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军区大院的小孩们,最终都会有哪些归宿?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在姜文的电影中,我们看到过一群特殊的人群,他们就是“大院子弟”。

    对于这批人,我们总是抱有一种好奇心理,因为他们的环境和身份都很特殊,他们每天都能接触到我们历史课本中听到的大人物。

    和自己的父辈们一样,他们似乎拥有普通人无法想象的革命精神与战斗意志。在不少战争、历史相关电影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那些经典台词:我爸是某某某中校,我是军人的后代,我丢不起这个人。

    每每看到这些场景,我们的内心都会热血沸腾,也许不少人会一直在心里默念:长大了要当兵,要保家卫国。

    一、军区大院小孩所处的环境与背景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影视作品往往只能展现历史的“冰山一角”,那么在真实历史记载中,这些大院子弟究竟如何呢?

    ——其实而他们一出生就是身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上文所提及的情感只会更甚。

    以北京大院为例,大院子弟最开始来自于解放初期迁入北京的部队大院和机关大院以及北大清华等高级知识分子大院,按照军种可以区分为:海军大院,陆军大院,空军大院和总政等军事机关。

    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大院子弟个个都来历不凡,他们都是真正革命后代,他们的父亲要么是团级干部,要么是军级干部,我们只能从历史书本上看到的那些革命元勋,他们从小就能够与之生活。

    而且因为是部队的缘故,大院的环境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大院的生活空间,显得非常有纪律,一直保持着与外界的相对隔绝。想要进出必须要通过手续,可比现在的小区管理严格多了。

    而之所以要如此,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军人家属的安全,另一方面是部队的传统,一直都是讲究严格与规矩。

    当然这种氛围下的大院环境,也并不会像我们想的那样封闭无趣,而是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生态圈子。

    根据姜文等人的回忆:大院的环境内容丰富,包括了所有的衣食住行和社交关系。在大院里面,有商店,浴室,游泳池,幼儿园,小学,医院,银行和邮局,一切和外面差不多......

    在这里,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很充裕,他们的生活积极向上,每一个大院子弟都拥有着一份属于自己的骄傲,他们知道自己父辈的荣光,也时常以军人身份而自傲。

    根据出自60年代大院老人的回忆:无论是什么级别的军人的孩子,都住在一起,有的只是普通的士兵的儿子,而有的则是军长的女儿。

    大家早上听起床号起床,中午放学到大院的食堂吃饭。没事的时候,孩子们也一起玩耍,并不会因为谁家父亲的级别高,就能成为“孩子王”,大家都是人人平等的存在。

    大院里的环境也很和谐,大人出去上班只需要把门带关,不需要锁上,因为这里非常安全。有的时候父母工作忙,孩子没饭吃,隔壁的阿姨和叔叔就会叫孩子来吃饭。

    从小的时候,孩子就在各家蹦哒,基本上和各家叔叔阿姨都混熟了。

    有一些烈士的子弟,他们从小就吃遍了百家饭,因为这里的家庭来自天南海北,所以他们从小也吃遍了全中国的口味,得到了一份专属的关爱。

    二、军区大院小孩始终以军人自豪

    不过虽然大院子弟因为父辈荣光,能够拥有足够多的社会尊重,但是他们的发展也并非能享受福利、一帆风顺。

    因为是在半军事化的环境中,所有的大院子弟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训练与学习,始终保持着上进心态,他们要喊口号,做早操,练习军人的必备科目。

    而且,所有的大院子弟从小都受到良好的红色教育,每一个人对毛主席和党中央都有着绝对的忠诚,每一个人从小都在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大字的熏陶下长大。

    也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的大院子弟很少养成纨绔子弟的习惯,他们无论是在最上进的年代,还是最低谷的时期,他们都保持着一位军人的基本素养。

    在历史的变革的关键时刻,他们总是冲在最前面,当他们受到大冲击的时候,他们也依旧以顽强的意志执行着党和国家的任务。

    正如学者在研究大院子弟时这样评价:首先,他们作为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力量的承载者和实施者,与新政权的关系极为密切,其生活方式是新制度下新生活理想的体现,具有很强的先进性和代表性。

    另外,大院子弟作为革命元勋的后代,他们对政治有着更大的敏感,在社会变革时,往往具有更强的先锋性,在绝大多数时候更强调革命性和纪律性。

    最后,这些大院子弟往往都普遍具有浪漫主义情节和个人英雄主义情节,因为个人英雄主义情节,他们舍生忘死,往往能作出巨大牺牲。

    同时又因为浪漫主义情结,他们总是沉浸于过去的历史斗争中,对毛主席时代以及战争年代有一种别样的情怀,有一些大院子地容易沉浸于过去,对于新时代有些迷茫。

    正因为有这些特性,因此在整个共和国的历史过程中,大院子弟总是成为其中的“主角”,并且在新思潮中反复登场。

    三、军区大院小孩的前期归宿

    我们可以以人物故事改写的小说和影视剧来举例。

    ——例如在电视剧《梦中的那片海》中,大院子弟成为了先锋队,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成为军人,之后以无限的热情加入了对越反击战,以报效祖国为终身目标。

    在战场上,大院子弟、主角肖春生甚至为了拯救队友,而被地雷被炸伤断腿。在得知自己无法再成为一名军人后,他的内心失落到了极点......

    总而言之,通过对当时的影视作品可以看出,大院子弟的热血和激情是毋庸置疑的。

    ——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去抛洒战场,当然他们也逐渐经历过社会地位的急剧跌落,在理想破灭和道路迷茫的错愕中经历了一次次精神大拷问。

    比如当时也有不少大院子弟经历了一次下乡之旅,正如《公开的情书》中的真真所说:动荡时期的巨浪,把我从养尊处优的地位无情抛到坚实的地面…我失去了几乎一切。

    不过有意思的是,对革命的纯粹追求,出于军人的本能反应,他们在这场大低谷中却很快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不仅与当地民众打成一片,而且很快成为了踏实、能干的基层干部。

    尤其是优秀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的赵蒙生,作为军区医院院长的儿子,他最开始也经历了迷茫,但后来很快适应了部队的环境,在前线作战中很快成为了人民英雄。

    当然与之相对应的还有雷军长的儿子,他隐姓埋名,最终在战场上壮烈牺牲。以至于电影中留下了一个经典场面:你是一个军长,但是你让你的儿子,上前线牺牲了。

    总而言之,在那剧烈的社会冲突中,国家的命运遭遇坎坷,大院子弟也是首当其冲。

    但历史总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大院子弟在坎坷中快速找准方向,以军人和革命者的觉悟快速成长,成为了真正能够独当一面的人物。

    四、改革开放后的大致归宿

    到了改革开放时期,这些历经磨难成长起来的大院子弟,依旧是模范典型的表率。

    ——这里还是以姜文为例,在他的电影中,在我们印象中非常保守的大院子弟却多才多艺,不仅懂音乐,懂艺术,而且还能够玩枪上战场,真可谓是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

    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潮流开始后,大批大院子弟杀入其中......

    以《新星》为例,里面的李向南32岁就被派往古陵县当县委书记,他的父亲是曾经的前工业部部长。

    在这场改革的大洪流中,激进与保守派激荡,改革起步之初十分艰难。但就是有李向南这样的年轻大院子弟,他们平衡处理了各方的矛盾,并且以一往无前的魄力推动改革向前发展。

    同样是再以电视剧《梦中的那片海》为例,主角肖春生在断腿后,看到国家进入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积极响应号召,开始下海经商。

    在经过重重磨难后,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带领不少人就业、致富。

    通过这些影视作品可以看出,大院子弟不仅引领时代潮流,而且还能够积极加入改变社会的行列,成为新时代的引领者。

    当然,除了这些改革的先锋队人物以外,还有王朔笔下的《顽主》。那些没有融入改革潮流的大院子弟们,他们逐渐的落伍于社会上的经商者,无法理解社会的日新月异。

    面对过快的改变,这些大院子弟一度表现出了迷茫和无所适从,他们表达了对于过去的强烈向往,后续慢慢走出来。

    最后就是姜文这类人了。作为大院子弟出身的人,他经历了毛主席时代的伟大,也见证了改革开放时代的繁荣,

    因为身处历史之中,经历过大院文化的熏陶,所以他选择成为一个历史的展现者——毛主席时代的导演。

    从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到《阳光灿烂的日子》,他在电影中为我们展现那个年代的大院子弟生活,为我们展现真实的毛主席时代。

    毫无疑问,作为大院子弟,姜文能够接触到那些历史,他展现的内容比我们从书本上看到的更精彩,也正因如此,他成为了人人叫好的大导演。

    综上所述,大院子弟是一个历史概念,它代表的是一个红色群体,是新中国的先锋队,他们是历史的推动者,始终以国家为导向,以父辈精神为自豪,哪里需要他们就往哪里搬,即便要历经无数磨难。

    作为社会主义的基石,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引擎,他们从来都不是很神秘。

    单字解释: 军 区 大 院 的 小 孩 们 最 终 都 会 有 哪 些 归 宿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