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八百里和五十弦分别指什么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他22岁时,曾组织一支义军部队抗金,后与耿京义军合并,并说服耿京南下归宋,就在联系事宜时,军中出了一个秦桧般的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营。

    此事被他得知后怒不可遏,率五十旧部连夜直闯五万金兵大营,活捉张安国,重新鼓舞了士气,就连当朝的皇帝也不禁“三声叹息”。

    这位英雄是谁?

    是当时年仅23岁的辛弃疾。

    他不仅是一位驰骋沙场的爱国战将,也是一位杰出的词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词作《破阵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是辛弃疾赠给陈亮的寄情之作。

    陈亮,字同甫,同辛弃疾是好朋友。二人因为共同的抗金理想而成为挚友,这首词既是写给陈亮,也是以此词与陈亮共勉。

    此词以朋友间日常叙述起笔,亲切近人。

    酒意酣畅的诗人,醉眼朦胧,心潮澎湃,不由得挑亮油灯,在灯下摸索端详着宝剑,似乎又梦见回到吹着号角的军旅连营。

    “挑灯看剑”,原出自宋代高言诗:“男儿慷慨平生事,时复挑灯把剑看。”自有一种好男儿意气勃发、剑斩世间不平的豪情。

    而稼轩此处的“醉里挑灯看剑”,更暗含着自己不能抒展抱负,唯有以酒消愁、在沉醉中抚剑感怀,追忆昔时的苦闷。

    想当年沙场点兵,八百里连营一齐分发着烤牛肉,一齐响起军中鼓瑟声,将士们意气风发,那军威是何等豪壮!何等快意!

    下阕接着写当年随耿京抗金的征战场面,将作者梦回的戎马生涯快速回放:

    那战马啊,像“的卢”一样飞驰,那射箭声啊,有如霹雳般震响!将士们一心想着抗金复国,尽快了却君王收复中原的愿望!也赢得自己生前身后的伟大名声!可惜啊!现在头发都白了!

    本词着意写早年抗金的军威和战斗生活,来与被退守田园、白发已生做强烈对比,末句“可怜白发生”,突兀而了然,抒发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伤。

    留心处处皆学问。关于这首词,有两句值得一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很多人不清楚“八百里”、“五十弦”指的是什么。

    “八百里”,一般来说指速度,形容人、动物速度快,或者事情紧急。但是在此处,特指牛。

    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汰奢》: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

    另据史料记载,齐桓公有一次骑马时遇到一只老虎,正当他在犹豫是否逃跑时,老虎居然一溜烟地先逃跑了。事后,齐桓公得意洋洋地对管仲说:莫非寡人身上真有霸王之气?管仲心想:那是老虎以为您骑的马是“八百里驳”,当然避之不及了。

    “八百里驳”,指的是跑得飞快的牛。据说这种牛不但善跑,而且还十分凶猛。

    辛弃疾说“八百里分麾下炙”,讲的就是要把牛肉分给麾下烤了吃,希望将士们可以像八百里驳一样勇猛。

    应该说,这一句,把军营这种大块吃肉、众志成城的豪情刻画得入木三分,与岳飞“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怒发冲冠》)体现出的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完全相同,令人击节叹赏。

    再来说说“五十弦”。

    瑟这种乐器有五十根弦,比如李商隐诗中说“锦瑟无端五十弦”。它也是悲壮之曲的代称。

    《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

    本句写军中悲壮的音乐,更泛指军中各种乐器的大合奏:

    军乐大作,鼓瑟齐鸣,各种乐器演奏出雄浑悲壮的边塞之声。

    其实,“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之所以容易让人望文生义,是因为它运用了倒装的手法,正常的顺序为:分麾下八百里炙,塞外翻五十弦声。

    但是,这样就不符词格要求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所以,辛弃疾考虑到平仄,就在词中就作了一点变通。

    单字解释: 八 百 里 分 麾 下 炙 五 十 弦 翻 塞 外 声 八 百 里 和 五 十 弦 分 别 指 什 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