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陈赓原与粟裕并驾齐驱,缘何在三年内拉开差距,两次失误是关键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粟裕和陈赓两人在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均被评选为大将,这当中粟裕名列大将之首,陈赓排在粟裕之后位列第四,不少人对此感到奇怪,军事能力卓越的陈赓为什么会排在粟裕之后?

    论陈赓资历,他的资历甚至比十大元帅中九人都要早,而且在就读黄埔军校的时候,和蒋先云、贺衷寒两人并称为“黄埔三杰”,之后东征的时候,陈赓还救过蒋介石,单从这点可以看出,陈赓在那一方都有资历。

    论陈赓能力,陈赓是位文武双全的能将,作为军事指挥官,他可以随时上马指挥战斗,下马以后他又是一位治理天下的能臣。陈赓大将一生十分光辉且传奇,参加过北伐、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陈赓不仅能率领千军万马打仗,而且还领导过中央特科,在敌后战场上有过极佳的战绩,可以说无论那个时期,陈赓都是我军最高光的将领。

    除开资历和能力外,陈赓是我军人缘最好的高级将领之一,幽默随和的性格的陈赓让和谁都可以相处得开,是大家口中的开心果,可以说陈赓所到之处,都充满着欢乐,由于他幽默且乐观,所以大家都陈赓称之为“开心果将军”。

    陈毅元帅曾经对粟裕和陈赓有这样一段评价:“我党二十多年来创造的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刘、林并肩前进,这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

    陈赓不仅有资历,而且有能力,并且有人品,战功上也位列我军前茅,领导对陈赓也十分青睐,所以他完全有资格被授予元帅,然而陈赓在大授衔的时候,并没有被授予元帅而是大将,同时还位列大将第四位,大将第一位则是一代战神粟裕。

    陈赓和粟裕我军最为出色两位高级将领,两人革命经历很相似,他们同一时间参与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期间,陈赓担任营长,粟裕是警卫班长。之后粟裕成为华野副司令,成为华野主要指挥官时,陈赓在军中地位都不会比粟裕低。之后陈赓和谢富治统领陈谢兵团,该兵团在解放战争时期打出了十分辉煌的战绩,可以说在解放战争初期,陈赓地位完全不亚于粟裕。

    然而,这种优势仅持续了三年,粟裕和陈赓差距被拉大,陈赓和粟裕之所以会被拉开差距,主要是在淮海战役时期已经体现的非常明显,粟裕是淮海战役期间我军主要指挥官,下辖16个纵队,这时候的陈赓仅有4个纵队,从统兵规模来看,粟裕和陈赓已经有了差距。

    这时候,有人提出陈赓论资历、能力、人缘都不会比粟裕差,可他还会在淮海战役期间被拉开差距,会出现这情况,主要是在陈赓在这期间犯下了两个错误,让两者之间的差距被拉开。那到底是什么事情让陈赓会稍逊粟裕一筹呢?

    经过北伐战争、抗日战争锻炼,陈赓已经成为了我军最为出色指挥官之一,所以在进入解放战争以后,陈赓这样的人才必然受到重用。

    1946年7月,胡宗南集中11个军、34个旅兵力向我解放区发动大模进攻,时任四纵司令陈赓先是设下埋伏圈,让胡宗南地两个团被围歼,接着又以巧妙地方式成功在临汾、浮山之间消灭“天下第一旅”,得知天下第一旅被歼灭后,毛主席立即通电全军,对陈赓进行了表扬。

    由于陈赓表现十分出色,这让他有机会进一步统兵进行作战。1947年以后,解放军陷入被动一年,为了解决解放军的困难,当年7月在小河村召开会议,之后毛主席决定发动全面反攻,将战火引到国统区。为了能让打击效果达到最佳,毛主席先是派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赓地任务则是挺进豫陕鄂,这一次陈赓除了手中第四纵队外,毛主席还把晋冀鲁豫9纵和原属国民党39军交给他,就这样陈赓掌控兵力一下增加到8万。由于陈赓政委是谢富治的原因,所以陈赓所部也被称之为“陈谢兵团”,由于“陈谢兵团”战略意义重大,所以他们也成为中央军委直属的战略兵团。

    除了刘邓大军和陈谢兵团外,粟裕和陈毅组成陈粟兵团也在这期间向蒋介石中原腹地发动进攻。

    1947年8月,陈谢兵团挥师南下,很快便突破了黄河天险,进入河南境内,切断了陇海线,陈谢兵团之所以会如此顺利,主要是驻守该地国军被调到其他战场,这让陈谢兵团才能在很短时间内创造出如此优异地战绩。

    刘邓大军作为经略中原关键一环,他们若能在大别山站稳脚跟,会给南京造成直接威胁,刘伯承司令员形象地说:“我们这回使他们鲳鲠在喉,芒剌在背。”所以在刘邓大军行动后,国民党方面便意识到了我军的意图,于是立即调动重兵围堵刘邓大军,企图彻底破坏我军的战略,让刘邓大军被全歼。

    为了打垮刘邓大军,老蒋给白崇禧集合了接近30万兵力,而这时候刘邓大军总共只有10万兵力。所以刘邓大军在进入大别山第一时间便遭到了白崇禧集团围追堵截,面对敌人优势兵力,刘邓大军为此损失惨重,形势十分不利于我方。在无可奈何情况下,刘伯承只能向毛主席求援。

    毛主席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反应,毛主席之所以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主要是在毛主席经略中原计划中,除了刘邓大军外,还有陈谢兵团、陈粟兵团,这三支部队在驰骋中原战斗中,相辅相成,这样才可以在第一时间解决全部困难。

    陈赓和粟裕在第一时间便提出了求援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不直接出兵救援刘邓大军,而是进攻平汉、陇海线,迫使在大别山白崇禧集团率主力回援,从而解除刘邓大军的困难。毛主席同意了该项计划。于是,陈谢兵团、陈唐兵团相互配合,对平汉铁路发动了进攻,9000国军被歼灭。

    这次歼灭战没有让白崇禧率主力回援,所以为了能让围魏救赵的策略彻底取得该有的效果,必须在第一时间攻占确山县,确山县一旦被攻占,会直接威胁白崇禧后方,迫使他们不得不回师,这样一来,刘邓大军压力就可以减少很多。

    为了能尽快拿下确山城,陈赓和陈士渠率部第一时间杀向确山城。驻守确山城的是杨干才整20师,该师率属白崇禧集团张轸兵团,全部美械装备,师长杨干才,这支部队不仅战斗力强而且有一定凝聚力,在藤县曾经击败过华野两支主力纵队,单从这点来看,这一仗不好打。

    可这都不是问题,因为进攻确山县的陈谢兵团、陈唐兵团是我军精锐,战斗意志坚定并且知道为什么而战,所以这一战我军完全有足够的实力第一时间攻占确山县。

    之前战斗是由陈士渠负责,所以这一战由陈赓负责,然而陈赓这一战没有打好。

    确山县有三个制高点,所以只有必须拿下这三个制高点,才可以确保不对进攻不会受损,陈赓在制定进攻计划的时候,仅对其中两个制高点布置了进攻任务,而将盘龙山这个确山县最重要的制高点给遗漏了,盘龙山这个制高点是整20师的在确山县的关键阵地,由于这个制高点遗漏,让我军在进攻确山县过程中遭到了敌人强力阻击,让敌人的援军有机会驰援。

    由于进攻受阻,陈赓将指挥权交给了陈士渠,陈士渠一接任后,立即侦查地形,调整了作战策略,很快战斗情况发生逆转,就在我军即将获得胜利前,白崇禧的三个师援兵抵达确山县附近。

    眼看敌人有可能对我军进行反包围,为避免最糟糕结局出现,陈赓和陈士渠进行了一番紧急协商,决定立即撤兵。就这样破袭平汉线的计划破产,刘邓大军难以在大别山立足,这一战后,国民党发现了我军的意图,派出重兵云集中原,为了能改变不利于我方的局势,毛主席决定再派粟裕再跃进。

    从这里可以看出,陈赓这一失误,让我军经略中原计划破产,同时也暴露了他对于细节上重视度不够,才会让他漏了确山最为重要的制高点,这次失误可以让我们知道,大兵团作战,不仅要多谋,而且还要有严谨和细致。

    五个月后,刘伯承指挥中野发动宛东战役,这场战役陈锡联指挥东集团,对确山发动佯攻,从而迷惑胡连的18军,这次战役中陈赓任务是指挥所部人马,再南阳附近打一场伏击战,准备全歼张轸兵团。

    当陈锡联对确山发动猛攻时候,老蒋和白崇禧确实上当,立即派出张轸兵团前去驰援,老蒋和白崇禧的安排完全在刘伯承预料中,所以我军只要张开口袋等敌人装进去就可以。

    张轸兵团一下子进入了我军的包围圈,然而张轸兵团战斗力十分强悍,发现陷入包围圈后,第一时间组织突围,面对张轸兵团突围,陈赓调兵遣将,很快将包围圈进行了收缩,张轸兵团想逃出生天并不容易。

    对此,刘伯承十分高兴,因为如果能对张轸兵团全歼,这样就可以让国军失去一支强大的机动力量,这样一来会对我军日后战略部署有极大的帮助,另外张轸兵团是国军主力兵团之一,拥有大量美械装备,物资上也十分充足,如果能消灭张轸兵团,可以让我军得到急需弹药和物资及兵力。

    原本,张轸兵团灭亡只是时间问题,然而在这关键时刻,陈赓又一次失误,这次失误实属不应该。

    在全兵团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张轸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电台有可能被监听,于是他认为可以凭借电台被监听一事逃出生天,于是他和驻扎在南阳朱其平沟通时,谎称自己打算继续东进,和我军决战,相信自己一定能打败我军,说完之后,张轸话锋一转,使用日语表示,让朱其平告诉白崇禧自己要退回南阳。

    陈赓底下的通信员确实也监听到张轸和朱其平通信内容,可他们并不懂日语,便认为张轸即将东进,这则消息也被汇报给陈赓,陈赓在得知张轸即将“东进”的消息后,便放松了警惕。

    于是,陈赓命令驻守东边的第四纵队撤退,让张轸部顺利通过,陈赓之所以会有这个安排,主要第四纵队不是主攻部队,无论兵力上还是武器装备都不如敌军,一旦交火会造成重大损失,为了能让张轸部和中野主力遭遇,陈赓认为第四纵队必须给张轸兵团让出一条路,这样才可以让我军有机会包张轸兵团饺子。

    然而,让陈赓想不到是,张轸兵团在向东走了一段时间后,突然调动返回南阳,我军想在阻击已经来不及。

    全歼张轸兵团计划落空后,刘伯承很是不满,对陈赓进行了批评:“顾虑自己的伤亡”,从刘伯承这句话可以看出,陈赓之所以会在围歼张轸兵团中失误,主要就是过于仁慈,太重视将士性命,这让他十分不愿意打消耗战。粟裕和陈赓则不一样,粟裕指挥风格虽然和陈赓相近,但他优于陈赓一点是他知道慈不能掌兵,所以他指挥作战中以少胜多伤亡较大,陈赓则不一样,他一直在避免这种打法。

    之后战役中,陈赓一直是副手,他的下属部队,也不在个独立战略集团,就这样陈赓和粟裕差距被拉大,从这点可以看出,这两次失误是陈赓一生的遗憾。可就算如此,也不能忽视陈赓能力,因为胜败乃是兵家常事,不能因为一到两场战役的失败而否定以陈赓将军所做出的贡献。

    1955年大授衔时候,粟裕被授予大将位列大将之首,陈赓并没有感觉到什么,毕竟以粟裕的功绩确实有资格名列大将之首,而他没有表示不满什么的,因为陈赓和所有先辈一样,在乎是民族独立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所谓的名利他并不是很在意。

    单字解释: 陈 赓 原 与 粟 裕 并 驾 齐 驱 缘 何 在 三 年 内 拉 开 差 距 两 次 失 误 是 关 键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