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0

我军两位战神的第一次共事,一个当连长,一个当营长,都为21岁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1928年5月4日,工农革命军在一个广场上(现称建军广场)举行庆祝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对编制进行了调整,,朱将军任红四军军长,主席任军党代表,陈毅任政治部主任,王尔琢任参谋长。下辖28、29、31、32共4个团。这次会议上,粟裕被任命为28团5连党代表。

第28团团长王尔琢,党代表何长工,第28团全团2000余人,枪1100余支,约占第四军武器的1/2,是红四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既是红4军绝对的主力,也是红4军的精华。出了许多战功卓著的将帅,比如1营营长林将军、2连连长萧克、9连班长杨得志等人,粟裕被任命为2营5连党代表。

当时主席领导红军在井冈山会师后,虽然力量不大,但是声势很大。关键是使湘赣边界的武装力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自然令国民党当局坐立不安,但是井冈山山地区湘赣边界,江西和湖南的国民党军都不是很主动。

国民党军通常没有什么远见,如果不是什么火烧眉毛的事,通常都是一不慌二不急,按照上面的指示办事。这时蒋介石已经稍微有点空了,他向井冈山方向瞅了一眼,命令江西的国民党军主攻,湖南的国民党军助攻:

驻江西省国民党军第3军第9师和第31军第27师共5个团,由第9师师长杨池生担任总指挥,主动攻击井冈山,也国民党军进攻的主要力量,而湖南国民党第八军吴尚部,由平江调防攸县,欲经茶陵、酃县(今炎陵县)向井冈山推进,这是辅助攻击方向。而主战场就是龙源口,所以史称龙源口战斗。

这是主席红军会师后的第一次大仗,与国民党军的漫不经心相比,红军非常重视,因为敌我力量悬殊太大了。

红军虽然会师后实力在增,但人数并不多,根据战史记载:“主席红军中朱部2000余人,毛部1000余人,袁文才、王佐部各300人,共3600多人。”,这是非常真实的数字。

而国民党方面之前已经数次进攻井冈山,但是这次的兵力规模比之前增大很多,江西方向是杨池生第9师和杨如轩第27师共5个团,其中第25团、第26团实力最强。湖南方向是第八军吴尚部3个团,这加起来就是8个团,而且每个团都得到了加强,再算上反动派的“挨户团”和“靖卫团”,国民党军的总兵力达3万余人。

也就是说:国民党军近十倍于红军。

从武器对比上看,红军号称四个团,除了28团的武器装备好一点,其余团的武器装备非常简陋,总体计算,有将近一半的部队用梭镖、大刀做武器;而国民党军参战的部队使用的是步枪、机枪,还有迫击炮。

所以主席一商量,认为国民党军在人数和装备上占有很大优势,但是缺点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对地形不熟悉,除了吃过红军亏的第25、第26团比较谨慎外,其他部队根本不把红军放在眼里,而且由于其装备好,个人负重就多,所以机动性不强,不适合山地作战。

所以主席将决战的地点选在龙源口。之所以选在这儿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是龙源口这个地方,山高林密,流急谷深,地势十分险要。两座山岭各有一条小路蜿蜒上下。简单地说:特别适合藏兵打伏击。

二是龙源口是国民党军的必经之路。龙源口位于江西永新县南部、七溪岭脚下,距县城20公里,地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正北方向。而龙源口战斗的主战场——新、老七溪岭相距约5公里,西边老七溪岭的山路从永新的白口村通往宁冈新城;东边新七溪岭的小路从永新的龙源口通往宁冈新城。这两条小路上下三四公里,是接通宁冈县与永新县的咽喉要冲。

也就是说,江西的国民党军要进攻井冈山,必须经过龙源口。主席决定的战术是集中兵力伏击,打歼灭战。

美国著名军事专家贝文·亚历山大在《统帅决胜之道》里面提出一个思想:

一切伟大的思想都是简单明了的。诀窍在于赶在别人前面明白它们。

1928年6月23日,国民党军杨池生第九师二十七团凭借优良装备,开始向刚抵达龙源口“半炷香不到的”红29团(含红31团一部)阵地扑来。红29团由宜章农军组成,枪支匮乏,是“梭镖团”。在国民党军的强烈攻势下,新七溪岭红军阵地被撕开了一道口子,导致阵地前沿有利地形风车口被占领。

在此危急情况下,红军前线总指挥朱将军手提机关枪亲自上阵,组织密集火力向对方扫射,同时组织红军战士猛冲,夺回了风车口,稳住了阵地,并趁势将国民党军逼下了山腰。此后,尽管国民党军多次冲锋,再也无法逾越风车口。

红29团的任务是利用有利地形拖住敌人,而红军预定歼敌的方向是老七溪岭方向。

由于红军是第一次较大规模作战,对距离和行进难度估算不准,导致敌军占领老七溪岭制高点百步墩后,红28团只赶到与百步墩一涧之遥的茅管坳,此时敌俯我仰,地形对红军极为不利。王尔琢团长组织红军进行了多次突击,却因涧窄墩陡,兵力无法展开,未能奏效,一时形成对峙状态。这令王尔琢团长非常焦急。

他找到2营5连党代表粟裕,要他带领5连充当敢死队,一定要拿下百步墩。

这是红军和国民党一个很大的区别,红军通常把艰难的任务交给自己的同乡,而国民党通常不论战功,而把荣誉交给同乡。粟裕和耿凯一商量,他们将部队以班为单位向百步墩下方秘密接敌。

当时烈日当空,国民党军被晒得头昏脑胀,他们以为站住的制高点,红军肯定上不来了,结果粟裕的5连全部秘密运动到眼皮底下,猛然间发起攻击,顿时将国民党军的火力压住,王尔琢指挥大部队趁势攻击,结果一举占领了百步墩。

尽管如此,红军也伤亡较大,3营营长肖劲牺牲(也有资料说是2营营长),但是红军士气高涨,敌军见制高点被占,连忙撤退,28团趁势攻击,结果国民党军溃不成军,红28团居高临下,乘胜猛追,歼其一部后向龙源口迂回。

进攻新七溪岭的国民党军一看有被包围的危险,连忙撤退,红军趁势追击,当他们退至龙源口时,红二十八团已经占领龙源口有利地形,切断了敌之退路。

就这样,红军以不足3个团的兵力,歼敌1个团,击溃敌1个团,缴枪1000余支,取得了朱毛红军会师以来重大的军事胜利。

由于这次战斗,粟裕表现突出,由5连党代表调任3连连长,这是粟裕第一次当林biao的直接手下,虽然军史上没有说明粟裕为何被调到1营,但是笔者估计与林有关。因为当时营长林彪很受主席领导们的器重,如果他不想让粟裕来营里当连长,粟裕肯定去不了。粟裕能当手连长,也说明了林对粟裕的器重与信任。

所以有人说:这是我军两位战神的第一次共事,一个当连长,一个当营长,都为21岁。林是1907年12月5日出生,粟裕是1907年8月10日出生,粟裕和林同龄,但粟比林大3个多月,但林彪是黄埔军校毕业,而粟裕是从战士起步。

这次战斗,粟裕发现国民党军有利条件下打仗还可以,一旦处于下风,就会由撤退变成溃败,其实国民党军一直有这个特点,不过粟裕能认识到这一点,反映了粟裕爱思考的特点。

笔者认为战神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的结果。

单字解释: 我 军 两 位 战 神 的 第 一 次 共 事 一 个 当 连 长 一 个 当 营 长 都 为 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