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汤恩伯在台儿庄的表现如何?50年后,参谋的回忆录道出了实情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在国民党部队中,胡宗南和汤恩伯是非常独特的存在,他们虽然屡次战败,但是依然能得到蒋介石的重用。汤恩伯还好一点,在抗日战争中有过高光时刻。

    1937年8月,蒋介石看清了对日妥协无望,于是在平绥铁路部署,与日寇爆发了南口战役。此役中汤恩伯率领13军激战十天十夜,始终没让敌人突进南口一步。

    虽然战役最终的结果是失败了,但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鼓舞了国人的抗战意志,让汤恩伯名声大噪。著名记者、后来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创者范长江先生在报刊上也称汤恩伯为“抗日铁汉”。

    不过在后面的台儿庄战役中,汤恩伯的表现就有点一言难尽,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及52军参谋长姚国俊等多位亲历此战的人都对他颇有微词。

    1938年3月,日寇进犯我第五战区,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早早做出应对准备,当时该地域装备最好的部队要属汤恩伯的20兵团,因为只有他是中央军嫡系。

    其他的第2集团军孙连仲、第59军张自忠、第3军团庞炳勋、第3集团军孙桐萱都是出自西北军;第22集团军孙震出自川军,从待遇上,他们都比不上20兵团。因此一开始汤恩伯是被寄予厚望的。

    3月14日,日本矶谷师团向川军驻守的藤县发起猛烈的进攻,以数十架飞机、30余门大炮朝着藤县狂轰滥炸,122师师长王铭章带着3000多名川军死守。

    李宗仁在战前就预估过藤县的守备力量薄弱,因此很早就下令汤恩伯部前去支援。

    3月15日,20兵团85军的先头部队抵达了滕县东南,此刻战场十分胶着,川军已经很吃力了。李宗仁命令汤恩伯部即刻迂回到藤县北,配合城内川军夹击日寇。第22集团军代司令孙震见自己的部下损失惨重比谁都急,苦苦哀求汤恩伯紧急援手。

    但是汤恩伯经过冷静的思考后,在行动时予以拒绝,他认为日军已有一部南下,藤县外围已被日寇占领,自己过去也是送,所以就让85军拿下临城,准备先等等与南下的日军一战。

    这一等,就等过了两天。17日,汤恩伯本来满怀战意地给李长官发了电报,表示今天会亲自率军进攻,一定收复藤县。

    但此时的藤县已经坚持不住了,本就弹少人少的川军经过数日血战,最终尽数战死,王铭章给李宗仁发了最后的电报“17日晚,我援军尚未到达”,不久壮烈殉国。

    汤恩伯见到越来越多的日军,不敢再去救援,选择了“战略转进”,18日藤县被日军占领,当晚就攻占临城。

    日军矶谷师团继续南下,一部沿津浦线、一部沿临赵(墩)铁路分头进攻,于20日分别攻占了韩庄与峄县,兵锋直指台儿庄。

    本来在日军的战略中,矶谷师团是要与坂垣师团在峄县汇合后再一同进攻,然而坂垣师团被庞斌勋与张自忠死死拦在了临沂。

    矶谷师团又被接连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立功心切,所以其没等坂垣师团到来就继续前进了,这种行为也给中国军队创造了绝佳的机会。

    李宗仁迅速部署,命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布防于台儿庄,正面阻挡;命汤恩伯第20军团集结于峄县东侧及枣庄西北一带埋伏,策应进攻。两部机动协同作战,伺机围歼日军主力。正面对抗的伤亡肯定要大很多,李宗仁还是照顾了汤恩伯的。

    3月22日,第2集团军31师师长池峰城进入台儿庄,他也知道光凭自己肯定守不住,所以在汤恩伯率部经过时,还特意去见了汤。池峰城见面后第一句话就是:20军团何时能南下共击日寇?

    应该是池峰城听说了王铭章的经历后有些担心,汤恩伯倒是回答得信誓旦旦:枪声一响,我部即刻回援,绝不让31师孤军奋战,你只需要坚守3天,我必定来助!

    话说得漂亮,但事实并非如此。3月24日,两千日军在飞机、大炮、坦克等重武器的掩护下向台儿庄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汤恩伯很快就收到了电报,这时他有两个很好的选择:一是留少许部队牵制枣庄、峄县之敌,然后率主力南下围歼日军主力。当时日军主力正面被孙连忠部牵制,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二是全力全速歼灭枣庄日军,给日军主力造成后勤困扰,再南下回援台儿庄,这样也能减轻孙连仲部的压力。

    但汤恩伯选了一条大家都没猜到的路——躲了起来,本来李宗仁的计划是要20军团回师的,但他只在枣庄北就停下了,发电给李宗仁说在郭里集遇到了日军重兵堵截,然后就带着20军团六万多精锐往山区里藏了起来。

    如汤恩伯所说,郭里集的确是有日军,双方也的确发生了战斗,但日军数量不多,绝对阻拦不住六万国军精锐。而且这次小型战斗很快就结束了,20军团下辖的第52军军长关麟征请求尽快作战,汤恩伯不予理睬。

    气得关麟征直言:若全军不能出击,关麟征愿率部单独出击,若有贻误战机干犯军法,愿立军令状一力承担!汤恩伯同样还是不理睬。

    3月26日,已经过了汤恩伯答应池峰城的三天期限,关麟征派参谋长姚国俊再一次去请战,汤恩伯则转移话题,说日军如此凶猛,台儿庄怕是守不住了,我们20军团现在应该准备好防御而不是进攻。

    3月27日,情况发生了变化,300多名日军突入城内,惨烈的巷战开始,日军占据了台儿庄三分之二,池峰城部死守在南关一带。如果台儿庄一失,徐州也无法守住。所以蒋介石都去了台儿庄南站观战,对池峰城进行一番勉励。

    李宗仁见汤恩伯部仍滞留在原地,连命其急速回援。汤恩伯答应了,只是磨蹭到晚上9点就派出了三个团,当然,即便是这三个团最后都没去。

    3月28日晚,李宗仁发电报给汤恩伯让其一定要率部回援,否则要按照韩复渠之例法办。

    韩复渠多次不战而逃,被蒋介石下令枪决,李宗仁是动了杀机的,汤恩伯无奈只好动身了,29日开始向峄县东南方行进。接着就是4天狂奔50里,到达牛庄消灭180名日军,随后20军团又没动静了,这让蒋介石都发了火。

    4月5日,蒋介石发电报给汤恩伯,言语间不满之意非常浓。

    到底是顶级上司说话管用,汤恩伯随后立马去前线督战,与第2集团军里应外合夹击日军矶谷师团。

    矶谷师团汽车被毁、弹药不足,只好选择突围,最终就剩下800多人北逃,此战意义重大,正面战场硬挫日寇,在军心、民心上都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当年在战场上多次面见汤恩伯的姚国俊在1980年写了本回忆录,里面就将汤恩伯当年为保存实力而消极避战的经过描写得很详实。

    其实说起来,南口战役距离台儿庄才一年都不到,汤恩伯的变化之大却让人诧异。是什么让一个热血青年变成老油条了呢?或许就是跟南口战役中的刘汝明有关!

    南口战役开始前,汤恩伯率13军奔赴战场接防,要经过西北军刘汝明的辖区(刘汝明时任察哈尔省主席),但是刘汝明害怕被汤恩伯偷家,所以一直不让过。汤恩伯一直找到刘汝明的上级鹿钟麟协调才得以放行。

    不单单是汤恩伯,从陕北调过去的高桂滋师及晋军的陈长捷师也都被刘汝明拦住,这两个师关系网没那么大,只能是晚上偷偷过境。刘汝明的行为严重地延误了战机。

    南口开打后,傅作义部及晋军李服膺部想要过境,还是被刘汝明拦了下来,最终南口失去了,刘汝明的察哈尔省也被日本人夺了去。

    抗战结束后有人写了本《抗日战争演义》,里面就有一章就叫做“汤恩伯大战南口,刘汝明误失张垣”。

    刘汝明的性质足够恶劣吧?就因为担心被友军抢地盘致民族抗日大业不顾,害得中国军队失败,损人丢地。但刘汝明事后没受到任何惩罚,依然是军队的司令。

    这件事肯定对汤恩伯的刺激很大,毕竟他拼死拼活在前面作战,部队都差不多打光,而有人在后面故意捣乱却什么事都没有。这哪划得来啊,国军中没有了兵就没有了立足之地。

    所以汤恩伯在台儿庄才会拼命保存实力,事后的结果也是他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反而受到了嘉奖。

    就因为这样的任人唯亲、赏罚不分,所以后来解放战争中国军大多也都是保存实力,坐视友军覆灭,最终被一一击破。

    以小见大,国民党输得不冤啊。

    单字解释: 汤 恩 伯 在 台 儿 庄 的 表 现 如 何 ? 年 后 参 谋 的 回 忆 录 道 出 了 实 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