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50军副军长蔡正国:牺牲时,儿子仅出生47天,妻子无奈改嫁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1950年,正当年轻的新中国准备重整旗鼓,踏出迈向巨人复兴之路的第一步时,美帝国主义却不顾全世界人民和平共处的心愿伙同英法加拿大等16国,假借联合国的名义,出兵朝鲜半岛。

    美国甚至一度将战火烧过鸭绿江带到我国边境,严重影响我国边境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面对此危急存亡之际,在邻国朝鲜的一再求助下,党中央紧急下令调遣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保家卫国。

    在这场历时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虽然我国志愿军靠着一口炒面一口雪彻底赶跑了装备精良的美军,但依旧有超过19万将士的英灵永久地留在了那片土地上,包括4位军级领导。

    而其中有一位军长的牺牲可以算得上是我军入朝作战以来遭到的最惨烈的一次牺牲。

    当彭老总得知他牺牲的消息后,惊愕地久久说不出话来,就连毛主席都失神不语。

    这位将领便是在军中有着“常胜师长”称号的蔡正国。

    “蔡正国,蔡正国,不幸殉国,又折我一员骁将。”

    冲锋向前干革命

    和众多革命者一样,蔡正国出生在一个穷苦农民家中。

    不过他的父母却十分开明,希望蔡正国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让穷苦的生活变得好起来。于是他们节衣缩食,东拼西凑借钱将蔡正国送去私塾念书。

    但北洋军阀时期社会动荡不堪,没过多久,蔡正国的家中就再也无法承担高昂的学费了。无奈之下,他只好辍学回家。

    回家后,蔡正国一边帮家里务农,一边在隔壁莲花县当木匠学徒学手艺。

    可惜那个木匠老板是个刻薄之人,不仅没打算教他手艺,还将最苦最累的活都交给他。

    好在蔡正国没有自怨自艾,反而锻炼出他坚忍不拔的毅力。

    1929年,红色的火种在江西这片土地上散播开来。

    经常往返于家乡永新县和莲花县之间的蔡正国总能在路上碰到这样一支队伍。

    这支部队和他所见过的其他军队完全不一样。他们从不烧杀抢掠残害百姓,反而还时常帮助百姓打土豪,分田地。

    这支队伍便是中国工农红军。

    蔡正国将红军的一举一动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他十分认同红军的行事作风。

    久而久之,他还同红军一起帮助百姓,四处演讲,开展土地革命。

    1932年,蔡正国正式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成为了当时红三军团第二师第七团的一份子,自此踏上了瞬息万变的战场。

    入伍后,蔡正国凭借着过人的头脑和应变能力,很快就得到上级的赏识,推荐他去当时的红军第二步兵学校学习理论知识,被组织培养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基层指挥员。

    年仅24岁的蔡正国以优异的成绩从红校毕业后,虽然资历尚浅,但作战经验却是相当丰富。

    刚开始加入红军的队伍,蔡正国还经历了一件十分富有戏剧性的事。

    但也因为这件事,让他对党对革命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对党和革命更加忠诚。

    经过短暂的训练,蔡正国便随着所在的部队正式投入到第三次反围剿的战斗中。

    可惜当时工农子弟兵们的战斗经验不足,他所在的部队落入了敌人的包围圈。在突围的时候,蔡正国与100多名战友和大部队走散了,结果不幸被捕,关押在南昌看守所。

    当时国民党威逼利诱,企图从他嘴里获得更多红军的信息,但他始终不动摇。后来他们又强迫蔡正国成为国军的一员,也被他果断拒绝了。

    最后迫于舆论压力,国军只好将俘虏来的100来名红军战士释放了。

    出来后,蔡正国毫不犹豫地回头去寻找原来的部队。

    结果造化弄人,还没等他找到部队,蔡正国再次被国军部队抓住。

    这次国民党直接强行将他当壮丁抓了起来在部队里干苦力。

    直到1933年1月,这支国军部队与红军打起了仗,蔡正国才得以借机偷溜回部队。

    重新回到队伍的蔡正国愈发珍惜与战友们上战场拼搏厮杀的机会。

    在敌人的多次围剿中,战士们都因连日行军作战而疲惫不堪,但蔡正国彷佛有使不完的力气一样。

    蔡正国不仅自己骁勇善战,他还能沿路帮助支撑不住的战友,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从不退缩。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蔡正国临危受命担任红三军团教导营一连支部书记,率部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随后部队西进贵州的时候,又发生一件事情,让他的生命自此与我党我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凭多大的风浪再也无法将他们分开。

    1935年1月7日,中央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

    在随后的遵义会议期间,蒋介石为阻止中央红军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或东出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师,遂调集40万兵力,企图将中央红军围歼于乌江西北、川黔边境地区。

    1月19日,在敌军重兵围困和重点攻击的严峻形势下,中央红军撤离遵义,兵分3路从松坎、桐梓、遵义地区向赤水、土城前进。

    在西进的路上,敌人不断地围追堵截,大战小战不断,军队疲惫不堪。

    1月24日,蔡正国所在地部队攻占了土城。

    但在战斗中,蔡正国不幸被一颗子弹命中一枪正好打中他颈喉肩窝深处。

    照说这一枪并没有命中要害,但对于当时恶劣的行军条件来说,根本谈不上有任何医疗措施可以让他消炎养伤。时间拖长了,蔡正国必死无疑。

    可蔡正国心里一直有一个念头支撑着他:他不想就这样死去,他还要跟着部队一起解放全天下的穷苦大众。就算死,他也要在战场上拉上几个敌人一块。

    于是,他叫来几个胆子大的战友,卸下了老乡家里的一块门板。让战友将自己牢牢地按在门板上,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用刺刀硬生生地将弹头挑了出来。

    虽然命运之神眷顾着蔡正国让他逃过了这一劫。但后来伤口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炎了。

    由于缺医少药,蔡正国因此接连发起了高烧,时不时地昏睡过去,不省人事。

    这一切组织都看在眼里。

    有一天,组织将昏睡的蔡正国带到老乡家里休养。

    可等到他醒来时,却发现周围一个战友都没有。

    当蔡正国强撑着力气起来想一探究竟时,他竟摸到床铺下有几块大洋。

    看着老乡欲言又止的样子,蔡正国顿时明白了一切。

    这些大洋是组织上东拼西凑为他凑齐的,希望他能安心留在老乡家养伤。

    可蔡正国深知如果这次他留下了,日后再想找到队伍就是难上加难了。如此下去,他便只能回老家。

    想到这里,蔡正国就心有不甘。

    他想到自己的初心,不愿就此放弃革命理想,就算死也要死在战场上。

    于是他摇摇晃晃地站起身,将那些宝贵的大洋藏在胸口,不顾老乡的阻拦,跌跌撞撞地往部队前进的方向追去。

    通常部队每日行军六十里,走几日便会休息个一两天。

    蔡正国为了赶上部队,拖着病体,咬紧牙关,每日走四十里,一刻也不敢停歇。途中遇到哪支兄弟部队便到他们那去清洗伤口。

    好在伤口在肩胛骨处,不在腿上,他紧赶慢赶终于在一个月之后赶上了大部队。

    而更神奇地是,在这段时间里,他的伤口竟然奇迹般地愈合了。

    不过这也算不上是什么奇迹,因为蔡正国靠的全是自己惊人的毅力。

    从那以后,他的党性再次得到了升华,他与红军、中国共产党至此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任何苦难也无法降低他对党和革命的忠诚。

    跟着党和军队走过了土地革命和长征阶段的蔡正国已然从一名资历尚浅的新兵蛋子成长为一名老革命了。

    “百战将星”痛失爱女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了。

    时任115师教导大队第三队队长的蔡正国跟随本部奔赴抗日前线,参加了八路军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伏击的平型关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蔡正国率领三队英勇阻击前来驰援的日军,圆满地完成了作战任务。

    鉴于他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中央将他直接提拔为115师补充团参谋长。翌年初,在土门、隰县、临县等地的战斗中,蔡正国依旧无一败绩。

    1939年后,他跟随部队挺进山东,一路披荆斩棘,战功赫赫,一度令日军闻之胆寒。屡立战功的蔡正国在辽沈战役后被提拔为四野第41军121师师长。

    令人敬佩的是,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战斗中,蔡正国从无败绩,从一名基层指挥员一步步成长为我军的高级军官,甚至在毛主席、彭德怀元帅那都是挂了名号的,人人称赞他为“常胜师长”。

    蔡正国将自己的青春和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但对于家庭,他一直心存愧疚。

    1943年,在组织的撮合下,34岁的蔡正国和同样为了革命事业奋不顾身的张博走到了一起,结为了革命伴侣。

    很快,他们迎来了第一个孩子。但这个没能长大的女儿也是蔡正国夫妻二人心中永远的痛。

    这个孩子出生时,正值张博所在的部队遭遇敌人伏击全员转移之时。

    当时,刚生产完的张博用破旧的军衣包裹着刚出生的女儿跟随大部队奔走了一天一夜才得以摆脱追兵,这才能顾得上喝一口热水。

    可想而知,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母亲怎么会有奶水?乖巧的孩子没有大哭大闹,只是瞪大眼睛用乞求的眼神看着母亲。

    张博四处向有婴儿的乡亲家讨奶水喝,可怜那小小的人儿先后喝过24个人的奶水。

    但即便如此,她也没能活下来。在孩子快一个月的时候,竟活生生地饿死在张博的怀中。

    这件事让张博和蔡正国久久无法释怀,直到1948年,他们的第二个孩子蔡四东的出生,才给这对悲伤的夫妻带去许多欢乐。

    经历了丧子之痛的蔡正国化悲痛为力量,调整好心态好,他继续全身心的投入到不久后的解放战争中去。

    他知道,只有解放了全中国,全天下的穷苦大众再也不会经历像他们这样因为战争失去亲人的痛苦了。

    1949年10月1日,在许许多多像蔡正国这样英勇无畏奔赴战场的革命军人抛头颅洒热血地拼搏中,我们的新中国终于成立了。

    全中国的老百姓都以为从此便可以安居乐业了。

    从北打到南地蔡正国也以为自己征战沙场,奔波了一生,终于可以回家和家人过上团圆安定的日子了。可惜老天再次让这个新生的国家遭受了一次磨难。

    将军肝胆耀山河

    1950年6月,年轻的共和国刚刚迈开建设发展的步伐,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国政府不顾中国人民和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一再警告,纠集15个仆从国家的军队,盗用联合国的旗号,公然侵略朝鲜,并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

    10月8日,为了国家的和平富强和千千万万个小家的团员安定,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数万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离家,奔赴异国战场。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党中央一声号令,浩浩荡荡的志愿军队伍像一股钢铁洪流,冲向了御敌的前方。在这支队伍中,就有指挥着40军的蔡正国副军长。

    当时海南岛战役结束后,40军原拟调回河南休整,但因中朝边疆烽烟突起,40军随即挥师北上调至辽宁丹东一带。

    1950年10月19日的晚上,编入第13兵团的40军与兄弟部队一起,首批入朝参战。

    入朝不到10天,40军121师在蔡正国的带领下于两水洞一线拖住了美军2万余兵力,造成敌人温井、熙川两地兵力空虚。西线志愿军司令部得以迅速以两个军实行战略迂回,两天内攻下了温井。“联合国军”被迫于11月3日全线撤退到清川江以南。

    志愿军的第一次战役以歼敌5.2万人的胜利落下帷幕。

    正当40军势如破竹般进攻之际,蔡正国却被一纸调令调到50军当副军长了。这是为何呢?

    前面说到蔡正国从专门培养基层指战员的红校毕业后,一路成长为我军的高级指挥官,虽然不再与敌人近身赤搏,但一次次的胜利也离不开他的英明指挥。

    40军正是在他沉着冷静地领导下,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大捷,

    而50军自入朝作战以来,表现无咎无誉,调蔡正国到50军,加强领导力量的用意不言而喻。

    在军中,50军和其他队伍有些不一样。

    他们原是长春起义时期国民党军第60军的班底。

    1938年在台儿庄战役中,该部队坚守台儿庄东南的禹王山阵地,和号称“钢军”的第五、第十日军两个精锐师团血战27天,全军伤亡过半,依旧牢牢将阵地控制在手,最后还歼灭日军1.2万余人;后来该部队又参加武汉会战、南昌会战和第一次长沙保卫战。

    正是这样一支神勇的部队,竟在国民政府处处遭受排挤,不受重用。

    1946年5月27日,60军麾下的184师师长潘朔端率先在海城宣布起义,成为了解放战争初期第一个起义的国军将领。

    在他的斡旋下,1948年10月60军军长曾泽生率领全军在长春起义,随后改编为解放军四野第50军。

    但改编后的50军一度在士气和训练程度上都还未完全适应过来。尤其是入朝后,在缺乏充足战略物资,没有地图指引的情况下,面对如此高强度的作战,他们更是急需一位经验丰富的领头人。

    就当全军将士稀里糊涂地在异国他乡“游荡”,人人心中都憋着一口气,想要在战场上打出士气,打出威风,却又不知所措地时候,蔡正国出现了。

    蔡正国从红军时期一直走到了朝鲜战争,中途即使被国军虏去也无法动摇他跟着党干革命的决心。这些经历无疑让让成为了五十军带头大哥的不二人选。

    蔡正国调任50军副军长不久后,50军就赶上了入朝的第四次战役。

    在第四次战役开始前,50军军长曾泽生和政委徐文烈前往志愿军司令部总部开会,军参谋长舒行被召回集训。身为二把手的蔡正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50军的最高指挥官。

    1951年1月3日晚,50军149师446团2营和445团1营接到师部的命令,分别插入仙游里至梧琴里以西谷地截击敌人。

    在他们快赶到阵地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轰隆隆的马达声。

    战士们迅速隐蔽到公路旁的高地观察下方敌情。

    山下一条条似巨蟒一样的灯光顺着公路向汉城方向移动。

    原来,他们与英军29旅的皇家坦克营正面遭遇了。

    英军29旅是一支在二战期间战绩骄人,声名远播的部队,尤其是麾下的坦克营。

    在英国名将蒙格马力的统帅之下,29旅的坦克营在敦刻尔克战役中勇敢地掩护了英、法、比、荷联军的大撤退;后来又在北非战役特别是阿拉曼战役中,曾给纳粹德国三大名将之一的“沙漠之狐”隆美尔予以致命打击。

    它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百人队长”式坦克,是一支非同凡响的坦克部队。

    如果此时能歼灭这支敌军号称王牌的部队,那么无疑是给敌人以重创。

    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了蔡正国面前。

    怎么打?

    打坦克也许对部分志愿军部队来讲可能未经历过,但对于50军的将士们来讲,却是驾轻就熟。

    早在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中,担任防守禹王山阵地的50军将士们在和日军的首次遭遇战中,便遇到了日军的“铁王八”。

    但此时,50军面对的英军“皇家重坦克营”要比日军的坦克更难对付。

    这不仅仅是因为“皇家重坦克营”的坦克又重又大,装备火力更先进。

    而是因为此时50军手里的装备十分简陋,不要说反坦克炮了,就连火箭筒也没有。每个班配的装备是一个炸药包和爆破筒以及每名战士们随身携带的四颗手榴弹。

    于是,蔡正国对照作战地图反复研究,最终将截击地点选在了敌军行军会经过的一个非常小的垭口,这个口小到仅能容纳一辆坦克通过。等坦克营进入到垭口时前后夹击,便可一举歼灭敌军。

    这天夜里下着小雨,蔡正国带着五十军的将士分别埋伏在道路两旁的沟壑和丘陵顶部,静待着坦克营进入包围圈。

    当英军全部进入包围圈后,埋伏在两侧的12个爆破小组带着炸药包蜂拥而上,杀得敌人个措手不及。同一时间,丘陵顶部的战士向敌军全力开火,使得敌军完全没来得及反击,垭口瞬间变成一片火海。

    经过三个小时的激战,50军用两个步兵营彻底歼灭了英国皇家坦克营,开创了志愿军用步兵攻击坦克创造先例,一时间名声大噪。

    当然,50军派出的12个爆破小组的36名志愿军战士也大多数为国捐躯了。

    正所谓擒贼先擒王,联合国军失去了坦克营这张王牌后不久,29旅也变得不堪一击,没了战斗力,最终被50军一举歼灭。

    得知了五十军的硕果累累,总部的彭老总竟然发了大火!这又是为何呢?

    原来彭老总以为是五十军谎报军情,大声斥责道:“谎报军情是要杀头的!”

    这也难怪彭老总难以置信。

    因为前面提到过,50军在入朝后的第一、二次战役中表现的并不好。以至于在第二次战役总结会上,军长曾泽生都做好挨批的准备了,彭总却看都不看他,因为他批都懒得批了。

    没想到这一次,50军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中央在全军点名表扬。从此,原是起义部队的50军终于在兄弟部队面前抬起了头,曾泽生也不再说不当军长要去38军当炊事员的话了。

    随后,在蔡正国的带领下,50军旗下447团靠着顽强的拼搏精神牢牢地守住了白云山阵地,以伤亡344人的代价歼灭了美军1200余人;同一时间,在汉城以南30公里的修理山,444团以超人的毅力与敌拼搏,在三面受敌的困境下,他们一次次地组织反击,战斗达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残酷程度。子弹打光了,战士们就用弹药箱装上石头砸向敌人,最终顽强地阻击了敌人,为参与横城反击的志愿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场战斗也被写入了美军战史,被称为“血岭”之战。

    停战期内,美军无耻偷袭,蔡正国不幸殉国

    战场生死两茫茫,谁也没想到,在朝鲜战场上创造了无数奇迹的蔡正国在两年后将最后一滴血留在了异国他乡。

    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失利的“联合国军”假意坐上了谈判桌

    。但背地里依旧不老实,他们一面在谈判桌上拖延时间,一面在朝鲜西海岸登陆,准备打志愿军个措手不及。

    得到情报的志愿军将在西海岸设防的重任交给了50军。

    蔡正国一边深入防区进行视察,一边抽空编写了2万余字的《反登作战战术问题》,希望帮助将士们对反登陆有更深入的了解。

    4月初,五十军驻扎的青龙里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山坡上吐出一片新绿。

    12日这天,五十军军部以及空军、海军、炮兵部队派来的代表,加上五十军组织的营团干部集训队正在紧张地学习。

    进出青龙里的人员较多,这里自然就成为伪装成老百姓的敌特光顾之地。

    太阳落山前,作训参谋郑竹书发现司令部驻地上空突然出现了两架低飞的敌机,他立刻将这个情况上报。

    晚饭后,又有4架敌机低空掠过。郑竹书以警惕的目光加以判断,这一定是空中照相无疑。

    郑竹书再次将这个情报直接汇报给蔡正国,希望蔡正国能将当晚的会议转到坑道里开。

    但蔡正国认为敌机前来侦察是常事,若此时如惊弓之鸟一般转移,必定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士气及后面的战略部署。于是他决定速战速决,尽快与各部队代表碰头然后再有序撤离青龙里。

    可惜天不遂人意.

    晚上9点40左右,夜空中响起了敌机的轰鸣声,8架敌机猛地俯冲下来,投下一批炸弹。

    其中一颗炸弹落在距会议室5米处,蔡正国的头部及胸部被弹片击中。

    随后赶到的卫生员连忙将蔡正国抬到坑道内,发现他已经昏死过去,心跳和呼吸都十分微弱,即使及时注射了强心针也已无力回天。

    就这样,一生致力于保家卫国的蔡正国永远倒下了。

    这次敌机轰炸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军政委徐文烈耳朵被震聋;军司令部伤亡99人,包括空军代表组、海军水障组、空军体检组等团营干部在内;另外还有工兵学校派到军部指导坑道作业的工兵二三一团副团长等5人;参加营团干部集训的部分团营职干部;共计伤亡111人。

    这一次空袭是停战谈判期内美军蓄意制造的一起血腥惨案,也是志愿军入朝作战三年以来最严重的事件。

    在朝鲜战场上所向无敌的蔡正国早就被美军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

    蔡正国牺牲后,国内的彭德怀接到电报后,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同一天中午,正在午休的毛主席被叶子龙叫醒。主席接接过叶子龙手中的电报后顿时脸色发白,随即神情有些木讷地站了好一阵子才喃喃自语道:“蔡正国,蔡正国,不幸殉国,又折我一员骁将,”

    结束语

    朝鲜对此事非常的重视,在给蔡正国开完追悼会后,及时将他的遗体被运回了国内。

    全军上下对于这位常胜将军牺牲的消息都感到难以接受,尤其是妻子张博。

    当时,张博刚生下小儿子蔡小东。

    而蔡正国的上衣荷包里还有一封没有寄出去的家书。

    他在信中告诉妻子自己一切都好,部队打得都是胜仗,让她不要挂念,好好照顾自己和孩子。等这次战役胜利后,他便请假回去看看。

    可没想到,这封未能寄出的家书竟成了遗书。

    前有丧女之痛,如今张博又听闻丈夫牺牲的噩耗,一度痛苦地晕了过去。

    但同样是军人出生的张博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因为还有两个孩子需要她的照顾。

    她不得不振作起来。

    可惜,麻绳专挑细处断。

    就在英烈走后一年,他们的大儿子蔡四东因意外离世了,年仅7岁。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张博再也撑不住了,她一度精神失常,甚至连路都走不了。

    可是她还有个小儿子蔡小东需要照顾呀!

    组织上见她身心俱损,便想找个人来照顾她。这个时候,解放军二分部的副政委董凤奎走进了她的生活。

    为了照顾好张博母子,董凤奎也牺牲了许多。他一生都没有要自己的孩子,对蔡小东视如己出。

    而作为烈士的后代,蔡小东虽然从未见过自己的生父,但他却用一生都在走进、了解、成为父亲那样的人。

    1990年10月22日,蔡小东跟随志愿军烈士家属代表团出访朝鲜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40周年纪念活动,这是他第一次踏上父亲曾经战斗守护过的土地。

    临走的时候,毛岸英烈士的妻子刘松林轻轻地说了一句:“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还能来......”

    蔡小东也感慨地说:“是啊,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还能来。”

    他想:“如果下次再来,一定要去青龙里,一定要去父亲最终倒下的地方看看,一定要到那里去祭奠我的父亲。”

    单字解释: 军 副 军 长 蔡 正 国 牺 牲 时 儿 子 仅 出 生 天 妻 子 无 奈 改 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