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1948年,粟裕暗制备用方案,被发现后,说:我不能总顶着干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老覃在之前写了《1948年,毛主席从粟裕发来的电报里觉察到不妙,忙让陈毅赶回华野》一文,讲的是毛主席在陕北杨家沟和陈毅一同研究出了由粟裕统率叶、王、陶3 纵渡江的南进方案,并于1948年1 月26日以“绝密”电报的方式发给了身处华东前线的粟裕。1948年2月2日,毛主席还亲自写了一个手令,任命陈毅为东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为东南野战军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正式确定下渡江跃进的战略方针和方案。但粟裕认为跃进江南困难太多,一心倾向于在江北歼敌。

    对如何在江北发展战略进攻,他先是在1948年1月22日给中央军委和刘伯承、邓小平发了一封著名的“子养电”

    到了4月18日,他又以个人名义向“中工委并请转中央军委”发出了一份约3000字的电报,强调刘邓、陈谢和陈粟三军主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较大的歼灭战即可以扭转战局。

    即从1月22日发“子养电”算起,粟裕已经是三次发长电文反对毛主席的决策了。

    毛主席不得不重新审视南进渡江计划,反复推演、研究、论证粟裕的建议。

    毛主席原先考虑到的是国民党军在中原集结了25个整编师(军),57个旅(师),阵容强大,而且,中原地带开阔,国民党军有火车、汽车加持,交通便利,我军难于在中原打大的歼灭战。

    为此,他在1947年10月3日分别给陈粟、刘邓发了一份《陈粟部在一两个月内应只打小仗不打大仗》的电报,到了1947年12月9日又发了一份《目前华野仍以打中等规模之仗为有利》的电报。到了1948年1月28日发的《南线三军三个月的作战方针》仍强调陈粟、刘邓大军“在三个月内,以分遣坚持,多休息打小仗”。

    而如果我军再次运用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方式跃进江南,则可以迫使敌方改变中原兵力部署。而以粟裕带领3个纵队的兵力,大致可以吸引敌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则“三个月后南北配合行动,可能进入打大歼灭战之阶段”,中原战局必定会因之改变。

    粟裕却在4月18日的电文中指出:敌军嫡系、对刘邓威胁最大的桂系等部有可能不会被调回江南,但他们在中原的防御体系已经出现裂痕,我三部分野战军已达三十万人,完全可以背靠解放区,在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打大规模的歼灭战。

    毛主席被粟裕说动了。

    但事体兹大,关乎全局。

    毛主席于1948年4月13日转移到了晋察冀军区所在地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他考虑再三,决定让粟裕和陈毅一同到城南庄面商战略部署的细节。

    关于毛主席和粟裕在城南庄会晤的情形,老覃在多年前写的《毛主席和粟裕阔别多时,见面后第一句话:好大胆,为何抗命不遵?》一文,文尽备述,这里不再赘言。

    粟裕在城南庄参加了毛主席主持召开的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

    该会议一共有3项议程:一是讨论如何把战争引向蒋管区;二是讨论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三是讨论杜绝无政府无纪律状态。

    粟裕在5月2日的会议上侃侃而谈,分析了盘踞在中原地区的国民党4个主力军的情况,大谈中原解放区集中兵力打大仗的种种好处。

    五位书记通过讨论,最终同意了粟裕的意见,决定在既定战略方针不变的前提下,华野三个纵队暂缓渡江南进,先集中兵力在长江以北打大的歼灭战,然后再南渡长江。

    粟裕对中央决策层这种从谏如流的优良作风深深打动,晚年,他在回忆录中用深情的笔触写道:

    “党中央领导同志这种处处从实际情况出发,十分重视前线指挥员意见的领导作风,使我深受教育和感动。”一方面中原局领导层的人员紧缺,另一方面是为了让粟裕在指挥作战时有更大的自主权和发挥空间,毛主席决定调派陈毅赴中原局工作,指任粟裕代理华东野战军的代司令员和代政治委员。

    5月5日,毛主席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邓小平并华东局的电报中指出:“目前粟裕兵团(一、四、六纵)的任务,尚不是立即渡江,而是开辟渡江的道路”,“即在少则四个月多则八个月内”“以歼灭五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为目标,完成准备渡江之任务。”

    可见,毛主席答应华野三个纵队暂缓渡江南进是有条件的,即:必须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歼灭国民党第5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

    5月21日,毛主席在《军委关于华东野战军夏季作战目标的指示》中进一步明确给粟裕指出:“以歼灭五军为夏季作战中心目标。”

    5月22日,毛主席在发给刘邓并告陈粟的电报中也重述:

    粟裕在回忆录中写:

    “我深感自己的担子沉重,觉得这次是向中央立下了‘军令状’,一定要把仗打好,以战场上的胜利来回答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殷切期望。”邱清泉的第5军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老覃在此前写的《宋时轮为何在曲阜会议上撂挑子?只因在梁山阻击战中背过了一次锅》《粟裕在分兵后打了四场败仗,前两场很著名,后两场军史上几乎不提》等多篇文章中提到过,该军武器精良,全美械装备,打过许多滑头仗,没有怎么吃过亏,嚣张跋扈,思想极其反动。

    华野指战员听说毛主席专门指定要歼灭它,都热烈响应,情绪高涨。

    粟裕也觉得,一旦歼灭了这支国民党的王牌军,等同于敲断了蒋介石的一根肋骨,不但中原局势,全国局势都会为之一变。

    但是,贸然与第5军展开大规模行动,中原的地形对我不利,我军主力尚未集中,打援兵力不足,而第5军又是蒋介石之必救,很可能反让我军陷入不利境地之中。

    粟裕在精心策划寻歼整编第5军的时候,一共罗列出了五个作战方案,分别是:一、以3、8纵佯攻商丘,引第5军回援,在运动战中将之歼灭;二、以3、8纵一部佯攻开封,通过围城打援,将之歼灭;三、以两广纵队及冀鲁豫独立旅五个团攻金乡,找机会将之分割包围;四、以11纵、独立旅、骑兵团逼徐州,在其东援时制造战机;五、以11纵、独立旅及特纵一部攻击济宁,给其造成我攻济南的假象,在其松懈时突如其来发起攻击。

    此外,他还暗中准备了一个“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备用方案,但没有把这个方案上报。

    当时担任秘书的刘祥顺问他为什么不上报,他缓缓答道:“我三次拒绝了中央要求三个纵队渡江的决议了,不能总是不同意中央的决定吧。”

    事后证明,粟裕暗中制订的这个备用方案还是非常必要的。

    (未完待续,明天再详述开封战役)

    单字解释: 年 粟 裕 暗 制 备 用 方 案 被 发 现 后 说 我 不 能 总 顶 着 干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