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一场不应该发生的人祸,三万中国人死亡,损失十亿,整座城市尽毁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我们在看现代的一些电视剧,常常有军人在打仗时,因为打不过敌人需要撤的时候,都会把自己带不走的武器给炸掉,宁愿毁了也不留给敌人。如果不炸,自己的装备少了,敌人又多缴获一件,一来一去更亏了,还不如炸了。

    这样的事情古代也有。比如1234年时候,蒙古和南宋约定进洛阳,他们却先一步进入洛阳,但又因为这里的天气太热不愿意多待,想要撤退。蒙古人又坏得很,不愿意把洛阳这么一座重要的城市留给宋人。

    于是把城里的人和钱财全都带走。宋军进去之后发现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啥都没有。这样的政策很像近代国民党的一项政策,叫做焦土政策,意为在战争中如果敌人快要进入某处,就破坏掉一切对其有用的东西。

    包括粮食,还在长着的庄稼,堡垒等等,一切有用的物资,全都销毁,不给敌人留下丝毫。

    在日寇对华疯狂的侵略下,当局无奈只能做出如此决绝的战略,这是全民族抗战时抱有的一种巨大决心。

    这一战略后来也确实实施了,地点就在湖南长沙。1938年武汉会战失败后,日军在华中已经再没有阻碍,很快就占领了岳阳,逼近长沙。国军在武汉会战失败后,很短时间内聚集力量再展开大战。

    且单纯凭借当时长沙的军事守备,阻挡日军的希望也不大。早在1937年,日军就经常轰炸长沙,致使长沙部分企业学校转移。于是1938年10月13日,国民党当局做了决定,蒋致信当时长沙方面,如若不能守住,就焚烧长沙,不给日本留下物资。

    为何不单纯撤离人和物资而要烧城呢?因为一座城市本身就是巨大的堡垒屏障,又有大量物资,长沙又是大城,交通位置比较重要,如果被日军占领,日本在入侵华南的路上又多了一个跳板和补给地。

    并且如果烧城,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可以阻碍日军的进攻,三国中就有火烧新野的桥段,以火烧新野为代价,阻碍曹操的进军脚步,这其实也是敌我两者实力相差较大所采取的无奈手段。长沙方面于是开始部署焚城的事宜。

    烧城是一项大事,需要从长计议,设立完备的计划,计算燃烧物的量,天气情况等等。11月11日,长沙方面开始部署。不过,即使当时准备的比较充分,意外还是发生了,整个计划因为一处失火,而全局失控,使得火势不受控制,烧了好几天,造成大量的伤亡。

    意外的起因是,当时城里各处都有易燃物,十分容易失火,而偏偏这时一处建筑意外失火了。城里的消防队先前已经撤出了,此时火势越来越大,很快就引燃周边的建筑,其他地方的人以为这是发出了烧城的信号。

    各地部署的人员都开始引燃易燃物,就像烽火台似的,很快火势蔓延全城,但实际上此时城里的人们都还没有撤退,很多事情都还没有安排妥当,使得很多人员在火势中或伤或亡,许多要撤走的物资也被焚毁。

    加之当时是晚上,突然的火势,让很多人以为是战争爆发,十分恐惧,情况更加混乱,这进一步造成了人员伤亡。大火烧了几天,整个长沙化为一片焦土,损失十分惨烈,九成的建筑被毁,三万人葬身火海,损失超十亿。

    放眼二战,这样的损失都是很少的。一座城市,几万人,还没有迎来战争,就“自焚”而死,也让人感到惋惜。当局看到这件事也是十分气愤,如此惨烈的损失,人员伤亡,追溯到头,还是人为管理的失误所引起。

    当时战事将至,警备部的人员和平民一起竞相出逃,城里已经处于无人监管指挥的处境,然后在一处失火之后,又有很多人风传日军将至,使得别处准备放火的人员以为日本人已经来了,才开始点火。

    蒋当即决定对警备司令,以及几个相关的负责人进行枪毙,也算是告慰亡灵。再者,当时湖南省的主席也难逃责任,时任此职位的是名将张治中,黄埔毕业,又参加过淞沪会战,当时声望较高。

    但这这件事上,他也难逃责任,据他回忆自己也是对焚城的计划十分谨慎对待,毕竟关系重大,但是意外发生之后,事情变得失控,如此大规模的火势和混乱的人群,实在已经不是哪个人可以挽回的了。

    张治中当时还想询问城内警备部和防火的人员,可是已经联系不到了,蒋介石也因此治他用人不当的罪责,张治中本人也说过,长沙大火造成的巨大伤亡,是自己这一生都不能忘记的惨案,不能忘怀的内疚。举凡历代战争,都少有如此惨案,令人心痛。这是一场不应该发生的人为惨案!

    单字解释: 一 场 不 应 该 发 生 的 人 祸 三 万 中 国 人 死 亡 损 失 十 亿 整 座 城 市 尽 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