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1949年,旁人劝这位国军名将起义,他沉思后说:忠臣不事二主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裴多菲说:“忠诚的高尚和可敬,无与伦比”,而在中国漫长而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人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或者苟活于世而背弃自己的信仰。又有人即使在大局已定的时刻仍然屈身守节,不忘初心。

    1949年,朋友劝这位国军名将起义,而他却沉思良久说道:忠臣不事二主。他戎马一生,经历大小战役无数,立下赫赫战功,却生活清贫。他虽然在国军中没有阎锡山、白崇禧等人那么出名,但他的戎马生涯,却处处体现着中华民族最刚烈的忠君思想。

    这个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国军五十八师师长,南昌受降官----鲁道源。

    战功卓著的少将

    鲁道源,1898年出生于云南昌宁。1915年进入云南讲武堂学习军事参谋专业,并于1920年1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等职。由于鲁道源战功卓著,又于1928年1月调升为陆军少将兼旅长,时年仅30岁,为当时最年轻的少将。

    1937年7月7日,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全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最高会议决定任命鲁道源任新十一师师长。就这样,1938年8月1日,在数万民众的欢送下,五十八军浩浩荡荡出云南。

    1939年,日军进攻长沙,第一次长沙会战打响,日军集结了两个联队的兵力,大举进犯九岭。嚣张的日寇以为夺取九岭有如囊中取物,战事危急,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立即命令鲁道源奔赴前线收复九岭,并给予其生杀大权。

    接到命令的鲁道源不敢耽误,强撑着病体冒雨出发。仅带极少数的随行人员便赶赴前线。面对恶劣的环境与敌我实力的巨大差距,鲁道源临危不惧,果断部署,坚持在前线指挥战斗,并向部队下达了:“只进不退”的命令。

    得到了将领的鼓舞,将士们视死如归,以顽强的毅力击退了日军的进攻。经过激烈的战斗,九岭终于重回我军手中,鲁道源立即题词“立马九岭”,以表达自己壮怀激烈的心情。

    1941年日军增兵十二万,以极其猛烈的攻势进攻长沙。第二次长沙会战随之打响。鲁道源沉着冷静,他立即巧妙地利用地形优势,频频转战于大云山、汩罗江、新墙河之间。鲁道源以豪迈心情,写出了“强渡新墙可奈何,汨罗江上又挥戈”的绝句。

    在两次进攻长沙失败后,日军再次卷土重来,第三次长沙保卫战打响。守军将士视死如归,顽强抵抗,以极其惨烈的代价成功粉碎了日军夺占长沙的野心;在日军溃逃之际,我军依靠长沙天险影珠山为依托,成功毙敌毙敌三万三千九百余人。并缴获马匹,粮弹,辎重无数。

    经此一役,鲁道源特建烈士纪念碑一座,为了祭奠卫国牺牲的战死英灵,鲁道源即兴赋诗一首“君不见三次长沙会战兮将匝月,顽敌惨败兮如豺豕之奔蹶”其壮烈的胸怀跃然于纸上。

    尽管身处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鲁道源的骨子里既有着中国军人的血型刚烈,又加杂着中华文化的浪漫主义情怀。每当鲁道源在人生中经历大事时,都会以诗词歌赋来抒发内心壮怀激烈的心情。

    他的词不仅气势豪迈,还能精准地还原战场上的情景,更是能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当时战场上的惨烈。每每读来,便觉得战役的一幕幕浮现于眼前。

    南昌受降

    1945年,中国人民英勇抵抗,不怕牺牲,14年艰苦的抗日战争终于结束,中国战区划为16个受降区,南昌曾经是日军宪兵驻地,日军曾经在这里大规模残杀中华爱国志士。鲁道源之选择在这里受降,就是为了洗刷中华民族十四年艰苦抗战的耻辱。

    在悠扬、激越的军乐声中,当鲁道源步入会场时。所有人都感受到这个久经沙场的中国军人身上散发的的气势,他身着得体的中式中山制服,脚踩长筒马靴,胸前佩戴者能代表着战功赫赫的勋章,腰间横跨着刻着“军人魂”字的配剑。以中国军人的身份与战胜国的姿态参加这场注定会载入国史的仪式。

    受降仪式后,鲁道源发出了“八年一觉侵略梦,赢得屍灰半袋归”的感慨。当晚,鲁道源以私人的身份会见了日军投降代表笠原幸雄,问他现在心中有何感想。笠原幸雄沮丧地表示自己的故乡伴随着自己的军人生命一同消亡了,而自己的部下已早已向着天皇剖腹自尽了。

    听后鲁道源有些愕然。他实在无法理解:为何一个与中国拥有相同文化底蕴的国家,却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

    忠心不二的老兵

    抗日战争结束后,我国进入了人民解放战争。1949年,李宗仁任命鲁道源为云南省主席。但还尚未到任,身为原主席的卢汉便已反戈投共。

    一路上,有无数的劝鲁道源尽快投诚,但鲁道源却沉思良久说道:忠臣不事二主。尽管时局已经明朗,天下大势已定,鲁道源依旧不改初心,将余生都奉献给自己跟随半生的国民党。

    就这样,鲁道源带着国民党残部败退到了台湾。来到台湾后的鲁道源过起了安逸的生活并于1985年病逝。

    他生活得很是清贫,并没有被国民党的腐败气息侵蚀,他一生忠于自己的信仰,他衷爱写诗,将战争的惨烈与自身豪迈的胸怀结合在一起,个性鲜明而独特,是国民党军官中非常特殊的存在。

    小结:

    鲁道源戎马一生,从少年进入云南讲武堂开始到败退到台湾,一直坚持自己的信仰并履行了自己作为军人的职责。尽管道路不同,但鲁道源依然在大势已定,胜负已分的情况下忠心不二。这不仅体现着一位军人对于自己的信仰的执着,更对鲁道源一生气节最好的体现。

    单字解释: 年 旁 人 劝 这 位 国 军 名 将 起 义 他 沉 思 后 说 忠 臣 不 事 二 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