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1911年印度洋打捞出了一明代石碑,揭开了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对于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现代人自然是十分熟悉,其实,这些封锁海岸线的政策,是从明朝时期就开始了,主要还是为了预防走私和防止倭寇的侵扰,不过在此之前,明朝对于和国外的交往,还是十分重视的,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明确的例证。

    对于古代人而言,出行有着很多的不便,尤其是要来到数千公里以外的外国,更是十分艰难,当人类的航海技术得到发展以后,远洋出航,成为人们对外交流交往的主要交通方式,郑和下西洋,依靠的就是明朝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一、郑和下西洋概况

    郑和的祖辈,都是航海方面的专家,从小在这样的家庭里面长大,郑和自然也就养成了对于航海技术的兴趣,而且从小就跟随者父亲,航行在浩瀚的大海上,这些理论和实践,让郑和的航海技术得到了迅猛的提升。

    不过,因为和元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郑和早年的人生充满了悲剧,在明朝肃反的年代里,郑和被阉割,成为一名太监,这对于郑和来说,既是不幸也是一种幸运。在燕王朱棣的家中,因为其聪明才智,所以得到了朱棣的赏识。

    郑和在朱棣家中,可以随意地翻阅各种书籍典范,甚至为了提升郑和的知识阅历,朱棣还请来了专门的老师给郑和上课。这就让郑和的文化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如果不是明朝初期对前朝人员的肃反,可能郑和也和他的父亲一样,只是一个有着不错技术的海员,但是绝对不会具有开阔的政治视野。

    后来朱棣成为了皇帝,更是将郑和当做自己的左膀右臂,由于当时的明朝,还处在比较开放的年代,所以想要和更远的国家建立各种联系,明朝的航海技术和经济实力,完全可以支撑这种宏大的工程。

    于是,就有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经历,而这段经历,也让郑和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毕竟不是现在的条件,下西洋的工作极其耗费精力,在第七次下西洋的时候,郑和因为操劳过度,而在印度去世。

    二、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历史上其实一直有着各种争论,毕竟,在很多典籍当中,对于目的也是只草草写上一两句,明朝的根本目的没有过多提及,这就给了后代们很多的猜测,甚至引发了学术上的争论不休。

    有一种说法,说是郑和下西洋只是一种掩饰,并不是真正地想要和西方国家进行贸易交易,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熟悉历史的都知道,明朝皇帝原本是建文帝继承,可是燕王朱棣,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篡夺皇位。

    后来,建文帝火烧皇宫,等到朱棣攻进去以后,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尸体,于是怀疑他已经逃到了海外,对于朱棣来说,始终就是一个隐患,于是就派遣了自己的亲信郑和,以下西洋的名义,来查看建文帝是否逃到了国外,将其斩杀,以绝后患。

    另外一种说法,说是当时明朝有一个邻国帖木儿王国,对明朝是个很大的威胁,朱棣让郑和下西洋,主要还是希望通过外交关系联络其他国家,从而从不同方位,对于帖木儿王国形成包围之势,使得明朝边界危机可以缓和。

    另外一些专家,觉得郑和下西洋,纯粹就是为了炫耀国力,他可以通过郑和下西洋的举动,向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展示自己的经济实力。确实,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虽然欧洲开始觉醒,但是明朝的综合国力,还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所有的争论,其实都没有太多的依据,不过,一块石碑的出现,让这些争论都消停了。而这个石碑的发现,其实也是属于偶然,一个英国的船队在印度洋里打捞出了一块石碑,上面的文字记载说明了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上面明确写着,明朝希望通过郑和下西洋,将各种中国的奇珍异宝送给其他国家,希望和其他国家成为友好的关系。

    虽然其中的目的还是为了和其他国家建立友好邻邦,但是在这些字里行间,却有着一种属于明朝帝国独有的优越感,用现在的话来说,借助建立友好关系的名义,来彰显明朝的大国风范。当然,因为这些炫耀,也让很多国家对明朝更加崇拜,仰慕者纷至沓来。

    单字解释: 年 印 度 洋 打 捞 出 了 一 明 代 石 碑 揭 开 了 郑 和 下 西 洋 的 真 实 目 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