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长城那么矮到底防住了啥?西方学者表示:秦始皇长城把欧洲害惨了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提起中国你会想到什么?结果不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的选择都惊人的相似:悠久的中华文明和中国历史,成为了所有人心中最能代表中国的形象。

    不是扫码支付,不是高铁;也不是首都北京,不是外国人票选的最喜爱的中国城市上海;更不是大熊猫,不是中国美食。

    这些东西,都抵不上一个东西最能够代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能够成为提起中国后第一名先想起来的形象,它就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长城。

    被誉为人类智慧的象征,被誉为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工程,其建造之初的目的,却只是为了抵御外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边境地区并不太平,频频遭到袭扰,遂秦始皇修建了万里长城,可有一个问题:长城到底有没有作用?能够防住外敌入侵吗?

    长城的战略性作用

    秦始皇修建的长城有万里之长,故而称之为“万里长城”,可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秦始皇修建的长城其实并不高。

    受制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秦长城多为石块堆砌在一起垒成的,虽然是依险地而建,但有的地方仍然十分平坦低矮。

    高的地方可以达到5米高,矮的地方不足3米,这样的高度,以古代士兵的身高来看,估计伸手就能攀上去。

    这样高度的城墙能够防御住敌人的进攻吗?很显然是不能的,当时秦朝刚刚成立,虽然统一了六国,但其实根基并不稳。

    偏远地区对于秦始皇的统治并不认同,开发西南地区和北疆,南征百越,秦始皇在稳固自己的统治的同时,也给了北方的匈奴以可乘之机。

    草原游牧民族英勇善战,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善于骑射之术的草原骑兵带来的威胁是巨大的,即便是秦始皇也颇为头疼。

    但是游牧民族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因为地理环境,始终无法壮大,相较于中原地区,南方地区,以游牧为生就注定了其无法形成庞大的人口。

    秦始皇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虽然草原骑兵骑术厉害,但是只要挡住了草原骑兵的进攻脚步,对秦朝的威胁也会大打折扣。

    只要做好防御,再依托人口优势,就足以保卫秦朝,在防御这一点上,长城的作用就凸显了出来,秦长城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建起来的。

    一个3米,5米高的城墙或许不能抵挡住步兵的进攻,但是对付骑兵,足以令其战斗力减半,连成片的城墙更是可以抗拒骑兵的进攻。

    试想奔袭中的骑兵队伍,突然遇到3米高的城墙,人还可以攀过去,但是马是过不去的,骑兵遇见长城就变成了步兵。

    要论步兵,秦朝庞大的步兵数量足以抗衡,因此秦始皇只要派遣士兵驻扎在长城,就足以应对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

    就算有骑兵集中突破了一个关口,但连成片的城墙还在,而且在攻坚战中,在冷兵器时代,进攻方攻克城墙堡垒,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即便是集中了力量突破了一点,后续的守卫力量会很快依托连成片的城墙重建起来,这样就会使得率先攻入的士兵成为孤立之师。

    这样的攻坚战,这样的羊入虎口的事情,在擅长运动战、游击战和突袭战的游牧民族看来是完全不合理的事情,所以一座长城,足以让当时的匈奴人望而却步。

    其实这样的战略并不少见,在冷兵器时代,战术战法尤为重要,除了建造城墙之外,还有挖沟壑,挖边壕,挖深沟的做法,目的同样是为了阻拦骑兵的进攻。

    古人的智慧一向令人感叹,就连西方的学者在研究秦长城的作用时,也不得不赞同:秦始皇修建长城,挡住了游牧帝国的进攻,却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教授巴菲尔德,他在自己的《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一书中就得出了秦长城将祸水西流的结论。

    巴菲尔德说:“游牧民族进入中国的中原地区,主要目的就是想要从中原地区攫取利益,富饶的中原始终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眼红的存在。”

    通过战争继而敲诈,以和平约定换来中原地区的进贡,这才是北方游牧民族袭击中原的根本原因,所以说秦始皇修建长城,对于秦朝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长城这样一堵矮矮的城墙,却拦住了当时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人进攻的脚步,等到秦始皇稳定了国内的统治,再转过头来反击匈奴的时候,匈奴人不得不败退而归。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蒙恬起初接到军令时,头也是很大不知道如何是好。

    匈奴人作为游牧民族十分善战,而且蒙恬此番任务还是要主动出击,到对方的地盘进攻,以己之短,去对对方之长,这在兵法上讲是十分不利的。

    不过军令就是军令,蒙恬很快也想到了解决之道,那就是依据堡垒,一边防御一边进攻,最大限度地消化掉游牧民族善于骑兵突袭的优点。

    蒙恬步步为营,一点一点地驱赶着匈奴人,直到把匈奴人给赶出了河套地区(今内蒙古和宁夏自治区一带),然后蒙恬就主持修建了秦长城。

    秦长城本质上是把原有的城墙给连到了一起,在秦朝之前,甚至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长城的概念。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就源于此,烽火台就是设立在边境城墙之上,为博得褒姒一笑,周幽王三番五次下令点燃城墙之上的烽火台。

    秦灭六国后,各国的城墙都残留了下来,蒙恬就建议秦始皇就把这些城墙给连成一片,用以抵御匈奴人再犯。

    秦朝末年,秦始皇残暴无度,秦朝垮台,蒙恬也去世,匈奴人才得以卷土重来,这时候秦朝早已经没有余力去拱卫边境了。

    长城在这个时候就显得十分没用,匈奴人轻而易举地就越过了城墙,不断袭扰北方地区,导致北方地区民不聊生。

    这就是秦长城的有限作用,它必须要在有军队驻守的情况下,才能达到阻拦敌人进攻的作用,不然仅凭不够高的城墙,是无法抵御外敌入侵的。

    等到汉朝时期,强大的汉帝国拥有强盛的军事实力,再一次依靠秦长城,把匈奴人给打败了,甚至差点全部灭亡了匈奴人。

    这也是长城的另一大作用,它作为一个战略据点,可以在防守端和进攻端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卫青、霍去病等人,正是以秦长城为据点,接连不断地出征漠南漠北。

    后勤,支援,一座城墙让守卫力量翻倍的同时,也为进攻提供了有利的支援,汉朝把匈奴打到分裂,打到投降,最后残余的北匈奴不得已向西边迁移。

    这也就是为何巴菲尔德教授说:秦始皇修建的长城将祸水西流的原因,虽然牵强附会,但秦长城的战略价值就在于此。

    至于对欧洲造成了巨大的灾难,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草原游牧民族为了掠夺资源,最好的方式就是进攻富饶的中原腹地。

    可长城防住了他们,有长城在,游牧民族就无法达成进攻中原的愿望,不得已只能向着西边进攻,去到遥远的欧洲。

    长城之祸水西流

    匈奴被汉朝打败后,残余的匈奴人西迁的时候,他们不是没想过南下,只是他们跑到了西域后,仍然被汉朝军队给赶了出去。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霍去病了,霍去病虽然死的早,但是是个军事奇才,他利用奇袭战术,打通了河西走廊,进而打通了前往西域的道路。

    张骞出使西域、班超出使西域的故事想必都听过,西域最后臣服于汉朝,也让匈奴人断了占据西域的念想,只能向着中亚,向着欧洲大陆进发。

    在中国处于汉朝的时期,欧洲正处于罗马帝国统治的时期,而夹在两大强盛帝国的中间的中亚,却是一片混沌。

    北匈奴残部一路西迁,先后打败了康居人,占据了康居(今哈萨克斯坦等地)的地界后,遭到了南边的贵霜帝国(今阿富汗等地)的打击。

    康居人哪里会愿意让匈奴人占据自己的地盘,便联合贵霜王朝合击匈奴,迫使匈奴人继续西逃,中途还在粟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停留了一段时间。

    也就是这时,在粟特国的南部,涌现出了一个足以和汉王朝,和罗马帝国势力相当的强大国家——安息帝国。

    匈奴人一路败退,实力早已今非昔比,连贵霜帝国都足以令匈奴败逃,强大的安息帝国自然是更加地不敢招惹。

    而横在粟特国和更西边的罗马帝国中间,还有一个阿兰国,阿兰国的实力挡不住匈奴的骑兵,很快便败下阵来,国王被杀,阿兰人向匈奴人俯首称臣。

    这时的罗马帝国对这些匈奴人没有放在心上,而是在集中精力和安息帝国开战,想要打败安息帝国进而入侵东方大地。

    两虎相争,反而是让匈奴人得以喘了口气,一个强大的匈人帝国逐渐出现了,从遥远的漠北来到中亚,来到欧洲大地,匈奴人完美地发挥着草原游牧民族的迁徙本能。

    抵不过东方的那一堵绵延万里的城墙,却在中亚大草原和北欧平原找到了归途,从波罗的海到多瑙河,从巴尔干半岛到大西洋,善战的匈奴人给了欧洲各个民族以巨大的打击。

    先是征服了刚刚崛起的日耳曼人,继而在多瑙河流域的平原上和罗马帝国展开了一场大战,强大的匈奴骑兵在平坦的欧洲大草原上肆意奔驰,罗马帝国哪里见过这种场面。

    匈人帝国使得罗马帝国走向衰落,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后来罗马帝国覆灭匈人不是直接原因,但正是由于匈人驱逐了日耳曼人,日耳曼人才导致的罗马帝国灭亡。

    东西罗马帝国分裂后,匈人又开始了在东方没能实现的那一套,把东西罗马帝国当做资源掠夺地,不断地侵袭,然后逼迫其签订和约,进而上贡。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匈人开始向着东部的拜占庭帝国以及北俄罗斯等地进发,每到一处,总能取得大胜,满载资源而归。

    443年的时候,匈人甚至打到了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使得拜占庭军队全军覆没,进而向波斯帝国进发,后来由于补给跟不上,才不得不撤回。

    450年,莱茵河上10万匈人大军大举进军,西哥特国王联合其他国王,以战到最后一滴血的代价,才保全了欧洲不落于游牧民族之手,保全了基督教不至于覆灭。

    如果不是匈人帝国后来出现意外,现在的欧洲历史说不定就会写道:欧洲各国是由游牧民族建立的,祖先是来自汉朝北部的匈奴人。

    匈人帝国领袖因病突然去世,使得强大的匈人帝国陷入无人领导的混乱局面,很快内部便纷争四起,争夺王位,四分五裂。

    这时法兰克人兴起,不断扩张,匈人便不断北撤,一直退到了今天的乌克兰地区,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光彩,逐渐消退于历史长河之中。

    欧洲的重心也放到了地中海地区,兴起的穆斯林势力建立阿拉伯帝国大食,同法兰克王国,东罗马帝国展开争夺之战。

    也难怪有西方学者认为匈奴人对于欧洲的打击是巨大的,差点葬送了整个欧洲,连基督教都要消逝了,追根究底,西方学者还是把根源归结于长城的存在。

    长城阻拦了游牧民族侵入中原,导致了匈奴人西迁,进而演变出了匈人帝国,给了欧洲各国以沉重打击,差点让游牧民族统一欧洲。

    历史总是这么的富有戏剧性,谁还能说长城没有作用呢?

    单字解释: 长 城 那 么 矮 到 底 防 住 了 啥 ? 西 方 学 者 表 示 秦 始 皇 长 城 把 欧 洲 害 惨 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