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刘伯温向儿子交代了四件后事,在他死后每件事都得到了应验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在元末时期,中国深陷内乱与战乱之中,此时,刘伯温作为一位极具远见和智慧的人物,开始崭露头角。

    公元1333年,23岁的刘伯温满腔热血地进入了元朝的官场。他的才华和正直很快在乡间传开,百姓对他赞誉有加。

    然而,现实的残酷很快击碎了他的理想。在面对元朝官场的腐败与排挤时,他感到失望。他在《郁离子》中写道:“贿赂公行,以失人心!”

    最终,他决定辞官回乡,开始隐居生活。

    在1356年,朱元璋率军攻克集庆(今南京),随后,他不断扩大影响力,收复多地,使得集庆成为他的政治和军事大本营。

    在这种背景下,朱元璋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特别渴望得到像刘伯温这样的卓越人才的支持。

    朱元璋听闻刘伯温的大名后,于1359年派出孙炎去聘请刘伯温。

    孙炎,字伯融,是一位谈辨风生、有诗名的人物,曾与丁复、夏煜结交。

    朱元璋赏识孙炎的才华,委任他为江南行中书省掾,并随后参与征战浙东,成为朱元璋信赖的助手。

    刘伯温当时已隐居,对朝政失望,对金钱权势看得极其淡薄。

    朱元璋首次以财物聘请刘伯温时,刘伯温并未作出回应。

    第二次,孙炎拜访刘伯温时,刘伯温赠送孙炎一把宝剑。孙炎深知这把剑的含义,认为应献给天子,用来惩罚那些不顺天命者。

    他诗意地表示,作为臣子,自己不敢私有此剑,并将宝剑退还。这表达了孙炎对朱元璋的忠诚和对刘伯温的尊敬。

    第三次拜访时,孙炎向刘伯温写了一封详尽的信,强调当时天下混乱,许多豪杰只顾私利,而朱元璋则志在天下,有拯救天下的大志。这些话触动了刘伯温。

    刘伯温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曾勇于惩治劣绅,甚至不惜与朝廷的大臣对抗,只因他心中有苍生,有正义。

    孙炎的信凸显了朱元璋与其他势力的不同,以及朱元璋对天下的大志,这与刘伯温的理念不谋而合。

    最终,刘伯温被朱元璋的诚意和坚定的态度所打动,决定结束隐居生活,加入朱元璋的事业。

    刘伯温加入朱元璋后,迅速成为朱元璋的得力幕僚和战略顾问。在他的协助下,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精妙的战略,从而先后击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这两大强敌。

    刘伯温深知陈友谅势力强大,不可轻敌。他提出了"先稳后攻"的策略,建议朱元璋首先巩固现有的领土,然后再对陈友谅发起进攻。

    在战略布局上,刘伯温强调以守为攻,诱敌深入,然后采取分割包围的方式,削弱陈友谅的力量。

    此外,刘伯温还建议朱元璋加强水军的建设,以应对陈友谅在长江上的优势。

    有一次,朱元璋疑虑道:“陈友谅势大,我军如何能胜?”

    刘伯温回答说:“主公,关键在于先固根基,再谋长远。我军若能在水陆并进,便能破敌。”

    在对付张士诚时,刘伯温主张先切断其粮道,再进行军事攻击。他建议朱元璋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分散张士诚的注意力,从而削弱其军力。

    同时,刘伯温还建议利用心理战术,传播张士诚内部不和的消息,动摇敌军士气。

    朱元璋有时会问道:“张士诚城固兵多,如何取胜?”

    刘伯温答道:“主公,攻城非一日之功,先断其粮道,乱其心腹,然后乘虚而入,必可大获全胜。”

    在刘伯温的智谋辅助下,朱元璋的军队逐渐占据了上风。刘伯温不仅在战略上给予朱元璋极大的帮助,而且在统筹兵力、布置战局等方面也展现了非凡的才能。

    他的策略不仅帮助朱元璋稳定了军心,还确立了大明王朝的基础。

    在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称帝,这标志着刘伯温命运的转折点。

    朱元璋征战北伐蒙古,把后方的军国大事交给刘伯温和左丞相李善长全权处理。刘伯温以其铁面无私的作风,为官清廉,但也因此树敌甚多。

    事态转变发生在李彬贪赃枉法的事件上。

    李彬是李善长的亲信,当李善长向刘伯温求情,希望他网开一面时,刘伯温坚持正义,决不妥协。

    李善长焦急地说:“刘大人,今日正要求雨,岂能杀人?”

    刘伯温却冷静回答:“法不容情,杀李彬,天必降雨。”

    但不幸的是,天旱情况并未因此改变。朱元璋焦虑不安,而李善长等人则把这归咎于刘伯温,声称是他的处事不公导致了祸患。

    同年8月,刘伯温在这种压力下,以妻子病逝为由,请求返回故乡。不久后,朱元璋召回刘伯温,尽管给予了他许多赏赐,甚至追封其祖父为永嘉郡公,但刘伯温感觉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氛。

    一次关键的对话发生在朱元璋询问刘伯温对丞相人选的看法时。朱元璋问及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等人,刘伯温均以直言相告。

    朱元璋感叹道:“吾之相,无过于先生。”

    刘伯温却连连谢绝,这无疑引发了朱元璋的不满。

    到了1370年11月,朱元璋封功臣,刘伯温只获封诚意伯,俸禄240石,相比之下,李善长却被封为韩国公,俸禄高达4000石。这明显显示出朱元璋对刘伯温的不满已经逐渐显露。

    1371年,朱元璋任命汪广洋为右丞相,胡惟庸为中书左丞。这一封赏标志着刘伯温在朝廷中已失势。刘伯温在2月回到青田,此后再未有回天之力。

    1373年,汪广洋被贬,胡惟庸成为了丞相,掌握了巨大权力。刘伯温听闻后大为震惊和愤怒。他深知胡惟庸的野心和危险,感到局势愈发不妙。

    不久,刘伯温染病,身体日渐衰弱。

    朱元璋得知后,派胡惟庸带御医探望,这一举动让刘伯温心生不满。

    胡惟庸与刘伯温素有过节,他的到来让刘伯温心中疑云重重。尽管如此,刘伯温还是礼貌地接待了他们。

    御医的药方让刘伯温的病情更加严重,他怀疑这是胡惟庸的毒计。

    二月中旬,刘伯温虽病体羸弱,仍坚持朝见朱元璋,向他透露了胡惟庸的行为以及自己病情的恶化。

    但朱元璋对此并未多加关注,只是泛泛地叮嘱他好好养病。

    朱元璋的态度让刘伯温感到心寒。三月下旬,病情加剧的刘伯温回到故乡,决定不再寻求医治,只依赖日常饮食维持。

    在临终前,刘伯温召见了长子刘琏和次子刘璟,交代了四件后事。首先,他告诫刘琏保管好自己的天文书籍,死后呈献给朱元璋,并警告刘家后代不要再涉足天文学,以免重蹈覆辙。

    第二件事是关于治国理政。他教诲刘璟:“治国之道,宽严并济,当修身齐家,简化律法,保大明长治久安。”他强调边疆要与京城保持紧密联系,确保边防安全。

    第三件事涉及遗言。刘伯温本想写一封遗书,表明自己的忠心,但因胡惟庸的影响,他决定暂时搁置,等胡惟庸下台后再由儿子们呈上。

    最后,他希望家人专心读书、勤学不辍,远离朝廷的勾心斗角,过平稳生活。他相信,刘家的困境只是暂时的,将来子孙仍有机会重返朝廷。

    这些后事安排妥当后,刘伯温的病情日渐恶化。四月十六日,他终因病离世,享年65岁。

    刘伯温去世后,他所交代的四件后事逐一应验。

    最初,朱元璋派遣监察御史李铎前来索要刘伯温的天文占卜书籍。刘琏按照父亲的遗嘱,已经准备好了这些书籍。

    在朝见朱元璋时,他说:“父亲临终时嘱咐我,不得学习书中之术,以免招祸。臣本欲丧期过后呈献,未料皇上急需,特此呈上。”

    朱元璋对刘琏的举动颇为满意,赐给他许多赏赐,并在同年7月任命他为考功监丞,兼试监察御史。然而,胡惟庸对刘家的敌意并未因此消减。

    1378年四月,刘琏在江西布政司任职时,遭到胡惟庸党羽的迫害,最终不幸坠井身亡。

    与刘琏的悲剧不同,刘璟得以幸运地避免了胡惟庸的迫害。

    他秉承刘伯温的遗教,为官清廉,致力于减轻民负,受到朱元璋的赞赏。1380年,胡惟庸谋反案爆发后,刘璟的仕途变得更加顺畅。

    刘伯温的第三件遗嘱也在胡惟庸死后得到应验。朱元璋多次召见刘璟,谈及刘伯温,对他的教诲和品行表示肯定。

    至于刘璟的命运,他与刘伯温有着相似的正直与坚持原则的品格。朱棣即位后,刘璟因坚守原则而遭到牢狱之灾,最终在狱中自尽。

    时至1531年,刘伯温的九世孙刘瑜被提议配享在高皇帝的神庙里,并袭封伯爵爵位,得到明世宗朱厚熜的认同。

    刘瑜的儿子、孙子也继承了爵位,刘家子孙凭借自身的才学,再次得到重用。

    刘伯温的遗教和遗愿,通过他的子孙一代代传承下去,最终得到了应验。

    单字解释: 刘 伯 温 向 儿 子 交 代 了 四 件 后 事 在 他 死 后 每 件 事 都 得 到 了 应 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