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1955年,谭震林未授军衔,与粟裕的意见分歧有关?真相并非如此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1955年,在北京中南海举行了新中国的第一次大授衔仪式,这次大授衔共授予了一千多位将军,可谓是将星熠熠。

    但是就战功而言这次授衔中也不是没有遗珠的,谭震林将军便是其中的一位。

    谭震林将军的资历老、地位高,既是政治委员又是“军事委员”,是三野(华野)三巨头之一。显然若是他参与大授衔,被授予大将军衔是肯定的。

    那么为何他未授军衔呢?

    事实上,关于授衔自然要从资历、军功以及任职等方方面面进行考虑。

    而从当时谭震林的职务来看,不参与授衔显然是合情合理的。毕竟当时他已经转到了浙江地方主持工作。

    但是关于谭震林为何会转任地方工作,却不得不说是与粟裕大将有着割不断的关系的。

    1984年,粟裕大将去世,他的遗孀楚青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个信封。

    在打开信封后,楚青赫然发现其中是一份电报——一份粟裕关于1947年南麻临朐等战役未打好请求处分的电报。而这份电报背后便有着一段谭震林与粟裕的往事。

    当时粟裕担任华野副司令员,而谭震林则担任华野第一副政委。

    1947年6月,为了策应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中央军委指示下华野进行了分兵作战。

    这在战略构想上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具体落实到战斗上却是不尽如人意的、失败的,以致于分兵的三路大军均是伤亡惨重。

    尤其是陈毅、粟裕、谭震林率领的4个纵队接连遭遇南麻战役失利、临朐战役失利,在伤亡很大的同时,思想意见上也出现了分歧。

    在陈毅、粟裕、谭震林商议总结南麻临朐失利的经验教训后,由粟裕起草写下电稿。

    其中粟裕认为失利的原因,既有战略方面的,也有战术指导方面的。但是,对于粟裕将军提及的“战略方面”的原因陈毅、谭震林则是有不同看法的。

    众所周知,谭震林不仅有“谭老板”的名号,“谭大炮”的名号也甚是响亮。

    于是,第一副政委谭震林不仅拍了桌子,还直接明确的表达了反对态度。

    而陈毅元帅的性格则要明显的内敛,但在居中调节的同时却也表达了与谭震林想相同的意见。

    “对于你(指谭震林)的观点,我是认同的,粟裕同志现在指责战略指导有问题,是不妥当的,但此事还可以再商量嘛。”

    就这样意见并未达成一致之下(事实上,战略、战术显然是牵扯到责任划分的,战略上也确实是有错误的),粟裕则随即另行起草了一份134字的短电,以个人名义直接向中央、华东局请求处分——即楚青发现的遗物电报。

    对于这一举动,显然是也有不妥之处的。这样也让谭震林很是不满,当天便写了一封长信,并由陈毅看后认同转交粟裕,是日夜晚他们进行了恳切的会谈。

    值得提及的是信中谭震林有语:“本来你是很细心的,可是你在军事上常常粗心大意,缺乏远见。”这也让一些人断章取义,认为是谭震林格局小了,进而导致二人矛盾。

    事实上,我们公允的说在信中谭震林本人也着重进行了自我批评,列举了自身的一系列不足。而粟裕在收到信后也回了一封信,信中仍旧认为失利中战略上至少是主要原因之一。

    而后华东局、军委等发电并未批评粟裕,而是以资鼓励,同时指示粟裕前往鲁西南,谭震林则组成东兵团。

    不难看出,这是有着折中意味的。而对于毛主席而言,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人事任命也是重中之重。

    就这样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全国各地都亟需一批作风优良的干部跳出军队转任地方。

    谭震林、张鼎丞、邓子恢、李先念等人皆在列。很难说这里面没有粟裕自请的原因在内。

    而在浙江,谭震林政绩斐然,还主持了华东局工作。在授衔时,事实上毛主席也咨询了他的意见,他也表态“不评了。”

    而在这之外,我们要说的一点是——军衔并不比行政级别高贵,现在把评军衔看得比行政级别还高贵,其实是一种误导,一种错误看法。

    他们都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

    单字解释: 年 谭 震 林 未 授 军 衔 与 粟 裕 的 意 见 分 歧 有 关 ? 真 相 并 非 如 此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