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明军步兵和八旗兵不相上下,却输了战争,专家:早就埋下了祸根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历史上,明军强在步兵,清军骑兵有优势,孙承宗的堡垒战成效不大,花费巨大,相对于明末不是好选择。首先,八旗兵源自东北,骑兵起家,善骑射,和蒙古骑兵类似;而明军除了个别如关宁铁骑等,别的都是以步兵为主,其次,孙承宗接任辽东时,明军主力已经送完了,辽东尽失,就剩下山海关了,这时候,依托堡垒固守,练兵,屯田,然后蚕食后金,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因为明军已经没有反击能力了,再送一波就让国家消逝了。

    国家财政的崩坏和地方较高的地方阶层的混乱,已经没有了培养和塑造野战强军的条件,甚至连维持原有的九边都做不到。等到仅存的那点儿有点儿野战能力的家丁或镇兵消耗完了之后,一切都不可挽回。你比如说戚家军,其本质上是戚继光用着各种不能明说的军费训练出来的军队,这个背后如果没有胡宗宪、张居正等人的支持,就是十个戚继光也搞不出来戚家军,继光在任时候的蓟镇,固若金汤来形容都不为过。

    这个后面是明廷有力的财税保证,张居正近乎于无原则的信任和支持。等到后金入寇中原的时候,蓟镇跟纸糊的没有区别了,论军队质量质量打不过,论军队装备装备被完爆,论数量居然还是后金碾压级优势,自己的头头不是军盲就是袁崇焕这种卧底级别的人才,一通运营搞得自己后勤比后金还先出问题,战事是政事的延续,是流血的政事。

    明末的明军为何野战打不过八旗?根本原因在于明朝政事极度腐朽,一颗有毒的果树,注定无法长出无毒的果实,明军单兵野战能力并不弱,至少不比八旗更弱,但一旦上升到集团作战水平指挥就拙计,这和终明一代与蒙古人长期玩低烈度小规模冲突有关系,大规模作战能力在退化,蒙古已经退回到了游牧部落状态,长期以这种目标为假想敌,必然造成战役战略指挥水平低下。好死不死,崛起的满洲此时已经不是部落水平的军队了,而是一个基本完备的政权,说打不过是不严谨的。

    翻开明史,明崇祯年间,宁锦大捷,袁崇焕和皇太极对阵宁远,与以往不同,这次战役,袁崇焕是用骑兵在城外与八旗军对阵,战役结果是皇太极伤亡近万人,大败而归,撤退路上路过锦州,被明朝锦州守将赵率教又劫了一道,惨败,撤回沈阳。当然,明军对辽策略主要是先防后打,依托关宁锦防线,步步为营,发挥自己的火器优势,依靠坚城固堡,蚕食后金的领土,这种战略相当奏效,因为八旗军是骑兵部队,没有火器,没有海军,野战强,但攻城弱。

    论实力讲,明军和八旗兵不相上下,各有千秋,八旗兵以骑兵为主,马肥兵壮,速度快,冲击力强,战斗意志强;而明军以步兵为主,武器装备优越,火器多且先进,后援力量强大,有朝廷为其背书,擅长防守。正是由于双方不一样的优势,关宁锦防线的缔造者,伟大的军事家,孙承宗老先生选择了步步为营,依托山海关、宁远、锦州三城,收拢难民屯田、练兵、铸造火器,避免与八旗军正面冲突,发挥自身优势,杀伤对手有生力量,当年努尔哈赤就是被这么折腾死的。

    客观讲,这种长远战略完全可以帮明朝收复辽东,即使退一步讲,要是孙承宗一直经略辽东,至少清军入关是没指望的,只可惜,明积弊已久,自己又很能折腾,遇上嘉靖、万历、明熹宗这种皇帝,能折腾这么久,已经很厉害了,大明一朝,说弱也不弱,能经历土木堡还活下来,南北都打的服服帖帖的,说穷也不穷,资本主义萌芽也萌芽了,但要说说先进也不先进,太监乱政、党争误国,关键还把丞相给废了,最后只能说,可惜了。

    单字解释: 明 军 步 兵 和 八 旗 兵 不 相 上 下 却 输 了 战 争 专 家 早 就 埋 下 了 祸 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