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70年代,一群来自乌克兰东部的人被苏联人称为“第聂伯黑帮”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1971年9月11日,前苏联《真理报》刊登了一篇简短消息:“苏共中央前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前主席,特级退休金领取者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逝世,享年78岁”

    这便是这条消息的全部内容,没有悼词,没有关于赫鲁晓夫的生平简介,也没有葬礼举办的时间。

    在苏联媒体轻描淡写的报道下,这个对苏联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政治人物悄然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让人们产生一种他根本就不曾出现过的错觉。

    9月13日,赫鲁晓夫的葬礼在新圣母公墓举办,没有一个现任的高官到场,只有退休赋闲在家的米高扬前来悼念,赫鲁晓夫,这个从乌克兰走出的工人之子,在走上权力的巅峰后,以一种静悄悄的方式离开人世,当然,他的时代在7年前政变下台的那一刻便已经结束了。

    赫鲁晓夫的不受待见是有原因的,他任内所推行改革几乎得罪了所有人,上到享有特权的高官,下到被他不切实际的改革设想折腾的七荤八素的普通工人和农民都不会太喜欢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的个人能力与顶级政治家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他的改革措施中也有很多是不合时宜的,但赫鲁晓夫至少向苏联社会传递了一个信号:苏联需要改革,在赫鲁晓夫政变下台后,苏联高层们改革的动力变得薄弱,而当时苏联社会上存在的诸多本该由改革来解决的社会问题,又恰好被连年上涨的国际油价掩盖,错过改革时机的苏联在之后的油价下跌周期轰然倒下,那个时期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到现在还在威胁着俄罗斯与乌克兰。

    勃列日涅夫

    赫鲁晓夫是从乌克兰走出的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在离开乌克兰时,他提拔了一个来自乌克兰东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后来来到莫斯科,进入苏联的核心权力中枢,并参与1964年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主政苏联18年之久。

    这个人便是勃列日涅夫,在位时间仅次于斯大林的苏联最高领导人。

    勃列日涅夫来自乌克兰的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与赫鲁晓夫一样,也出身于一个冶金工人家庭,勃列日涅夫能够在政坛上平步青云,与他的性格有关,也有运气的成分,勃列日涅夫的表现欲不强,给人的印象是没有太多野心,这样的性格在日后的政治生涯中帮了他大忙。

    首先,勃列日涅夫在青年时代没有十分强烈地表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这让他躲过了大清洗,30年代的乌克兰大饥荒和大清洗造成了乌克兰地区的干部人员紧缺,读过大学的勃列日涅夫得以进入政界,在推翻赫鲁晓夫后,最高统治集团又因为勃列日涅夫看起来十分沉稳没有野心而决定让他担任最高领导人以避免最高统治集团陷入内斗。

    勃列日涅夫与大多数苏联领导人一样有让人津津乐道的地方,比如,他的勋章。

    勃列日涅夫是个“勋章爱好者”,他在位18年给自己颁发勋章无数。

    当然,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综合国力达到顶峰,甚至在与美国的争霸中有压对方一头的趋势,从这个角度上讲,勃列日涅夫多几个勋章倒也没什么,只是当时的苏联人并未搞清楚,是什么支持着这些勋章。

    “玉米晓夫”

    斯大林后期,由于体制僵化,苏联经济发展陷入停滞,人均粮食产量甚至不及苏联刚刚建立时,苏联人尤其是农民生活困苦。

    来自乌克兰的赫鲁晓夫完整目睹了那场恐怖的乌克兰大饥荒,所以在他上台后推出的诸多改革措施中,农业改革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赫鲁晓夫提高了农产品采购价格,为农民设置自留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让苏联的粮食产量有了一个较明显的提高。

    除了在农业领域推出改革外,赫鲁晓夫另一项比较积极的改革措施是打击腐败和削弱官员特权。

    赫鲁晓夫取消或削弱了官员们的诸多特权和额外福利,并设置了官员轮岗制度,不让一个官员在一个岗位上干得太久,以防止形成利益集团,而这也是他不受统治集团待见的原因之一。

    当然,赫鲁晓夫的改革中有很多不合时宜的地方,比如对于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搞乱了当时苏联人的思想,不切合实际的“玉米种植”计划不但没有提高粮食产量反而让改革朝着劳民伤财的方向发展(赫鲁晓夫也因此被称为“玉米晓夫”)等。

    赫鲁晓夫的改革,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是他至少用行动证明了一点:面对社会上存在的诸多问题,苏联应该以积极的改革来应对它。

    第聂伯黑帮

    赫鲁晓夫政变下台后,勃列日涅夫获取了苏联的最高权力,在上任之初几年,勃列日涅夫还有一定的动力改革,但可惜的是,赫鲁晓夫改革中一些积极的内容也被他改掉了。

    被赫鲁晓夫取消或削弱的官员特权又被勃列日涅夫恢复,官员们的豪宅与特殊福利又回来了。

    勃列日涅夫时代,官员们可以在特供商品商店购买各种物美价廉的商品,这些商店不对普通民众出售,里面售卖的商品也不止有生活必需品,还包括大量外国奢侈品。

    除了官员的特权外,腐败问题也重新变得严重起来,权钱交易逐渐盛行起来。1980年查处的一项腐败案中,苏联渔业部300余名官员合谋,将昂贵的鱼子酱以鲱鱼的价格卖给西方以收取回扣。

    与特权和腐败伴行的还有一样东西,就是官员任用上的任人唯亲,勃列日涅夫来自乌克兰的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在他取得最高权力后,大肆将老部下和裙带关系者安排到国家的权力中枢,能够进入权力中枢的标准不是能力高低,而是忠诚度,自己“信得过”的老部下即便能力有限,也会身居高位,没有背景的官员,即便能力出众也只能呆在不重要的岗位上。

    勃列日涅夫与他的第聂伯老部下们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掌握着苏联的政治、军事、经济命脉,苏联的资源很大程度上受他们支配,他们在苏联只手遮天,为所欲为。

    苏联人对于这些人十分不满,以“第聂伯黑帮”来讽刺他们。

    一般而言,官僚系统的腐败僵化带来的弊端会很快体现出来并引起注意,然而,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情况却显得十分特殊,高油价带来的繁荣掩盖了一切。

    石油与“盛世”

    20世纪70时代,国际油价暴涨,前苏联作为能源出口大国,仅靠着卖石油就能够赚得盆满钵满。

    事实上,赫鲁晓夫晚期与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农业制度再次陷入僵化,粮食产量增长再次停滞,正常来讲,苏联领导人应该通过改革来提振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以解决粮食问题,但是在油价高企的时代,相比于费时费力地推动改革,直接用出售石油赚来的钱从外国购买粮食更为直接。

    20世纪初,苏联曾是重要的粮食出口国,但是在1980年左右,苏联每年需要动用超过150亿美元来购买粮食。

    比错过农业改革更可怕的是,由出售石油而带来的繁荣给了苏联一种并不真实的自信和野心,再加上当时的美国正值撤出越南后的低谷期,这让苏联积极开展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以求在美苏争霸中取得胜利。

    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同时,苏联还积极向外部施加影响力,为了将势力范围扩展到印度洋,苏联高层轻率地下达了入侵阿富汗的命令。

    油价处于高位时,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出口石油赚取大量外汇来解决,但是一旦油价掉头向下,之前的所有问题都会开始反噬。

    油价的下跌导致苏联的财政收入急速下降,原本足以应付粮食、军备竞赛和战争的财政开始变得捉襟见肘。

    原本高度僵化的官僚体系虽然让苏联社会丧失活力,但是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还可以保障,但是当油价下跌,苏联财政吃紧之后,普通民众物资短缺的问题开始变得严重起来。

    由于油价下跌导致的财政吃紧也让苏联难以继续维持高额的军费开支,让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的苏联下定决心即使颜面扫地也要撤出阿富汗。

    错过了改革时机,走上高度依赖能源的畸形发展道路的苏联在油价掉头向下时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

    最终,这种局面造成了苏联人的信仰崩塌,这个曾经傲视全球的超级大国,在1991年轰然倒塌。

    但是,这一切还没完,苏联解体后,它所面临的困境依旧困扰着俄罗斯和乌克兰。

    无法摆脱的寡头

    苏联解体后,俄乌两国都试图通过变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来让国民经济走上快车道。

    但是,事情却朝着与预想的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

    私有化改革后,原本归于国家的资源很快被有权势的个人瓜分殆尽,预想中的市场竞争带来的效率提升并没有出现。

    相反,在苏联的计划经济时代,纵然经济活力不强,普通民众仍然能够有一份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但在私有化改革后,很多民众的生活非但没有变好,反而连一份工作都无法找到。

    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变化只是让原本属于全民所有的企业变为少数寡头所有,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乌克兰前总理,能源巨头季莫申科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需要我们重新理解“寡头”这个词的含义了。

    寡头只掌握经济命脉的少数巨头,寡头的影响力通常不仅仅集中在经济领域,与政界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寡头经济往往伴随着寡头政治。

    简单说:寡头是牢牢掌握着一个国家核心资源的一小群人,这个国家的民众的衣食住行都要尽在这些人的掌握之中。

    乌克兰的经济寡头们牢牢掌握着乌克兰的经济命脉,并将手伸向政界,政府要员的选举与任命都逃不过他们的手掌心。

    苏联刚刚解体时,俄罗斯的情况与乌克兰十分类似,少数寡头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寡头们野心甚大,妄图只手遮天,强人普京上台后下大力气对寡头们进行打击,终于让他们不再敢于染指政治。

    但是,如今我们再去看俄罗斯时,我们会悲哀地发现,旧寡头被干掉并未给俄罗斯社会注入多少活力,如今的俄罗斯依旧是被一群新寡头所掌控,只不过新寡头们更听普京的话而已。

    能源陷阱

    从苏联时期的“第聂伯黑帮”开始,俄罗斯、乌克兰的经济政治命脉就被少数寡头牢牢握在手中,即便有强人干掉旧寡头,立刻就会有新寡头顶替。

    当初的苏联,如今的俄罗斯与乌克兰所面临的问题其实是一致的:资源仅在一个极小的群体里循环。

    俄罗斯与乌克兰为何总是摆脱不了经济寡头,这其实是由其产业结构决定的,能源行业具有天然垄断性,掌握了资源开采权的少数寡头躺在家里也能日进斗金,不掌握资源的其他人无论如何聪明能干也只能在外围打转。

    能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毫无疑问是一种馈赠,但是能够过分容易地从能源中赚到钱反而是一种陷阱。

    一直有人戏称俄罗斯为:“拥有核武器的沙特阿拉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能够靠卖能源赚容易的钱的俄罗斯没有动力去做利润比纸还薄的制造业,也没有动力去费力爬科技树。

    寡头经济造成的另一个问题是大幅降低社会活力,让内卷现象充斥整个社会,乌克兰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然而很遗憾,人民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并未带来乌克兰经济的腾飞和综合国力的增长,无数受过高等教育的乌克兰人无法在国内获得与其知识相匹配的岗位,只得前往欧洲其他国家打工。

    如今,俄乌为了各自的安全诉求爆发激烈冲突,无论冲突的结果如何,两国都会达成一种新的平衡,但新的平衡只是开始,只有摆脱寡头经济和对能源的过分依赖,俄乌两国才能真正走上一条光明的道路。

    单字解释: 年 代 一 群 来 自 乌 克 兰 东 部 的 人 被 苏 联 人 称 为 第 聂 伯 黑 帮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