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1950年,贵州一位残疾人写信给杨勇将军:我没牺牲,给安排个工作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他自幼出生贫寒,21岁时,在黄克诚将军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第一到第五次的反“围剿”作战,还曾当过红一方面军三军团长彭德怀的传令排长。

    在他传奇的革命生涯中,曾因身经百战、出生入死被黄克诚、杨勇等将军称为“打不死的程咬金”。

    1935年,他因病负伤流落到贵州遵义,身份“曝光”后,被当地群众当作是能救死扶伤的“红军活菩萨”。

    1958年,他因担任遵义会议纪念馆首任馆长成绩卓著,而被邓小平称为是该职务的“最合适的人选”。

    他就是著名的老红军战士、遵义会议纪念馆首任馆长——孔宪权!本篇文章,我们一起来聊一下孔宪权老英雄的传奇事迹!

    图 | 孔宪权

    孔宪权,原名孔权,1911年2月出生于湖南浏阳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孔宪权家穷到什么程度?用一句土话形容最为贴切——“穷得连裤儿都穿不起。”

    1932年,时年21岁的孔宪权在同乡黄克诚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参加红军后,孔宪权跟随部队转战南北,先后参加过一到五次反“围剿”作战,其多次出生入死,一回回与死神擦肩而过,立下了赫赫战功。

    1930年12月底,刚参加红军不久的孔宪权便随部参加了在江西永丰县的“龙岗战役”。

    此战中,我红军战士英勇奋战,不仅打败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第十八师,还活捉了该师的师长张辉赞,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孔宪权在此战中初露锋芒,深受连队领导的赏识!

    然而,这不过是孔宪权战斗生涯中的一次小试牛刀而已,在接下来的几次反“围剿”作战中,他敢打敢拼,视死如归,立功无数,先后历任班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

    1935年1月,红军长征途中占领贵州遵义。贵州军阀王家烈闻讯后,急忙调兵遣将在娄山关一带设防,以保住自己的老巢。

    同年2月,为了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针对王家烈的“双枪兵”不堪一击的弱点,决定从云南扎西挥师东进,回师贵州,二渡赤水,发动桐遵战役。

    为了确保红军能一举夺下娄山关,以防御川南之敌向遵义进犯,在战前,时任红三军团第十二团作战参谋的孔宪权亲自带领几个侦察员抓了几个守敌舌头回来,为军团夺取娄山关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敌情部署情况。

    2月25日凌晨时分,红三军团在军团长彭德怀的率领下,采取正面进攻和两翼包抄的迂回战术,向娄山关挺进。一场争夺关口的战斗正式拉开了序幕!

    这里的“娄山关”,又名娄关、太平关,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高达1576米。

    娄山关上峰峦重叠,峭壁绝立,直刺苍穹,一条川黔公路盘旋而过,人称“黔北第一险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历来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拿下娄山关,可以防御川南地区的敌人向遵义进犯,从而确保红军主力部队在遵义休整和遵义会议的安全。

    战斗开始后,敌人仓皇应战,凭险拒守,我军一时难以攻克。

    次日,孔宪权奉命率领突击队攻打位于娄山关南侧的黑神庙敌旅部指挥所。

    然而,就在突击队刚冲到距离黑神庙还有几百米的时候,从遵义板桥赶来的敌人援军到了!

    他们见红军人数不多,加之又刚刚赶到,立足未稳,于是便立即发起了进攻。

    突击队利用敌人在公路上挖的战壕和砍倒的大树作为掩体进行反击,孔宪权则在公路的左侧指挥战斗。

    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孔宪权沉着指挥部队向敌人反击,接连打退了敌人的好几次进攻。

    但是,由于敌我双方实力太过悬殊,战斗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军战士已经面临弹尽粮绝的窘境了。敌军见状,立即组织起第二梯队进攻,看来敌人是想将我军全歼。

    然而,我红军战士根本不给他们机会!

    杀红了眼的红军战士纷纷举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和马刀,冲出战壕,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

    战斗中,孔宪权越战越勇,接连砍倒了好几个敌人。就在他准备继续挥刀拼杀的时候,左腿传来了一阵剧烈的疼痛感,身子突然往右倾斜,一下子失去了平衡,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孔宪权的左腿胯骨中了敌人的6发机枪弹,随即倒在了血泊之中!这时,敌人叫喊着冲了上来……

    左腿中弹的孔宪权一个翻身滚到了路边的水沟里,他强忍着剧痛,趴在水沟里,继续用他的那把10响“连珠匣枪”向敌人射击,又打倒了几个敌人。

    就在孔宪权弹尽粮绝的危急关头,二营的邓克明营长带领部队赶到了,他一面指挥部队战斗,一面命令担架队将负伤的孔宪权抬下阵地去包扎治疗。

    随后,担架队员将孔宪权一路抬到了位于遵义老城内的天主教堂。这里是红军部队的临时医疗所,在孔宪权被抬进来的时候,这里已经挤满了伤员。

    当时,时任红三军团第十三团总支书记、弱冠之年的胡耀邦与他的宣传队,原本要进入遵义城维护秩序的,结果却遭到了敌机的轰炸和扫射,其中一块弹片击中了他的右臀部,也被送进了这座天主教堂接受治疗。

    随后,医生为孔宪权的左腿中去除了几块被打碎的骨头,伤情暂时稳定了下来。

    孔宪权住院期间非常地“不安分”,因为他急切希望出去与敌人战斗。

    以致于后来胡耀邦在接受美国著名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采访时,还说到:“孔宪权害得我们一晚上睡不着。他一直喊杀!杀!杀!这是红军战士向敌人发起冲锋时喊的口号。”

    几十年后,当年和孔宪权一起经历过娄山关这场生死鏖战的战友,譬如黄克诚、胡耀邦、杨勇等老一辈的革命家,都称赞孔宪权为“打不死的程咬金。”

    图 | 黄克诚大将

    尔后,孔宪权被部队安排在贵州毕节地区黔西县当地一个名叫‘宋少前’的财主家养伤。在临行前,红军战士曾多次嘱咐宋少前,要求他照顾好孔宪权。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那时候的孔宪权只是营级军官,但由于他伤势严重,且战功卓著,因此上级便给予了他团级军官的待遇。

    部队不仅给他留下了300多块大洋作为生活费,而且还给他留下一位卫生员和一个名叫‘龙仕文’的通讯员。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以后,国共两党开始合作,形势逐渐得到好转。

    然而此时,孔宪权的卫生员和通讯员已经不知所踪了,孔宪权原本也想离开宋财主家,准备去找部队。

    但宋财主却不让他走,理由是:如果日后红军部队回来,看到他没有在,那自己岂不是犯了失职之罪了吗?没办法,孔宪权只好暂时打消了去找部队的念头。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治疗和调理,孔宪权的伤势渐渐好转,左腿虽然保住了,但却短了10厘米,致残成了跛子,并就此流落乡间。

    为了生存,孔宪权在遵义县枫香镇一带当起了走街串巷的卖货郎,还当过泥瓦匠,被人们称为“跛子瓦匠”。

    后来,当地乡民们听说这个“跛子瓦匠”竟然是红军,于是便将他当成了一尊活着的“红军菩萨”。

    顿时间,孔宪权成了当地的“名人”。

    孔宪权曾经穿过的草鞋,都被乡民拿回家给生病的人烧成灰吞服,据说可以治病。

    草鞋拿光了,他的布鞋、破衣等,但凡是他用过的东西,乡民们都要拿去焚成灰烬,用水吞服,以达到驱魔祛病之效。

    当然了,也许你会说这些乡民们“愚昧无知”,这当然也没错,但这也从侧面反应了,乡民百姓对我红军部队的崇敬之情。

    因为红军从成立以来,自始至终都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因此得到乡民百姓的爱戴和崇敬,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1950年的一天,孔宪权不经意间在报纸上看到了昔日所在部队的首长杨勇、苏振华在贵州担任司令员和政委,于是便赶紧给他们写信,告诉他们自己还活着,并希望能给自己安排一个工作。

    图 | 杨勇将军

    很快,孔宪权便收到了时任贵州省军区司令员杨勇和政委苏振华的回信,二人在信中十分惊喜地说到:“没想到你孔宪权还活在人间。”

    尔后,上级领导为孔宪权恢复了党籍,并给他安排了工作,任命他为遵义第七区副区长一职,参加了第七区的接管和建政工作。

    1952年,上级决定营建遵义会议纪念馆,并由孔宪权出任纪念馆筹备委员会秘书,负责纪念馆的具体筹备工作。

    我们都知道,遵义会议纪念馆是建国后最早建立的21个革命纪念馆之一,因此毫无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什么样板可以模仿,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不过,孔宪权等人并未因此而放弃,他们反复研究、探讨纪念馆的营建事宜。

    孔宪权等人首先根据文化部的指示精神,开始对遵义会议的会址和环境进行保护性的修缮和清理,接着又派人着手征集红军长征在贵州的文物和资料。

    1955年2月,经省文化局批复,正式成立遵义会议纪念馆,并由长征时期担任红三军团第四师12团作战参谋的孔宪权,出任遵义会议纪念馆第一任馆长。

    任职期间,孔宪权为纪念馆征集到了大量的革命文物,搜集到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做了很多的开创性工作。现在纪念馆收藏的很多历史照片,其大部分都是在那时所拍摄的。

    1958年11月,邓小平第二次来到遵义参观纪念馆,当看到纪念馆取得显著的成绩时,还曾高兴地对孔宪权说:“你是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最合适的人选。”

    1960年6月,在孔宪权馆长的主持下,纪念馆编写了《红军长征在贵州》一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当年长征红军在贵州的点点滴滴,是红军长征所经过的省份中最早整理出版的一本著作。

    1964年,遵义会议会址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工作,在保证外形恢复原状的原则下,采取了整体脱落、原状安装、重新修复的方法,对会址内陈列重新进行了布置。

    同年11月,在孔宪权的争取下,毛泽东主席还为遵义会议纪念馆题写了“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

    要知道,这可是解放后毛主席为革命纪念馆的唯一题词,其意义之深远,不言而喻。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人,在那几年却饱受折磨,其境况让人心疼不已。

    1988年11月7日,孔宪权因病去世,享年78岁。

    他去世时,胡耀邦曾亲自发来唁电:“对长征老战友孔宪权同志的逝世深表哀悼。”不仅如此,当时全国七大军区也同时发来唁电表示哀悼。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最后,让我们一起为红军老战士孔宪权,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吧!

    单字解释: 年 贵 州 一 位 残 疾 人 写 信 给 杨 勇 将 军 我 没 牺 牲 给 安 排 个 工 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