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历史上著名的“五大馊主意”,一个比一个馊,你知晓几个?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在中华五千年的丰富历史长河中,不乏那些才思敏捷、智慧卓越的英才。这些杰出的人物往往在关键时刻崭露头角,为历史留下深刻的印记。回首周王朝时期,姜子牙的谋略辅佐周武王,奠定了周氏王朝的基业;而在三国时代,诸葛亮智勇双全,成为刘备的得力谋士,为他夺取了一方天下。可以说,历史的舞台上,那些具有卓越智慧的谋士往往能够引领时代,成就不凡的伟业。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所谓“能人”提出的馊主意,这些决策不仅令人匪夷所思,更导致了他们自身的悲惨结局。犹如烽火戏诸侯、水淹晋阳城等离奇计谋,这些馊主意不仅荒谬绝伦,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令人咋舌的印记。除此之外,历史上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馊主意”,它们成为历史篇章中不可忽略的一环。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去看看吧。

    千百年前,大秦帝国疆土广袤,但其中却隐藏着一段令人唏嘘的往事。在这段历史中,有一个谋士名叫李斯,他并非出自大秦的黄土之地,而是一位远方而来的智者。李斯心怀雄心,他为秦始皇的光辉事业贡献着心血与智慧。

    秦始皇当道之时,李斯挥毫泼墨,为大秦进行了深刻的变革。他的谋略和胆识,帮助嬴政一统六国,建立了大秦帝国的疆土。正是这位杰出的谋士,在秦始皇辞世后,犯下了一个后悔终身的错事。

    那是在秦始皇东巡途中,他来到了沙丘,一片预感将至的苍凉之地。秦始皇意识到自己的寿数将近,急忙草拟了一份托付长子扶苏继位的诏书,并命使者火速送达扶苏手中。他却未料到,身边的丞相李斯,一个曾辅佐他建立伟业的谋士,竟然会走上一条背离忠诚的歧途。

    赵高,一个野心勃勃的权臣,找上了李斯,吹动篡位的风。李斯原本是秦始皇的心腹,但他却在赵高的诱导下,心生私欲,背叛了昔日的盟友。秦国实行法家思想,严刑峻法压榨百姓,李斯深知如果扶苏登基,将减轻民众负担,削弱他的权势。于是,为了维护个人荣华富贵,李斯背叛了忠诚,与赵高勾结。

    在秦始皇崩逝之后,李斯将扶苏的诏书截下,将继位的王嬴政的幼子胡亥改写入诏书,并亲手送上毒酒,终结了扶苏的年华。一时间,他以为自己掌握了一切,却未料到,背叛的代价竟是灭顶之灾。

    赵高和李斯草菅人命,将嬴政的尸体带至咸阳,为胡亥登基铺平了道路。事态发展远超李斯的掌控。赵高借机诬陷李斯谋反,将他投入牢狱。最终,李斯辛辛苦苦谋得的权谋,以腰斩的惨痛结局画上句号。

    李斯的堕落,使得赵高得以篡权,秦国陷入混乱。这并非终结,而是一个更为黑暗的序幕。胡亥继位后,却在赵高的操控下步履蹒跚,最终被设计身亡。大秦帝国从李斯的一时迷失中,踏入了血雨腥风的末路。

    在历史的记载中,李斯成为了一个谋臣的悲剧。他曾辅佐君主一统天下,却因私欲而走向谋逆之路。他的背叛,不仅让他个人付出沉痛代价,更是引发了整个大秦帝国的崩溃。或许,这就是历史给予他的惩罚,让世人铭记,智慧之人也有颠沛流离的时刻。

    在那个纷乱的南北朝时代,檀道济是南朝刘宋的一位杰出将领,他的名字传颂于战争的硝烟之中。年少成名的檀道济在刘义隆手下建立了赫赫战功,功成名就后被封为武陵郡公,成为刘宋的一位开国功臣。

    檀道济并非只是文官,更是一位威震沙场的武将。在谢晦叛乱的风云时刻,他亲自率军镇压叛军,稳固了刘宋的统治。功成名就之后,他更被任命为征南大将军,风头一时无两。

    檀道济深知权谋的险恶,他在朝堂上极力敛去锋芒,对刘义隆言听计从。尽管他屡战屡胜,但他深知在朝堂之上,过于嚣张将会引来不测之祸。

    正当刘义隆因病多次危急时,他开始为自己处理后事。刘义康的出现却给了整个局面一场大逆转。刘义康向刘义隆建议除掉檀道济,以防他重蹈谢晦之覆辙。刘义隆对檀道济心存猜忌,便下令将檀道济召回,并软禁起来。随后,檀道济麾下的大将纷纷被逮捕下狱。

    檀道济面对即将临决的命运,留下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警语:“你这样做,无异于是在自毁长城。”刘义隆以谋反罪名下令将檀道济处死。

    在檀道济赴刑场的那一刻,他坚定地预言刘宋江山将不久于人世。而事实果然如他所料,南朝政权在错杀了这位良将后,再也没有出现过能挽救江山的英勇之人。刘义隆的疑心病最终导致了刘宋的覆灭。

    这并非历史上唯一一次因为权谋之失而坠落的悲剧。在北周时期,昏君周玮听信佞臣之言,误杀了北周重臣斛律光。失去斛律光的北周,没能撑过几年就灭亡了。

    檀道济的悲剧成为了南朝历史的一抹沉痛的印记,他的言辞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不衰,警示着人们权谋之险,以及因为一时的猜忌而导致的国家覆亡。

    在唐朝的盛世光景中,宫廷争斗波云诡谲,其中一段令人唏嘘的往事,深深印刻在历史的篇章上。这个故事的主角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那位曾经风华绝代的王皇后。

    王皇后,原是唐高宗的正室,理所当然成为了皇后。在宫廷的争宠之战中,她遭遇到了来自萧淑妃的激烈竞争。两位妃嫔为了抢夺李治的宠爱,你来我往,手段百出。

    王皇后面临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她未曾给李治生育子嗣,而萧淑妃却连生三子。这让萧淑妃嚣张非凡,王皇后无法坐视。在争权夺宠的迷雾中,她的亲信提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一个被后人称之为“借刀杀人”的计策。

    计策如此精妙,令人叹为观止。王皇后的侍女建议将已经出家的武才人重新引入宫中,以此来分散李治对萧淑妃的宠幸。李治对于武则天早已有过深情,听闻这一建议,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不久之后,武则天重回宫中,一时间风华绝代,夺走了李治的心。

    王皇后并未料到,她低估了武则天的野心。武则天巧妙地运用女儿的性命,将王皇后贬为庶人,夺走了她的后位。终究,王皇后在权谋的漩涡中,被推向了深渊。

    这段宫廷往事,如同一出精彩的戏剧,在权谋与争斗的交织中展开。王皇后的“借刀杀人”计谋虽然一时压制了敌手,却最终成为她自己命运的绊脚石。在宫廷的明暗交错中,每一个谋略都如同棋子,摆在权谋的棋盘上,谁又能真正掌握棋局的发展?

    在唐朝的末年,风雨飘摇的时代里,唐玄宗身陷安史之乱,逃亡南下的身影显得孤苦无依。面对叛军的铺天盖地而来,他临危召来了两位当时备受嘉名的将领,常清和高仙芝,交托于他们拯救疆土。

    常清和高仙芝素来以勇猛而著称,两位将领奉命北上,面对叛军浩如烟海,却在智谋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一次短兵相接中,他们战败,不得已选择了暂时的后退,为了保存实力,他们毅然舍弃了沉甸甸的军需物资,轻装前行。

    命运之神却对高仙芝不善。在退兵的道路上,敌军突袭而至,迫使他们不得不迅速丢弃物资,匆忙脱离战场。高仙芝的这一决断,却成为了他命运的转折点。

    高仙芝手下有一名监军,名叫边令城,与他一直有着不解之仇。这两位将领曾因军中琐事争执不断,如今,边令城看到高仙芝丢弃军需,便察觉到了机会,立即书信上表,诬告高仙芝故意与叛军勾结,背叛唐朝。

    唐玄宗接到这封谗言的奏折,对高仙芝的行为颇感愤怒。在未经过详细审查的情况下,他下令将高仙芝和常清处死,以平息边患。将领被处决的消息传到前线,唐军士气如雨后春笋般消散,一连串的溃败开始蔓延。

    唐玄宗自知局势堪忧,唯有眼睁睁看着叛军一步步南下。为了维护自身统治,他不得不斩断心头最爱的宠妃于马嵬坡下,以求生存。而随着唐玄宗的这一残忍决策,整个唐朝的兴盛逐渐步入衰败之途。

    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他就是明英宗。他是一位性情奇特的君主,平日里只知沉湎于饮宴娱乐,最大的兴趣竟是以武艺自居,时常自诩为“元帅将军”。

    那个时候,西北边疆上出现了一个名叫瓦剌的小族,虽然经常骚扰,但规模不大,对于镇守在西北的明朝军队而言,应对起来并不费力。这一次瓦剌的来袭却显得有些异乎寻常,让明英宗颇感焦躁。

    身边的太监王振看准了这个时机,给明英宗出了一个“馊主意”。他巧舌如簧,劝说明英宗亲自御驾亲征,以展示其英勇武艺。明英宗听从了这个臆断战局的建议,不顾朝中大臣的劝谏,率军亲征。

    明英宗在征战的过程中,幻想着一举击败敌人的辉煌场面。他却未曾想到,土木堡成了他一生的瓶颈。军队停滞不前,而这也给了瓦剌可乘之机。

    土木堡的水源被瓦剌切断,明军在水荒的困扰下陷入混乱。就在明英宗为战局感到迷茫时,瓦剌趁势袭击明军主力,俘虏了明英宗。而那个唆使明英宗亲征的王振也在混战中丧生,成了自食恶果的牺牲品。

    土木堡之战,明军覆灭,明英宗被俘,国家为之付出巨大的代价。为了挽回明英宗的性命,明朝向瓦剌缴纳了庞大的金银珠宝,这场战败令明朝雪上加霜,国力大为削弱。

    这场以王振“馊主意”为导火线的惨败,使得明英宗的威望跌至谷底,名声狼藉。明朝因此开始走向衰落,国势逐渐由盛转衰。一时之间,朝野风声鹤唳,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这段令人唏嘘的篇章。

    在历史的长河中,蕴藏着无数个因为“馊主意”而付出惨痛代价的故事,它们如同沉重的教训,提醒着后人在面对抉择时要三思而行,切忌冲动。

    这是一个充满智谋和权谋的时代,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左右国运兴衰。在朝堂之上,谋士的言谈如同潮水般汹涌而来,各种建议纷至沓来。而身为君主的你,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洞悉其中的是非曲直。

    有一位君主,他平日里宠辱皆忍,最得意的事情就是以武艺自傲,号称“元帅将军”。在西北边疆,一个小族名叫瓦剌,却开始频繁骚扰边境。明朝大臣纷纷上书,建议镇守军队前去击退。而此时,身边的亲信却耐心附耳劝谏,提醒明君要谨慎行事。

    这位君主并未听从忠言,因为一位太监的煽动,他陷入了战争的泥潭。太监王振雄辩巧舌,怂恿君主亲征,矜持武艺。君主听从了这个“馊主意”,带领军队御驾而出。

    于是,在土木堡的战场上,军队陷入水荒之中,君主的征战美梦也变成了泡影。瓦剌趁机夜袭,明君被俘,王振也因自己的策略而惨死沙场。

    这一场以“馊主意”为导火线的战败,使整个国家为之付出沉重代价。正如历史长河中无数个教训一样,凡事三思而行,不可冲动。在权谋的棋局中,每一步都可能是致命的陷阱。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单字解释: 历 史 上 著 名 的 五 大 馊 主 意 一 个 比 一 个 馊 你 知 晓 几 个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