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聪明一世的始皇帝,为何舍弃长子扶苏,反而让纨绔胡亥继位?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前言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始皇帝嬴政可谓是一位才华横溢、雄才大略的统治者。然而,尽管他一世英明,留下了宏伟的建筑工程和统一的法统,却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谜团:为何聪明一世的始皇帝,在选择继承人时舍弃了长子扶苏,而让纨绔胡亥继位呢?

    这个决策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权谋和权力争夺?始皇帝的心路历程究竟是怎样的曲折波折?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一戏剧性的选择?这个谜团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一、初生之犊,扶苏何许人也?

    扶苏,名出《诗经·小雅·山有扶苏》。他是始皇帝的长子,秦王时期便已降生。扶苏生于战国末年,这是秦国由弱变强、逐鹿天下的关键时期。他是秦王嬴政的首生子,自小目睹父王用兵如神,击灭六国,称帝归秦。他也见证了法家思想被运用于国政的全部过程,这思想让他的祖国从战国小国成为大一统的帝国。

    然而,扶苏的政见,却与始皇帝南辕北辙。扶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主张仁政。他认为秦朝统一六国后,应当宽松法度,安抚天下,以德服人。但始皇帝崇尚法家,始终奉行严刑峻法,扶苏的主张与他格格不入。此子政见与父王南辕北辙,理念迥异,乃是日后被废的远因。

    扶苏虽与父亲理念不同,但他性情温和,待人谦逊,无任何继承大统的野心。他更像是一位穿越而来的思想家,抱持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却无力改变现实。

    另一方面,扶苏生性仁厚,他不忍看到秦朝的刑法折磨人民。有一次,他目睹一个农夫被斩手的惩罚,夜不能寐,痛哭流涕。他多次向父皇进言,希望能废除酷刑,但始皇帝并不理会。

    二、妃子微言,胡亥游刃

    胡亥是始皇帝的幼子,其母为胡姬。与长兄扶苏不同,胡亥生在秦朝统一后的太平年代。他从小过着奢靡逸乐的生活,养尊处优,骄奢淫逸。也正因如此,他未曾受过像长兄扶苏那样的教导,未读儒家经典,只知享乐,不思政事。

    胡亥生性,好大喜功。他见父王征战四方,功业宏伟,心生嚣张。又因生母宠爱,养成任性放纵的脾性。他羡慕父王及长兄的地位,暗自期盼有朝一日能登上皇位,称霸天下。

    胡亥的生母胡姬,是后宫妃嫔,宠幸有加。她常趁始皇帝醉酒之时,在他耳边散播谗言,诋毁长子扶苏。她故意渲染扶苏生性刚直,政见激进,若继位必祸乱社稷。她又极力吹捧胡亥聪慧娴静,才高八斗,口若悬河,极具帝王相。久而久之,始皇帝对扶苏也渐渐失去信任与喜爱。

    妃子的微言大义,让小公子胡亥得以在父皇面前游刃有余。他恃宠而骄,见长兄受父皇苛责,心中暗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渐渐确信,大统注定会落在自己头上。

    三、北疆之行,扶苏丧命

    公元前210年,59岁高龄的始皇帝继续他的第五次东巡。此次东巡天子久病缠身,突然驾崩于沙丘驿站。臣子赵高趁机设计,与丞相李斯联手改写遗诏,矫命胡亥继位。此后不日,北疆传来扶苏被逼自杀的噩耗。

    事缘何故?我们需从几年前说起。当年扶苏再次与父皇理念不合,愤然顶撞。始皇帝大怒,想让扶苏到边疆去历练历练。经过精心考量,他选中了北疆一带,派蒙恬将军率军护卫,同时让扶苏在当地立些战功。

    这一决定,成就了扶苏的绝命。蒙恬乃秦朝第一猛将。他手握重兵,驻守北疆,一心效忠始皇帝和太子扶苏。赵高想要夺权,必须除去长公子这唯一障碍。于是趁始皇帝崩逝之机,伪造圣旨,派使者趋北疆,诈称天子遗命,要扶苏自刎殉葬。

    扶苏性情刚烈,临敌不惧。然一纸圣旨击溃心防,令他绝望到了极点。他独自举剑自刺,在天子陵前自戕而亡,年仅二十八。

    蒙恬闻讯大惊,立时举哀而泣。他不信圣旨真实性,断然拒绝自杀,为扶苏举行了葬礼。然而,他终究无力回天。

    四、兄弟相残,秦室危在旦夕

    扶苏自戕的噩耗传来时,天子驾崩的消息尚在悄悄传播。没有人怀疑扶苏之死与天子大限有关。 秦室的其他王子们,还不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的噩运。

    胡亥很快便继位为帝。他立即传出诏书,命人将异姓王室成员悉数抄家诛杀。他还调遣心腹亲信,对朝中重臣一一盯梢,寻找他们的弱点和把柄。

    果然,赵高找出了几位反对自己的大臣,诬陷他们谋反密谋推翻帝位,最后将他们全数斩杀。胡亥对此很满意,封赵高为中书令,让他专管朝政大事。

    除此之外,胡亥还命令赵高派心腹缉拿宫中太子诸弟。那些年仅十几岁的王子们面临抄家灭门的命运,惊恐交加。赵高派人将他们悉数抓入大牢,胡亥亲自审问质问。最后胡亥下令将自己同母异父的太子诸弟杀害,鲜血流淌满殿。

    兄弟相残的惨剧上演,秦室危在旦夕。然而纵情声色的小公子胡亥浑然不觉,任由奸臣赵高摆布朝政。三年后,赵高终于忍无可忍,设计暗杀了胡亥。秦朝王室仅余一人,他便借机称帝,夺取了帝位。

    五、篡位之举,赵高引火自焚

    赵高弑君夺权的举动激怒了秦朝上下。此时,蒙恬随军驻守在北疆,李斯已死,朝中再无能与他相抗衡的大臣。赵高借此顺利掌权,然而此后的他却苦无宁日——他终日惶惶不可终日,深恐有人像他这样弑君篡位。

    两年后,秦王子婴联合朝中余孽,发动政变杀赵高。秦朝从此步入覆亡,灭于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天下豪杰趁机起兵,进入到较量缠斗的无序时期。赵高这个弑君篡位者,终究引火自焚,死于非命。他死前明白自己的野心与行径已让天下共敌,悔恨不已。

    蒙恬也在胡亥被杀后主动归降,最终在战乱年代保全性命。而胡亥的母亲胡姬则在儿子被杀后投井自尽身亡。这场兄弟阋墙导致的乱事,牵连极广。生者痛苦不堪,死者含冤莫白。

    结语

    权力跌宕起伏,朝堂风云变幻莫测。一念之差,便天壤之别。始皇帝临终前的一个决定,竟成就了这场篡位夺权的惨剧。扶苏自戕,诸王兄弟相残,秦室日趋颓败。到最后,只余下一个篡位弑君的小人物赵高独揽大权,又被身后的追兵所杀。

    种种因果,始于一念。历史湮没在风尘里,供后人审视全景。我们看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今日细细体察,或许能让我们洞彻历史,思索人心,不至于重蹈覆辙。

    或问,此番惨剧,是否可以避免?答曰:可以。若扶苏不嚣张,知进退;若始皇帝不偏听谗言;若李斯审时度势,明哲保身;若蒙恬奋起反抗;历史便不会如此悲剧收场。

    然则种种偶然命运之变数难料。谁人又能逆天而行,违背那盘古开辟、老子创生的宇宙法则?我们看似身在其境其中,实则云里雾外。

    单字解释: 聪 明 一 世 的 始 皇 帝 为 何 舍 弃 长 子 扶 苏 反 而 让 纨 绔 胡 亥 继 位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