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朱元璋26子,为何没人敢和朱标争太子,甚至连朱棣都选择隐忍?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前言

    朱元璋二十六个儿子,人才辈出,但为何在太子的争夺战中,朱标如此凸显出色,令众子望而却步?

    就连后来的朱棣也选择了默默忍让。这其中是否隐藏着某种无法言说的秘密?朱标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让众兄弟望而生畏?

    马皇后助君主渡难关,深受宠爱

    马皇后和朱元璋可以说是命运与共的伴侣。在朱元璋还是一介平民的时候,马皇后就已追随左右。那时的朱元璋还在与元朝作战,处境极为艰难。有一次朱元璋在战斗中受了重伤,马皇后背负着他,在追兵的紧追下逃过一劫。

    如果不是马皇后不离不弃,朱元璋可能早就被元兵所杀,更不用说之后建立大明王朝。可以这样说,马皇后对朱元璋的感情至深至诚,对朱元璋而言则是知音良伴。

    所以,当朱元璋终于攻下南京,建立大明王朝之后,他第一件事就是追封马皇后为皇后。在数千后宫佳丽中,马皇后仍然居首位,受到朱元璋的最高礼遇。这份情谊,让朱元璋对马皇后和她所出的子嗣有着无比的信任与宠爱。

    朱标天生得天独厚,早早为父设置

    作为马皇后所出的长子,朱标生来就备受宠爱。他天资聪颖,为人温和仁厚谦逊。在诸皇子中,朱标的气量与气度就已颇为突出。

    很多时候,朱元璋临朝震怒,要严惩官员或者皇子,往往都是朱标挺身求情,开解父皇的怒火,化解危机。这使他深受文武百官的爱戴,也让众皇子对他另眼相看。

    或许是看到朱标的才能与潜力,朱元璋在1369年便早早地册封还不到14岁的朱标为皇太子。明明还有20多个皇子排在后面,但朱元璋偏偏选择了朱标,可见朱标在朱元璋心中早已独一无二。

    皇太子之位不可动摇,众皇子无可奈何

    立为皇太子后,朱标的地位就成了大明王朝最重要的接班人,是整个朝堂的中流砥柱。为了确保朱标的皇太子之位不可动摇,朱元璋可谓用尽了各种手段。首先,他安排当朝最杰出的学者宋濂担任皇太子的老师。宋濂根据朱标的才能和兴趣为他制定学习计划,传授治国理政之道,使朱标从小就积累丰富的学识,为他日登基做准备。

    其次,朱元璋在朝堂之上大力扶持皇太子朱标。他为朱标培养了一大批心腹手下,如蓝玉、汤和等猛将,令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太子。这使朱标在朝中有着强大的助力,任何人都不敢轻视。

    最后,朱元璋明确表示,马皇后所出的朱标是自己唯一指定的继承人。其余诸皇子想要争夺皇位根本无从谈起。在朱元璋如日中天的盛世之下,任何人都不敢公然违抗他的旨意。众皇子们再怎么不甘心朱标的地位,也只能暗中咬牙切齿,表面上对他德服脉滑。

    朱标当时也已功成名就,深得官民拥戴,众皇子无论才能还是声望都难以与他相比,自然没有与他争夺皇位的资格。所以在洪武盛世期间,皇太子朱标的地位无人能够撼动,他成为大明王朝最稳固的接班人。

    野心未死的燕王朱棣只能隐忍静待时机

    在二十多个皇子当中,似乎也只有燕王朱棣才是唯一与朱标一争长短的人选。朱棣从小就机敏过人,又英勇善战,很得朱元璋的喜爱。他比朱标年龄小上几岁,正是有为有志的时候。如果没有朱标这个大块头,朱棣搞不好早就能高升了。

    只可惜,上天似乎总喜欢和他作对。朱标有马皇后的加持,又为人温厚得人心。朱元璋又极力扶持朱标,让他在朝中权倾一方。

    任谁来看,朱标都是顺理成章的太子,朱棣即使心有不甘,也只能暂时忍气吞声,表面上极力讨好皇太子,只盼着他日能得到皇位的机会。他深知要取得朱标的位置自己还远远不够,也明白在洪武盛世之下难以为继。所以他只能隐忍不发,一边暗中蓄力,一边等待时机。

    建文帝继位被夺,大明江山落得个窃国之祸

    1402年,朱元璋驾崩,长子朱标已先于他几年过世,遗命传位给他的儿子建文帝。建文帝作为皇太孙,本应顺理成章地继承皇位,但他年仅21岁,继位后政务经验不足,而且才能不如他的父亲朱标。很快,野心勃勃的朱棣就发动叛乱,夺去了建文帝的江山。

    朱元璋在世时,一心扶持朱标,却未料到他死后,朱标所传的帝位会在儿子建文帝手中落入朱棣之手。如此功亏一篑,让朱元璋在地下恐怕也会感到万分遗憾吧!

    思考这段历史的启示

    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不禁要深思。首先是扶持与传承的关系问题。朱元璋竭尽全力扶持长子朱标,但最终大明江山还是未能世袭下去,而落入旁系朱棣之手。这让我们思考,一个优秀君主对他的传承人选定与培养原则应该怎样,才能实现王朝长治久安。

    其次是人事安排与治国理念的关系。选贤任能是国家治理的重中之重。建文帝继位后暴露才能不足,导致大明出现了危机。这让我们要注意,在传承过程中个人因素固然重要,但更大程度上应关注制度建设与治理理念传承。

    再次是野心与大局的关系。历史总是充满着意外与变数。一个人的野心与抱负若不为大局着想,最终很可能为国家带来灾难性后果。我们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应放眼大局,心系天下苍生。

    最后还有感情因素的考量。一个帝王对心爱妃子及所出子嗣的溺爱,往往会影响其判断与决策。这也是一个统治者应该警醒的问题。

    为何二十六子无人争太子

    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不禁要问,在二十六个皇子中,为何就没有一个人敢与朱标竞争太子之位呢?

    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朱元璋对马皇后及其所出之子朱标的高度宠信。马皇后与朱元璋青梅竹马,感情极为深厚。朱标作为马皇后的长子,生来就备受宠爱。加上朱标本身也实至名归,文武兼备,为官仁慈,深得百姓拥戴。

    在洪武盛世之下,朱元璋功高盖世,他一手扶持的皇太子朱标,地位也牢固如磐石。别的皇子想要撼动朱标分毫无望,唯有隐忍不发,暗中伺机。

    直到朱元璋与朱标先后去世,建文帝又才能不足以当大任,野心勃勃的朱棣才终于找到了反扑夺权的大好时机。可惜大明江山最终落入他手,让首创者朱元璋在九泉之下恐怕也倍感遗憾吧!

    结语

    当我们站在历史长河中回望过往,往往可以找到许多值得我们警醒与深思的启示。这段朱元璋立嫡传序的历史,同样蕴含了许多千古典籍中流传至今的智慧。

    它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一个君主对妃子及所爱之子的溺爱,往往会对整个国家的兴衰命运产生深远影响。它也让我们明白,光有一个明君指定堂堂正正的嫡传承人还远远不够,更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与传统来巩固王朝基业。

    我们还要从这个历史中认识到,天命浮云,王道永恒。一个皇帝的一生功业,还需要视他是否建立起长治久安的制度机制与治理方针。若是只靠个人行事,终究很难避免衰微命运。

    所以,当我们缅怀那些功成名就的历史英杰时,也要客观地从历史角度判断他们的作为。这就是历史留给我们无尽的忧思与警醒。也正因为有了历史的沉淀与总结,才会有中华文明传承发展至今,久维万年同文同种不息。

    单字解释: 朱 元 璋 子 为 何 没 人 敢 和 朱 标 争 太 子 甚 至 连 朱 棣 都 选 择 隐 忍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