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蒋氏:能取代我的人只有两个,一个被杀了,另一个你们没拿下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作者:相忘于江湖

    1937年3月的一天,蒋氏在庐山和心腹商议“围剿”陕北事宜。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名的枭雄之一,蒋氏一直以“攘外必先安内”作为自己的处事原则。而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以后,蒋氏原本有大把的机会把红军一网打尽。

    但是,经历了湘江惨败的红军不仅没有被困死在彝民区,也没有在大渡河成为“石达开第二”,而是爬雪山过草地一路北上到了陕北。随后,又在西安事变逼迫蒋氏答应“共同抗日”主张。

    庐山的蒋氏刚从西安事变的窘迫中走出来,但一到“福地”马上满血复活。

    在和几位心腹爱将的闲聊中,气氛逐渐变得轻松了一些,川军将领刘建绪突然心血来潮,问了蒋氏一个敏感话题:“委员长,您觉得在我们党国之中,有谁可以替代您的位置呢?”

    蒋氏平日在下属面前总是一副严肃面孔,刘建绪虽然是杂牌军但是甘受蒋氏驱使,不但和贺老总在湘西打过仗,还参加了对江西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湘江一役更是给红军造成了很大损失。

    所以,蒋氏对这位忠心耿耿的爱将很宽容,略一思索然后答道:“这个世界上能取代我的人只有两个,一个已经被我杀了。”刘建绪等人一愣,蒋氏又说:“可还有一个人,你们还没有给我拿下。”

    庐山别墅

    蒋氏口中所说,能取代自己的“两个人”都是谁?

    跟随蒋氏南征北战、鞍前马后的刘建绪等人,秒懂已被蒋氏杀害的那个人,就是蒋氏曾经最大的竞争对手,也是中山先生指定的事业接班人之一、著名左派领袖、青年将领邓演达先生。

    说起来,邓演达和蒋氏都是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也是接班人之一。

    邓演达小蒋氏9岁,1895年出生于广东惠州。14岁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堂,并由学长邓铿介绍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16岁的邓演达跟随粤军南征北战,并在第二年升入保定学校六期。

    邓演达的同学中,既有黄琪翔、叶挺等北伐名将,也有李振球、薛岳、张发奎、余汉谋、李汉魂、蔡廷锴、吴奇伟、邓龙光等军队元老,还有后来参与策划“皖南事变”的顾祝同和上官云相。

    毕业以后,邓演达积极追随年长29岁的中山先生,在平定陈炯明叛变的战斗中一战成名,深受信赖。随后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过程中,廖仲恺、邓演达和蒋氏是黄埔军校筹备组三大关键先生。

    和中山先生相比,廖仲恺小11 岁,蒋氏小20岁,邓演达小29岁。

    黄埔军校“三驾马车”年龄结构、专业能力相互补充,在中山先生眼里各有所长、相得益彰。这三个人,也是中山先生规划的未来革命领头雁,其中,年龄最小的邓演达更是颇受中山先生器重。

    邓演达

    但是,在中山先生不幸病逝以后,“三驾马车”分崩离析。

    1925年8月,也即是中山先生病逝后仅仅5个多月,左派领袖廖仲恺因为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而被右派收买的杀手刺杀身亡。在舆论高压下,右派势力也遭到沉重的打击。

    廖仲恺去世后,蒋氏和邓演达就成为黄埔军校的核心人物。

    但是,掌握了军队指挥权的黄埔军校蒋校长,利用“中山舰事件”排斥异己。此举遭到邓演达的公开反对,也成为两人亲密关系走向破裂的分水岭。不久,邓演达就被蒋氏调到潮州分校担任教育长。

    北伐开始以后,尽管邓演达依然出任北伐军总政治部主任、武汉行营主任。但是,随着掌握军权的蒋氏不顾左派人士迁都武汉的强烈建议,一意孤行迁都到了南京,明目张胆走向了独裁的道路。

    眼见蒋氏一步步走向革命对立面,邓演达拒绝了总长的高位拉拢,和宋庆龄、润之等人联合通电讨蒋,并和宋庆龄转移到苏联莫斯科,联合陈友仁创建了一个新的党派和南京的蒋氏相对抗。

    1930年5月,邓演达秘密回国,联合谭平山等人继续和蒋氏作斗争。

    邓演达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在国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大有和蒋氏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蒋氏千方百计抓捕这位心腹大患,1931年11月29日秘密杀害于南京沙子岗,年仅36岁。

    发表庐山抗日宣言的蒋氏

    这位中山先生都称呼“兄长”的邓演达,被蒋氏秘密杀害。

    但是除掉邓演达这个棘手的对头,蒋氏的心病还没有解除:因为无论是湖南军阀何健,还是粤军陈济棠、桂系白崇禧、川军刘建绪,以及到陕北剿灭红军的东北军、西北军,都拿一个人没办法。

    这一个人,就是蒋氏念念不忘的老友“润之”,和自己截然不同。

    蒋氏的青年时期,不是留恋烟花柳巷,就是混迹上海的黑帮,还曾以黄金荣的“徒孙”而自鸣得意;而润之的青年时期则恰恰相反,不是在读书和调研农村,就是在读书和调研农村的路上。

    大革命时期,同为中山先生的追随者,蒋氏一开始韬光养晦圈了无数粉丝,也在以退为进的仕途中一步步走上了巅峰。更重要的,通过创建黄埔军校,不但拿到了军事指挥权还和苏军建立了联系。

    而蒋氏眼里的“文弱书生”润之则完全不一样:虽然两个人都是出生于富裕的农民家庭,都是接受过中等水平的教育,两个人的少年时期都是叛逆者,青年时期两个人都从激进主义者转变为温和派。

    让蒋氏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个润之没有进过一天军校,却痴迷于抓“枪杆子”。

    自从动秋收起义并和朱德在井冈山会师,润之就替代邓演达成了让蒋氏坐卧不宁的那个人。更让蒋氏抓狂的是,这个北大图书管理员打仗居然也有一套,长征一路到了陕北,不啻放虎归山。

    1937年4月,主席、朱老总在延安机场

    蒋氏在庐山“口水论英雄”的时候,绝对不会想到结果。

    5个多月以后,陕北红军改编位第八路军(十八集团军),打了10年的两支队伍为了共同抗日重新走到一起。这让蒋氏心里既有一丝成就感,也有隐隐的不安:润之,绝非寄人篱下的池中物。

    抗战初期,蒋氏在庐山就曾和桂系巨头白崇禧探讨《论持久战》。

    当时的“小诸葛”白崇禧就注意到,蒋氏案头的《论持久战》不但做了标记,还有多处涂涂画画和各种批注。还有一次,也就是重庆谈判期间,蒋氏因为一首《沁园春﹒雪》大发雷霆,发火的原因居然是怀疑这首词是润之秘书所作,而自己的秘书却写不出来。

    到了解放时期,蒋氏因为战争失利,也不止一次在下属面前大为光火。

    可是,刚愎自用的蒋氏从来没有静下心来,从自身找一找军事失利的原因:

    为什么红军从全盛时期的50万,锐减到长征后的7万;可是抗战短短3年,有发展到百团大战时期的40万;随后,蒋氏停发军饷、发动皖南事变,不但没有摧垮八路军和新四军,反而让对手壮大到抗战胜利后的120万人;不可思议的解放战争,蒋氏更是输掉了整个大陆。

    三国时期,刘备总结:操以急,我以缓;操以暴,我以仁;凡每每与之相反,隧能如愿也。但是,蒋氏从来没搞明白:自己背后有富可敌国的四大家族,怎么会输给“打土豪,分田地”的润之?

    蒋氏晚年

    直到晚年,蒋氏困守孤岛多年,才终于悟出了一点东西。

    自己当年看作劲敌的邓演达,和自己争夺军队指挥权。可是,润之和自己争夺的不仅有“枪杆子”,还有民心的向北。中山先生强国富民的理想,邓演达和蒋氏没有实现,润之却做到了。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单字解释: 蒋 氏 能 取 代 我 的 人 只 有 两 个 一 个 被 杀 了 另 一 个 你 们 没 拿 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