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日本战败后,在东北留下的12万日本女人,最终去了哪里呢?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自九一八事变起 日本妄图盗取我国领土的狼子野心就人尽皆知,奈何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单靠战争是很难实现对中国的统治的,为此日本参照东印度公司模式,制定了“百万移民计划”,成立了“满洲铁路公司”。

    1945年8月15日,日本递交了投降书,此时滞留在海外的日本人有660万,滞留在中国大陆的日本人足足有260万左右,其中大部分都在东北地区,如何遣返这些日本侨民成了一个大难题。

    在战争结束后的三年里,中国遣返了100多万左右的日本侨民和战俘,但依然还有不少人留在中国,据相关数据统计,在东北地区就有12万左右的日本妇女没有被遣返回国,这些人又去了哪里呢?

    01移民计划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国内资源贫乏,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引发国内矛盾,早在侵华战争之前,日本政府就想对中国实施移民政策转移国内矛盾。当时日俄战争刚刚结束,为了防止沙俄反扑,日本政府提出了“满洲铁路公司计划”,决定将本国人移民东北。

    这些日本人在东北开发煤矿,经营铁路,窃取我国资源,当时抚顺的西露天煤矿便是在这一时期落到日本人手里的。整个移民计划可以分为4个阶段。

    1931年之前,日本政府假借水稻种植的名义在大连旅顺多地建立移民示范据点。不过在东北当局的极力抵制下,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原因,早期移民计划未能实施。

    不过在此期间还是有不少日本技术人员来到了东北,他们主要负责煤矿、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后期日本大规模移民奠定了基础。

    在九一八事变后到卢沟桥事变前,日本对东北进行了武装移民,日本关东军企图通过屯田制的方法,在十年年内向东北移民一万户,到了后期甚至喊出了“50年内移民满洲500万人的口号”。

    这一时期的日本移民大多来自日本长野、青森等11个县区,他们拥有丰富的农业种植经验,身体素质好,受教育水平高,大多数年龄都在30岁以下。在此期间累计移民1800户,侵占我国耕地上万公顷。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正式提出,将在未来的20年内,向中国东北移民500万人,实现“日满不可分”的人口结构,当时这一法案甚至被列为日本的七大国策之一,但显然这是军国主义的痴心妄想。

    这一时期,日本政府组建了由20岁以下青年组成的“义勇军队伍”想要把他们培养为“移民开拓骨干”,随他们而来的还有女性家属。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日本国内男性劳动力吃紧,在这一时期向海外移民的日本人大多是女性,以及老弱病残,他们在日本国内已经丧失了竞争能力,只好来我国东北地区抢占资源,这是日本政府转移国内矛盾的一种手段。

    02遣送计划

    1945年10月25日,中美双方在上海确定了日本侨民战俘遣返的初步方案,计划在5年时间内,分批将中国国内的日本人遣送回国。

    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滞留在中国国内的日本人数量太多,而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将如此数量庞大的人口调度到港口地区,不仅要考虑到人口征集运输问题,还要考虑后勤保障。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国国内少部分军国主义分子不肯接受战败的事实,在中国实施了多次破坏活动。

    当时政府在东北一带建立了日侨日俘管理所,并在沈阳、长春设置了“待运输集中营”,在此后的三年时间里,100多万日本人经葫芦岛返乡,不过依然有十几万日本女性未能回国。

    她们的命运极其悲惨,在日本战败后,大量滞华日本女性遭到了日本当局的迫害,甚至不少军属被日本政府命令集体自杀,如若不服从,便会“被自杀”。

    相关史料表明,在当时的佳木斯桦川县,超过1600多名日军军属,被扫射而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日本民族本身的“他律”,在他们看来,与其承认失败回国,倒不如战死他乡。

    更多的日本女性在逃亡过程中不幸丧命,当然也有部分女性选择留在中国,在这里结婚生子,融入了中国社会,在当年解放军四野医院里,超过一半的医务工作者是日本女性,她们凭借自己的努力融入了中国的发展。

    单字解释: 日 本 战 败 后 在 东 北 留 下 的 万 日 本 女 人 最 终 去 了 哪 里 呢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