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警卫连长私拿粉条,被刘邓处决,临刑前请求:别告诉我母亲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作者:武陟东旭

    1947年10月15日,黄冈一个小镇的广场上,一个军人被捆绑着双手站在台上,将要被执行死刑。

    “你们不能杀!”就在这时,场外有人喊道。

    大家循着声音看去,说话的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

    她步履蹒跚地走了过来,到了台上,老太太“扑通”一声给台上的邓政委跪下,哽咽着说:“饶了这孩子一命吧,要杀就杀了我这个老太太。”

    邓政委赶忙上前,双手将老人家搀扶起来,他还没有说话,又有一个戴着老花镜的中年男子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地说:“首长,饶他一命吧,不然我会愧疚一辈子的。”

    刘邓首长

    这时候,一个老绅士也拄拐杖,在一个孩子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来到邓政委跟前,声音颤抖地说:“首长,枪下留人,让他戴罪立功吧。”

    他这么一说,台下群众也大声附和:“枪下留人”“戴罪立功”……

    这个战士犯了什么罪,邓政委要将他处决?老百姓为何纷纷为他求情,最终邓政委将会如何决定?

    1947年6月底,为了粉碎蒋军对陕北和山东根据地的重点进攻,刘邓出其不意,率13万大军像一把尖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插入蒋军腹地中原。

    刘伯承做动员

    蒋氏果然惊慌失措,下令白崇禧从山东等地调兵遣将围剿。

    这一来,陕北和山东我军的压力大大减轻,刘邓大军却陷入了数十万的大军的包围之中,危在旦夕。

    刘邓首长从容镇定,指挥大军和数倍于自己的敌人进行周旋、厮杀。

    经过一个月的浴血奋战,刘邓大军在付出了牺牲代价后,冲破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

    他们先后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许多障碍地区,于1947年8月中旬千里跃进到大别山区。

    大别山地区是老革命根据地,这里的群众拥护我军,痛恨蒋军。

    白崇禧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大别山的石头也被赤化了”。

    因此,敌人对这里的群众恨之入骨,我军每次转移和撤走,蒋军卷土重来,都会对这里的群众“秋后算账”。

    久而久之,这里的老百姓都被蒋军整怕了。

    因此,听说有一支队伍将要到大别山,老乡们也十分慌张,带着所有能带走的粮食和衣服,扶老携幼向山中逃亡。

    刘邓大军到大别山之后,面临的首要任务不是歼敌,而是如何生存下去。

    出发的时候,上级给了89万元经费,经过两个月已经花完了,连买菜的钱都没有了。

    刘邓原来计划是依靠延安派人到大别山来,解决他们的困难。

    但是,毛主席9月23日发给刘邓的电报说:“向商人及民家有花布者分派代制……万万不可依靠后方……”

    刘邓接到的电报

    但是,老百姓大多都已经离家避难,即使有了经费,找不到人,也没有地方买。

    眼看寒冷的冬天即将来到,战士们还穿着单薄的夏装,在秋风中瑟瑟发抖,这让刘邓首长心急如焚。

    因此,让老乡回来,是当务之急。

    要想在大别山站住脚,必须让老百姓回来,前提是得到大家的信任,树立良好形象。

    虽然老区人民拥护当年的红军,但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年之久,现在来的部队是不是当年的红军?老百姓不了解。我军光宣传还不够,而是用行动取信于民,赢得群众的拥戴。

    因此,刘邓首长认为必须严明军纪,除了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制定了更严格、细致的军纪:士兵枪打老百姓的,枪毙;掠夺民财者,枪毙;强奸妇女者,枪毙,等等。

    纪律规定公布后,上下震动,没有人敢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但是,还是有人无意中触碰了红线。

    1947年10月13日,刘邓大军来到湖北黄冈团风县总路咀镇,经过一天的行军,大家又累又饿,嗓子也渴得冒烟,想到老乡家讨点水喝。

    可是,大街上空荡荡的,别说是人,就连一条狗都看不到。

    家家户户紧闭房门,这里的人早已跑光了,镇子里店铺自然也都关了门。

    14日这天中午,刘邓首长从大街上经过,突然看到一名军人从一家店铺中走出。

    他肩扛一支步枪,刺刀上挑着一匹花布,手里提着一捆粉条,腋下还夹着几张纸,从一家店铺里走出来。

    “看来,他是负责采购的,是个阔佬。”刘伯承打趣道。

    邓政委“嗯”了一声,语调突然变了:“不对啊,这店掌柜不在店里。”

    刘伯承一看,可不是嘛,这名军人出来之后,店铺的门是虚掩的。

    邓政委到店铺门口一看,老板确实不在,不知道干啥去了。

    他让刘伯承在原地等,自己立即加快脚步追赶那名军人,一边追一边喊“你给我站住”。

    那名军人听到喊声,回头一看是首长,立即停下了脚步。

    “你买的布匹和粉条一共多少钱?”邓政委气喘吁吁地问,他没有直接责问,因为暂时还不能断定是怎么回事。

    “我见店里没人,就……”军人的脸唰地一下就红了。

    其实邓政委不希望是这样,但怕什么来什么,竟然真的是这么回事!

    邓政委感到了问题的严重,严肃地问道:“你是哪部分的?叫什么名字?”

    “我是野战军警卫团三连副连长,名叫赵桂良。”军人回答道。

    “小赵,你好糊涂。”邓政委说。

    这时候,赵桂良想起了上级颁布的军纪,脸色大变,声音微微颤抖:“首长,我马上送回去。”

    没等首长回话,他已经急转身,大步小步向店铺跑去,可是已经晚了。

    到了店铺门口,刘伯承首长正在给老板道歉:“掌柜的,我一定调查清楚,严肃处理。”

    掌柜的一脸怒气地说:“太没规矩了,转个身就把东西拿走了,跟土匪军队有什么两样?”

    听到这话,赵桂良呆立在店门口,一动不动。

    赵桂良和刘伯承认识,看到拿东西的曾经是自己的警卫人员,刘伯承气得脸色铁青……

    赵桂良说得没错,他当时到镇上买东西,看到掌柜的没在,就顺手拿了一卷花布、一捆粉条、几张白纸和两支毛笔。

    花布是给战友做棉衣的,粉条是给首长准备的,纸笔是办公用的。

    总之,拿那几样东西,赵桂良都不是给他自己用的。

    刘伯承让赵桂良给掌柜的算了账,也道歉了,取得了掌柜的原谅。

    但是店门口已经站了好多人,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行军中的刘伯承

    回去后,邓政委听了事情的经过,长叹一声:“好可惜啊,司令员你说怎么办?”

    刘伯承听了,心情很沉重,他明白邓政委这句话的含义。

    部队刚作出规定,抢劫民财者要枪毙,还能怎么办?

    如果犯事者不是自己的身边人,或许还好通融,因为这事跟贺敏学事件还是有所不同的。

    红军过草地的时候,贺敏学因为耐不住饥饿,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擅自进入一座喇嘛庙,喇嘛举报他拿了里面的钱。

    结果,贺敏学被师首长当即枪毙。

    不同之处在于,贺敏学当时进的是喇嘛庙,很敏感。

    而赵桂良并没有做太出格的事,而且也取得了掌柜的谅解。

    还有,军纪说“抢劫”者杀,赵桂良最多算是偷盗,并不够杀头。

    可是,赵桂良不但是自己的警卫人员,还曾经两次在危急关头,舍生忘死救过自己。

    正因为这样,刘伯承反而不好去护犊子,他一时心乱如麻。

    沉吟良久,刘伯承还是坚定地说:“按规定办!”

    听刘伯承表态了,邓政委立即对保卫科长张立轩说:“通知部队,明天召开公判大会,还要派一部分同志上山,动员群众参加,来的人越多越好。”

    当天晚上,刘伯承对保卫科长张立轩说:“你去告诉小赵,我和邓政委非常难过,可是不这样做就会失去人心,只有这样才能改变部队的处境。”

    赵桂良听了心情平静,他没有再为自己辩解,低下头来,沉默不语。

    “司令员说了,你什么要求尽管说,组织上会考虑的。”张立轩说。

    赵桂良听了,抬起头,哽咽道:“我只有一个请求,那就是组织上不要把真相告诉我的老母亲,就说我是战死的,她已经70多岁了,怕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

    次日上午,公判大会如期举行,谁也没有料到,群众和战士纷纷求情。

    文章开头戴眼镜的中年人,是那家杂货店的老板,他恳求说:“人生谁能不犯错,让他戴罪立功好了。”

    战士们也提出请求,希望能让赵桂良到前线杀敌。

    警卫团长也说,赵桂良平时工作积极,认真负责,他对战士体贴入微,曾经多次替他们站岗……

    但刘邓首长不为所动。面对在场的群众和战士,参谋长李达宣读了对赵桂良的处决命令。

    李达非常难过,短短几行字,他读了几分钟,几次停顿,语气沉重。

    会场气氛也更加沉重,不少战士和群众掉了眼泪,有的还哭出了声。

    十时许,赵桂良被押上临时刑场,随着一声枪响,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

    邓政委发表了讲话:“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跟人民是在一起的,谁违反军纪,赵桂良就是榜样。”

    刘伯承在给部队讲话(资料图)

    刘伯承也讲了话,他语调沉重地说:“赵桂良是个好同志,他一时糊涂犯了错误,是我们没有教育好;如果他的死能够取得群众谅解,能让战士们更遵守纪律,有利于我们建立起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那么他在九泉之下会安息的。”

    “我们还要通知地方,厚待和照顾赵桂良的亲人。”刘伯承说。

    说到这里,让我们想起了蒋军将领张灵甫杀妻案。

    张灵甫杀妻民愤极大,本来该判处死刑,但是南京军事法庭却只了有期徒刑。

    同样是部下违纪,我军执法严明,蒋军却徇私舞弊,谁胜谁败,答案早就已经有了。

    参考文献:

    1.《刘邓大军南征记》,杨国宇,河南人民出版社

    2.《刘邓大军铁的纪律》《中国教育报》,夏慧

    单字解释: 警 卫 连 长 私 拿 粉 条 被 刘 邓 处 决 临 刑 前 请 求 别 告 诉 我 母 亲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