自清代至民国,常驻兵营而得到这个路名。

    查阅地方县志你会发现,在这条街的西侧,清代曾为都司衙门驻地(即今市十一中现在叫泸南中学校址的地方。都司系武官职称),其部属多驻守临近边县,部分驻泸小较场演武厅(今泸州汽车站址)和今市党校内,据《泸县志》载:“都司署在城西旧营地,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知州杨超奉建,以驻分防江安、永宁协左营都司,宣统末废。”

    今其营舍犹供驻军之用。”可见自清代到民国年间,此街历为军营驻扎地盘,故名“营盘街”,俗称“营盘‘上’”,后正名“大营路”均以驻军之因命名。

    清代中叶,设盐务总局(今市党校内)于此。《泸县志》载:“盐务总局,原名官运局,在城南关外。清光绪五年(1879年)改建城西旧营地,更名川黔楚盐务总局,民国反正废,设川南总司会部;二年(1913年)设盐运使署,旋移重庆:二十四年(1935年)由运署佃与川南师范校作校地。”

    自废都司署建盐局后,其街称见泸县志街名表所记:“原营盘街,今大营路”。但随之俗称“老盐局”或“盐局街”了。

    查当时盐务总局,总揽数省盐务,边岸(边区云、贵)济岸(接济两湖)的盐,均由总局支配,负责管理统购、官运、南销诸事,俗称“官盐”。该局权限极大,因而官高禄厚(多为三品),视为一块肥缺,多由皇亲国戚出任。

    盐局下辖巡防武装约三个营共千人,分驻小校场及盐局附近,担任保卫盐署及护送银两上解任务。清末,外地送缴盐款的银担子,曾不断在此街出进,每次运银到泸,前有葬号(铜制大喇叭,长约五、六尺)吹奏开路,众银担随之,后为巡防队相护,浩浩荡荡,匪盗回避,十分严谨。

    那时此街因银担子不断来去,兼之盐局职工、巡防、库丁、称手经常出入,促使服务行业兴盛,沿街有茶坊,旅栈、面饭酒店、缝纫、理发、日杂店、中药铺,炒米糖铺,胡姓古月斋木匠铺等。泸州最早开设的露天照相馆,也在此街出现。

    夜市兴旺,盛极一时。北段路西,还兴起“轿行院子”,抬轿子的人自成一帮,推“把头”首其事,无论结婚花轿,长、短途滑杆,肩挑担运,随喊随到。后因盐局迁渝,此街渐衰,轿竹也因交通工具的逐渐发达和新式结婚的移风易俗而日趋没落。

    1926年12月1日,泸州起义爆发,刘伯承为义军总指挥,亲自莅泸部署,司令部就设在盐局(今市党校)内,坚持宋城167天后转移,作为南昌起义的铺垫,载入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史册,为泸州赢得了光荣。

    解放前夕,盐局为川南师范校址,解放初迁南门外,复设“革大”校于此,现为泸州市党校址,路之中段,东侧为原来市中区广播电视局(已搬迁),西侧为烟草公司大楼。

    单字解释: 泸 州 印 记 — — 营 盘 街 上 的 兵 多 泸 州 这 条 路 有 故 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