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赫鲁晓夫楼:曾经苏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今早已淹没在历史中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二战结束后,由于战争的破坏,造成了苏联极大的损失,而苏联作为二战东欧的主战场,在战争结束后到处都是废墟,能够让民众居住的房子少的可怜,即便是可以住的房子也是破烂不堪,甚至苏联的高级官员也很少能有舒心的住所,战后至少有上千万苏联人流离失所。

    斯大林式建筑哈尔科夫火车站

    由于住房的极度短缺,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急剧的下降,同时还有大量工业设施被破坏,事实上苏联经济已经处于半崩溃的状态,因此解决苏联民众的住房问题是摆在斯大林桌前的大事,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斯大林一直能未能彻底解决苏联百姓的住房问题,直到去世后将烂摊子留给了赫鲁晓夫。

    战后的苏联

    赫鲁晓夫的计划

    赫鲁晓夫当政后,明确承诺为尽快改善民众的居住条件,并且确保在1980年之前所有苏联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住宅,这让很多苏联人喜出望外,纷纷欢呼,不过建造楼房可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毕竟修建一栋楼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按照正常的建筑流程,苏联财力难以支持。

    设计中的赫鲁晓夫楼

    因此在众人一筹莫展的时候,赫鲁晓夫提出用标准规格、流水线的方式生产大量结构相同的住房,这种住房只需要满足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住房结构单一,不需要生产太多的其他装饰,同时也会极大减轻财政负担。

    施工现场仿佛搭积木

    赫鲁晓夫楼的样式

    为了保证降低施工成本以及工期,赫鲁晓夫楼大部分采用的都是预制板结构,没有设计电梯和垃圾通道,同时也取消了之前斯大林时期盛行的拱门以及柱廊等装饰,一句话怎么简单就怎么来,而且还严格控制厨房、卫生间、门厅以及过道的面积。

    建造中的赫鲁晓夫楼

    通过这样的设计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建造的成本,每平米的造价只需要110卢布,而且速度更快,最快只需要五天即可建造一座楼,不管从房屋的工程学还是从施工便利性来说,几乎没有任何难度,执行起来也没有任何困难,可以说是多快好省,毕竟是预制后装配,看起来就像搭积木而不是建设房子。

    快速建造中

    1956年-1963年,苏联城市居民的总住房面积翻了一番,七年内的住房建筑重量比过去苏联40年建造得都多,尤其是1960年,赫鲁晓夫楼的建造达到了顶峰,总建成8280万平方米,而整个赫鲁晓夫楼最终建筑面积高达2.9亿平方米。

    建造后的赫鲁晓夫楼

    苏联的“梦幻之屋”

    虽然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赫鲁晓夫楼绝对看不上多好看,但是它是当时苏联一种社会福利性的住宅,免费发放给所有的公民,因此对于居住要求来看还是完全合格的,因此如此快速的建造出可以居住的大楼出来,绝对是苏联人心中的“梦幻之屋”。

    苏联人梦幻之屋

    而当时世界还没有完全走出二战的阴霾,很多国家的人还居住在农村中,这种公寓楼对于很多人来说,完全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然而当时的苏联不仅可以建造大量的公寓,而且免费发给民众,不管对于还在恢复生机的欧洲还是大洋彼岸的美国,甚至还处于建设的新中国,当时都还没有大规模普及这种公寓楼,因此赫鲁晓夫楼的存在无疑是人类史上的一种壮举,也成为苏联对外宣传国民福利水平的窗口。

    一排排的赫鲁晓夫楼成为苏联对外宣传国民福利水平的窗口

    截止到1964年,苏联有5400万人住进了赫鲁晓夫楼,占据整个苏联人的四分之一,除去住在农村的人,赫鲁晓夫楼基本完成了有房住的需求。

    赫鲁晓夫的舒适性

    当然梦幻归梦幻,毕竟是快速的复制建造,因此赫鲁晓夫楼还是有很多先天的不足,对于很多人居住的人来说,首先就是一种压抑感,一排排密密麻麻的窗户有一种阴森的感觉,新房子还好,但是房子老旧后破败的气质难以让人下脚。

    K-7楼型构造示意图

    K-7楼型标准层平面图

    其次就是空间非常狭小,因为考虑到成本和工期,剔除了一切不需要的装饰,而且走道也控制了最小,狭窄的通道只能一人通过,而室内的布局也是非常的拥挤,苏联人为了更好的利用有限的空间,设计出超越时代的折叠家具,方便自己储物以及收纳物品的需要,这也是现代设计的一种思路。

    苏联折叠家具

    另外就是隔音效果很差,为了更好完成工程和简化工作难度,赫鲁晓夫楼的墙壁厚度也不是很厚,私密性的保障难以做到,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干湿分离了,烹饪和洗浴也在一些狭窄的空间内完成,甚至一些人会选择海绵墙纸进行隔音,因此赫鲁晓夫楼舒适性上难以保证。

    室内样子

    停止与拆除

    1969年,苏联通过了《关于提高住房和民用建筑质量的措施》的决议,停止了对于赫鲁晓夫楼的建造,取而代之的则是勃列日涅夫楼,毕竟赫鲁晓夫楼只是一种过渡性的设计,因此停止建造也是一种合理的状态,毕竟一开始的设计寿命只有25年,晚期的版本设计寿命也不过50年,虽然从1996年开始,莫斯科开始大量拆除赫鲁晓夫楼,但是还有不少赫鲁晓夫楼依旧存在,住了不少人。

    拆除赫鲁晓夫楼

    依旧存在的赫鲁晓夫楼

    赫鲁晓夫楼与国内筒子楼

    相信很多城市人的童年都住过筒子楼,因此以为国内的筒子楼其实就是赫鲁晓夫楼,其实可以这么理解,因为我国也照搬过赫鲁晓夫楼,但是并不是预制的,而是现浇房,速度比不上,而且后面又有所变化,后来的筒子楼比赫鲁晓夫楼更加简化。

    国内筒子楼

    照搬的赫鲁晓夫楼

    这种楼在被东三省人称之为单元房,属于照搬赫鲁晓夫楼的设计,以单元的形式分割,基本一梯两户,每家每户都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之前援华的苏联专家都住过,又有“专家楼”的称号,这种楼是很多人心目中的住宅,即便是九十年代初期也是高档次的住宅楼。

    位于大溪沟电厂的专家楼

    简化的赫鲁晓夫楼

    除此之外,还有大规模简化的赫鲁晓夫楼,这种楼每一层设计一个一通到底的过道,每一层有一个公共厕所,每一户其实都是一个小单间,没有厨房,只能在过道做饭,因为有一个长长的走廊两端通风,仿佛一个筒子,因而得名筒子楼。

    蜗居筒子楼

    当然筒子楼卫生条件是非常差的,过道基本都被占用成为厨房或者杂物间,很容易发生火灾,即便如此,筒子楼也在我国存在了半个多世纪,至今很多地方还有筒子楼,甚至还有人居住。

    废弃的筒子楼

    总体来说,虽然赫鲁晓夫楼的舒适性上有所不足,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难以想象,但是在当时,赫鲁晓夫楼真的很好的解决了战后苏联人的住房问题,也是苏联人几代人的住房记忆,毕竟如果不适用,国内也不会大量引进以及改造,毕竟赫鲁晓夫楼是当时过渡形式的住房,并且完成了一个住房所需要的使命,这一点就足够大家称赞了。

    单字解释: 赫 鲁 晓 夫 楼 曾 经 苏 联 一 道 亮 丽 的 风 景 线 如 今 早 已 淹 没 在 历 史 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