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巡河炮王——巴吉人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巴吉人得知有「索无敌」之称的一代象棋国手索万年来到了镇江,连忙热情地把他请到了自己在弥陀寺巷的家中,好生款待,极尽礼遇。

    晚清时期,有一位精通象棋,弈技精湛,尤其擅长使用巡河炮的高手,他所向无敌,称雄一时,被后人誉为「巡河炮王」,他的名字叫作:巴吉人。

    道台取名下棋谋生

    巴吉人,诨号「巴不斗」,满族人,约于公元1868年(清同治七年),大概卒于公元1920年。

    巴吉人的祖辈世代居住在中国的东北一带,清军入关,建立大清王朝之后,他的先祖这才来到了江苏镇江做官,世代繁衍,就定居在了镇江弥陀寺巷。

    巴吉人的父亲在清末官场之中做事,曾在江南转运司管理漕运。据说,巴吉人这个名字的得来还有一个故事:话说清末同治初年,巴家夫人已经有了足月的身孕。一天,临近他家的弥陀寺突然发生了火灾,火势猛烈,一直从寺院的藏经楼延烧到了方丈室,又从大雄宝殿烧到了观音阁,大火熊熊,弥陀寺一带顿成一片火海。当时,救火的工具简陋,灭火救灾主要靠人们用水桶提水来浇,用筢杆拍打,一旦遇上大火,就只有采取拆房清场等阻断火势的办法。这场大火整整烧了三天,虽经众人全力扑救,仍然未能扑灭,眼看着就要烧到巴家了。全家人顿时惊慌失措,巴夫人心头一急,突然提前分娩了。不承想,就在这个婴儿呱呱坠地之际,那场大火竟奇迹般地被人们扑灭了。为此,当地的人们就都认为这个婴儿是吉祥的象征。消息传开,当地的官员也知道了这则奇事。随后,镇江衙门的道台经过斟酌,就为这个婴儿取名「吉人」,意思是取「吉人天相」之意。

    巴吉人自幼就酷爱象棋,天赋异禀,十余岁便棋艺精湛,在镇江一带闯出了名气。

    巴吉人不但聪颖过人,而且勤奋好学,对象棋一道更是潜心钻研,精益求精。

    他别出心裁,在自己卧床的帐帷之上贴了一张纸,上面画有一幅棋局。每当夜间上床睡觉之前,巴吉人一定对着棋局凝视沉思,反复琢磨,不断地研习历代象棋名家的古谱典籍,一直到实在困倦极了,这才悄然入睡。如此这般,日复一日,棋局之中的种种变化定势都已经深深地印入他的脑海。因此,他对于象棋一道始终是成竹在胸,了如指掌。他的棋艺也因此而日新月异,迅猛精进,渐臻化境了。

    到了民国初年,巴吉人家道中落,渐趋势微了。为了谋生,他只好依靠自己的象棋弈术,下棋赌彩为业。

    沿河十八打将军拉下马

    巴吉人在镇江一带的棋界有「巴不斗」的诨号。关于这个诨号的来历,流传到现在共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巴吉人下象棋之时,非常善于用炮,巡河炮、顺手炮、列手炮尤其精妙,真可谓出神入化,登峰造极,横扫棋坛,所向无敌,和他对局斗炮的棋手十有九输,所以,人们就给他取了个诨号「巴不斗」。另有一个说法是讲,巴吉人自幼爱好弈棋,勤奋用功,十分刻苦,再加上他天资过人,时常研习古代流传下来的象棋名谱,所以进境神速,棋力惊人。他十五岁时就已是打遍镇江棋坛无敌手,雄踞一方,独步一时。其父经常带着巴吉人到各地弈游,总是战胜对手,赢得彩金,满载而归。他先后在苏州打败了著名象棋高手许振藻、华洪泉,在南京击败了邹鸭子等名手,还在杭州战胜了当地棋界名家关胡子、吴之龙等人,棋锋所指,当者披靡,因而声名鹊起。巴吉人每次外出弈棋,总是遍会各地的象棋名家和高手,不但开阔了眼界,棋艺也随之日新月异,迅猛精进,愈战愈勇,渐臻上乘,从此威震镇江一带,所向无敌。有一次,他外出弈游之前,曾和当地的一位象棋好手约定决赛,但巴吉人回来之后,这位好手忽然反悔,又不愿意比赛了,原因是他担心巴吉人这次外出弈游后棋艺又增长了,自己本就不是对手,如此一来势必会输得更惨,赔了彩金又丢了名声。还有一次,巴吉人和一名象棋高手约好了比赛,但到了时候,那人托病不出。后来才透出心里话来,说是巴吉人的象棋冠绝一时,极是难斗,而与他下饶先棋或是让子棋,又觉得自己脸上无光,斟酌再三,还是罢赛不斗了。久而久之,棋界的人们就都称巴吉人为「巴不斗」了。

    大约从三十岁起,巴吉人就经常在镇江城里最大的两处棋茶楼——瑞源茶楼和同源茶楼弈棋为业。因为没有敌手,所以他下的都是饶对方先手或是饶双马的棋局。即使是这样,他也照样摧枯拉朽,战无不胜,傲视棋坛,全无抗手。他的饶双马棋局尤其精妙,把「巡河炮」的威势发挥到了极致。他惯于采取一炮镇中,一炮巡河的战法,路数奇多,厉害异常,端的是出神入化,神妙莫测。

    有一次,巴吉人在瑞源茶楼摆棋,突然来了一个陌生棋客,特地慕名来和巴吉人斗棋。巴吉人照例让他双马,妙用巡河炮法,把那人杀得丢盔弃甲,大败亏输,狼狈而去。事后人们才知道,这位棋客是一位致仕的将军。于是,人们就据此编了一个「沿河十八打,将军拉下马」的顺口溜,称颂巴吉人巡河炮着法的精妙无双。

    巡河炮王百战百胜

    巴吉人下象棋的棋风别具一格,棋盘之上,将、士、象、马、车、炮、兵,这七个兵种的运用无不得心应手,着法精奇,神妙无双。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卒子,一旦到了他的手上,立即就生龙活虎,骁勇异常了。巴吉人十分善于用炮,堪称一绝。他在无数次的象棋实战对局之中,创新和丰富了当头炮、过宫炮、龟背炮等多种斗炮的棋局阵势。其中的龟背炮,一般的棋手认为这一着法是将力集中于一线,有蹩脚之弊。然而,龟背炮在巴吉人的手里却是龙腾虎跃,别见洞天,攻杀凌厉,锐不可当。他对这一着法运用得得心应手,精巧无双,常常能穷极妙想,以寻常人难得一见的新奇阵势取得胜局。

    他曾经对人们说:「初学象棋的人,大多仅能用车,再精习一段时间之后就会用炮了,然后再会用马。这样的棋手已经算是初窥象棋的门径,可谓登堂入室。等到他的棋艺再进步,更上一层楼时,就能学会使用兵卒了。更进一筹时,就能善于运用士、象了。再进入一个精妙的境界时,就会巧妙地运用将帅,也就可以称雄棋坛,算是一流的棋手了。」

    他与人下象棋赌彩时,因为自己的棋艺实在是精湛至极,势不可当,远远地超过了一般的棋手,对手往往与他相差太多,所以巴吉人经常让对方双马,因此,他一度曾有「逢人让双马」的一代棋王巴吉人之称。又因为他在对局中,特别善于使用巡河炮的着法,当者披靡,所向无敌,因此「沿河十八打,将军拉下马」的美誉传遍了江南棋坛,被后人尊为「巡河炮王」。

    巴吉人下象棋一举成名之后,驰誉遐迩,名头极是响亮,而且传得神乎其神,轰动一时。因此,全国各地、大江南北的象棋高手、名流,都纷纷前来找他较量,切磋棋艺。南京象棋高手张某、扬州象棋名将杨淦庭等人都曾经特意专程赶到镇江,挑战巴吉人。

    巴吉人毫不畏惧,来者不拒,沉着应战,逐一对敌。凭着自己神妙无双的棋艺,「巡河炮王」巴吉人百战百胜,让这些象棋高手全都铩羽而归。于是,有人作诗赞颂他的高超棋艺,诗云:「双炮齐飞结阵雄,当头转角势如虹。沿河十八连环响,便似惊雷起怒风。」

    镇江战茶楼大胜「四面虎」

    于是,巴吉人在江南象棋界的声名更加响亮,名气直逼当时象棋界的风云人物——扬州人索万年。索万年是江苏邗江人,棋力精湛,驰骋江南棋坛多年,纵横捭阖,未逢敌手。他与人对敌之时,经常让人一马或者三先,在棋界有「索无敌」的雅号。

    与索万年齐名的另一位著名棋手是杨健庭。清朝末年,棋坛上名噪一时、影响巨大的象棋实战棋谱《石杨遗局》就是索万年与杨健庭的象棋对局记录。被后人公认为是清末第一流象棋高手对局实战的典范作品。

    杨健庭棋力雄健,杀法精湛,善于用马,在棋坛之上素有「四面虎」之称。他比索万年出道晚,棋艺也略差半马。后来,杨健庭专心学习,刻苦钻研,奋起直追,棋艺大进,日臻上乘。

    于是,杨健庭雄心勃勃地对索万年发起了挑战。这一场较量由棋迷马德安担任裁判,选定在教场聚宝茶馆内决一胜负。

    消息传开,轰动棋坛,一时间观者云集。索万年和杨健庭如期而至,众人议定他们每胜一局,可得彩金两块银圆。

    棋局摆好后,索万年当即上前伸手去掉了自己的左马,提出按他二人以往对局的惯例进行。而杨健庭则坚称自己的棋艺日进千里,已然今非昔比,所以,此时不比往日,要求分先对局,一盘之后,如果自己确实不敌,那时再接受他的让马。索万年则为了保持素日的英名,坚持让马,虽经马德安和众人再三协调,怎奈索万年和杨健庭各执己见,坚不妥协。最后,众人无奈只好扫兴而归了。

    这一场公开对局虽然没有搞成,但索万年与杨健庭二人由此建立了友谊,这才诞生了轰动一时的象棋实战对局名谱《石杨遗局》,传于后世,惠泽后人。

    当「巡河炮王」巴吉人在棋坛迅速崛起之时,天下棋手纷纷前往镇江挑战巴吉人。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象棋名家「四面虎」杨健庭。杨健庭也是一代顶尖的象棋高手,他认为巴吉人的棋艺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都是一流的高手,应该和自己差不多罢了,绝不是不能斗!所谓的「巴不斗」只是一个棋坛神话而已。于是,杨健庭就乘船过江,直抵镇江,在瑞源茶楼向巴吉人发起了挑战。却不料,在一天之中,他竟被巴吉人连胜六局,一败涂地,只得认输而退。连大名鼎鼎的江南棋坛名将杨健庭也受挫于巴吉人,江南棋坛上下一片哗然,「巡河炮王」——「巴不斗」巴吉人的声名更加响亮了。

    力战「索无敌」和局缔友谊

    杨健庭甚感脸面无光,就力请号称「索无敌」的索万年亲自出马,前往镇江挑战巴吉人,以挽回一点面子。二人为了能够打败所向无敌的棋坛新锐「巡河炮王」巴吉人,还聚在一起详细地研究了巴吉人所擅长的棋局和行棋风格,可谓知己知彼,有备而战了。

    索万年为人谦逊,谨慎持重,喜欢谋定而战。他平生以棋会友,交游广阔,曾经打败了各地无数的象棋高手和名家,所向无敌。但唯独对「巡河炮王」巴吉人深感棘手,虽然好友杨健庭一再力邀自己出战,却也深知巴吉人实是自己平生仅见的劲敌,因此,索万年并没有贸然前往挑战。

    索万年抵达镇江之后,先是装扮成一个江湖棋人在镇江观音洞摆了个棋摊,以棋会友。由于索万年棋艺精妙,人们口口相传,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他的行藏就被巴吉人发觉了。

    巴吉人得知有「索无敌」之称的一代象棋国手索万年来到了镇江,连忙热情地把他请到了自己在弥陀寺巷的家中,好生款待。

    巴吉人与索万年都是当时象棋界鼎鼎大名的绝顶高手,都十分看重自己的声誉,担心一着失误,输了棋还丢了面子,因此都非常谨慎持重,不急着比试。

    但镇江的人们都盼望着这两个棋坛上的顶尖高手之间能有一战,于是,纷纷怂恿,极力撺掇。

    二人几经磋商,这才约定在镇江城最负盛名的瑞源茶楼展开一场公开的棋战。

    当世顶尖象棋国手之间要进行巅峰对决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遍了整个镇江城。

    「巡河炮王」巴吉人与「索无敌」索万年决战时,赶来观战的棋手已有数十人之众了。

    棋战很快开始了,巴吉人和索万年二人出棋都十分审慎。但高手对决,平淡之中所蕴含的威力仍是无与伦比的;霎时间,棋盘之上风云突变,兵戈纵横,起落跌宕,惊心动魄。

    二人接连大战了三天,竟斗了个势均力敌,旗鼓相当,最终战成了平手。

    巴吉人与索万年斗棋时,两人都是首逢劲敌,遂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竟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天,二人战到中午时分,鏖战正酣,连午饭都顾不上吃。腹中饥饿时,就让人买了些角黍来吃。这角黍是有名的江南小吃,吃时要蘸白糖。巴吉人与索万年恰好都抽旱烟,所以,他们身边的茶几之上便都放了两包东西:一包烟叶,一包白糖。巴吉人与索万年激战之下,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竟用角黍蘸了烟叶大口大口吃了起来。等到吃完了角黍,再抽烟时,就将白糖装入了烟筒之中,点了几次火,都不能吸燃。这时,二人方才知道弄错了,惹得旁观众人一阵哄堂大笑。在二人阴差阳错地「吃烟叶」「吸白糖」之时,旁边的众人只顾观棋,竟也全都浑然未觉。由此,我们不难想见,当日巴、索二人固然专心致志与敌决战,心无旁骛,而他们的棋艺确实神妙无方,引人入胜,以至于旁观众人也都聚精会神,无心他顾了。

    这场巅峰高手之间的象棋大战,巴吉人和索万年功力悉敌,胜负相当,最终还是战成了和局。自来英雄重英雄,好汉惜好汉!经此一战,二人互相钦佩,都获益匪浅,遂成了莫逆之交。

    后来,索万年还在镇江住了很长一段时间,经常与巴吉人在一起切磋棋艺,交流心得,还在这里收了几个徒弟。巴吉人的力作《反梅花谱》当中也有索万年的心血。

    棋摊谋生落魄投江

    巴吉人的棋艺精湛异常,出神入化,精妙无双,尽管他事先总是让对方双马,对手也仍然毫无胜算,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和他对局博彩。依靠对局赌彩谋生的巴吉人越来越拮据,困顿不堪了。

    无奈之下,巴吉人只身来到上海滩,摆了个棋摊谋生。不料,穷困潦倒的巴吉人,与街头摆棋摊的一个同行发生冲突,那个有黑道背景的同行纠集了一群小流氓将他围住殴打了一顿。

    巴吉人一气之下,就投黄浦江自杀了!死的时候,年仅五十余岁。

    一代象棋宗师、「巡河炮王」巴吉人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人世。

    棋谱传世以炮制马

    巴吉人不但棋艺高超,精妙无双,所向无敌,还十分注重将象棋的实战经验、心得进行科学总结,归纳整理为象棋实战着法的理论。他花费数年心血写成了《象棋梅花心法谱》一书。但是,此书写成之后,却一直未曾刊印问世。

    在巴吉人前去上海摆棋摊谋生之前,他将这部倾注了自己毕生心血的力作,珍而重之地交给了自己的好友李志良,托他善为保管。所以,此书才得以留存了下来。

    后来,有人按谱排演了数局象棋,觉得着法异常精彩,匠心独运,别开生面,丝毫不逊于古代的象棋名谱。于是,人们便从中陆续抄了八局出来,因为巴吉人的书稿中有破《梅花谱》中的屏风马之局,所以被改名为《反梅花谱》。

    巴吉人的原著《象棋梅花心法谱》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共七局:饶先四局十变,得先三局四变;第二部分共五局:得先二局十二变,饶先三局四变。而抄本《反梅花谱》仅选了其中的八局,共二十五变,遗漏甚多,至于局名也稍有差异。但因《反梅花谱》广传于世,风行甚广,而巴吉人的原著《象棋梅花心法谱》反而趋于湮没无闻了。

    《反梅花谱》集中反映了象棋艺术中「以炮制马」的思想,展现了「巡河炮王」巴吉人一代棋王的不世风采,它既有推陈出新的见解,又有新颖独创的布局,完全可以同清末吴梅圣的巨著《梅花谱》相媲美!当代学者张如安先生认为,巴吉人的《反梅花谱》与吴梅圣的《梅花谱》是晚清两大高水平的全局棋谱著作,堪称双璧,足以代表晚清象棋艺术的最高成就。《反梅花谱》这部巨著形成了晚清棋坛「炮马争雄」的生动局面,在中国象棋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影响深远。

    附注

    本文所叙事迹主要参考了张如安先生的大作《中国象棋史》和徐清祥先生的《象棋近代国手名局》,这里不再一一注明。

    据第122期《象棋报》所载。

    民国初年的学者张毓英《象棋萃菁·倒言》:「象学盛衰甚久,远者已无可考,以耳目所及而言……则莫盛于近岁,盖自索君万年后,迭有闻人,名噪一时。」

    陈学元先生《〈石杨遗局〉小考》考证出《石杨遗局》乃清末的作品,并不是以往学者们所认可的乾嘉时期的象棋名谱。同时,陈学元先生还介绍了关于索万年赶赴镇江挑战巴吉人的一些逸事。此文载于1988年12月1日至12月15日《象棋报》。此外,张如安先生认为《石杨遗局》之中的「石」字是索万年的「索」字之误,杨健庭是清末邗江人(据张毓英先生考证),索、石二字,吴语和苏北话同音,口头上很难分辨,传抄者误将「索杨」作「石杨」,以讹传讹,一错至今。

    谢侠逊《象棋谱大全》:「是谱(指《石杨遗局》)共十二局,着法均甚精妙,系古吴潘子定思遗本,谱后由潘子注明对局者为乾嘉间邗江名手。石名已佚,杨名健庭,善用马,当时有『四面虎』之称云。」

    杨剑虹《镇江棋话》:「……巴、索二氏晤面后,以彼此均系此中佼佼者,诚恐一日失利,有亏荣誉,莫不有戒心。往还数日,始约战于镇邑著名之瑞源茶楼。事先消息秘密。然及期,往壁上观者,已有数十人。巴、索二人,着来均极审慎,于平淡处具见真实功夫。连弈三日,胜负相当,雌雄莫辨。当决斗时,曾发生一极有趣之笑谈,即以时在蒲节后数日,双方鏖战正酣,中午不进食,迨饥肠雷鸣,始以角黍果腹。乃巴、索二氏,均嗜淡巴菰烟,包置于几间,竟以黍蘸食烟叶以尽。迨吸烟时,又将白糖装入烟筒,就火不燃,才知其误。旁观者群为哄堂。然当时匪特局中人心有专注,浑然不觉,即观战之徒亦无不聚精会神,毫无察觉。由此可见,巴、索二氏固属用志不分,而棋艺之引人入胜,竟有如此。」按:此文原载于福州《象棋月刊》第12期。

    据《镇江棋话》载:「中年后,巴吉人即浪迹江湖,以棋为生。五十多岁时,犹在上海闯荡。一次,被一群流氓欺侮,气愤之下,投入苏州河自尽。」按:关于巴吉人投河自尽的地点一直众说纷纭,张如安先生一向治学严谨,他既认为是投黄浦江自尽,似有确证,今从张说。

    单字解释: 巡 河 炮 王 — — 巴 吉 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