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站在邱会作故居及墓前沉思:功过是非任由评说,叶落归根最佳归宿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一个秋天的午后,回老家的时候,路过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村子兴国高兴镇上密村,特别停下车,来这里看看开国中将邱会作的老家及他长眠的地方。这一片又一片的青山绿水之间的盆地,翠峦峻岭,绵延广阔,数峰并列,中峰独秀,云雾飘渺,直刺云天,公路沿着山间和田地蜿蜒而行。开着车来到坊楼镇沿背村,这里的地形是丘陵,一片又一片的田地和庄稼跃入眼帘,连绵不断,山风劲吹,置身于此,恍如蓬莱仙境。

    这里与江南农村丝毫没有异样,但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因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使多少人从小小的山村走向革命的前线,从农民变成冲锋陷阵的红军,然而,大部分人因战争献出了生命,但也有少部分人挺了过来,就成了后来的开国元勋,从这个小山村里走出的邱会作将军就是杰出的一位。

    邱会作母亲是农村贫苦劳动妇女的典型,勤劳一生,父亲是当时的一个村长,哥哥是赤卫队长,他自己最先是村儿童团副团长,当时国民党围剿红军时,这里曾经是主战场,因此,15岁时的邱会作就由儿童团直接转为正式红军战士,被毛泽东、周恩来等红军领袖称为“红小鬼”,可是,他参加红军不久,就因第五次反围剿红军失利,于是,他跟着大部队参加长征走了。

    邱会作前几十年可谓是春风得意,由于他参加的队伍是属于“双一人员”,即是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的人。向来受毛泽东的厚爱。他当过政委,主要精力是从事后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后勤,打仗必败。邱会作在长征中,与毛泽东朝夕相处,管理毛的伙食与生活,可谓同甘共苦。后来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邱会作的后勤工作做得是相当出色。1967年,周恩来在全国一次后勤工作会议上,高度礼赞了邱会作。在建国后的二十年中,邱会作官运亨通。1969年,在中共九大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可是村里人都说,邱会作虽然是这么大的官,却丝毫没有为家乡父老乡亲谋过什么私利。

    pe

    邱会作参军当官这一走,就长时间离开了这个生他养他15年的老家,直到事隔将近30年后的1962年,他才回到了一次这个曾经哺育过他童年和少年的小山村,当地人讲,他回来当时也只是坐了一会,喝了几口水,也没有在老家住上一宿,要知道,那次回来他已经是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的大官了,可也没有见他为家乡这个小村子带来什么,老家的人依然背朝黄土面朝天。后来才听说,本来这次也不打算回老家,就是在早几年的时候1959年毛泽东回到老家韶山,写了一首《回韶山》的诗,其中有一句是阔别故乡近30年的“故园32年前”的句子,因此,邱会作也差不多阔别30年才回老家看上一眼,但匆匆忙忙又离开。

    上密村曾有一个老人董天秀曾说,儿时玩伴邱会作当了管钱管物的大官,却从不接济家里,也不照顾乡里,近乎无情无义。虽然村子里出了大官,对村里没有什么帮助,但在1971年“九—三”事件后,邱会作作为林彪反革命集团的主犯被囚的消息传来,对这个小村子的冲击却前所未有,他的弟弟马上被停职反省,戴上高帽,挂着当权派的纸牌,在县城游街示众。邱会仁的大儿子邱永红在福建当兵才一年半便提前复员,受不了形势的紧转急变,邱会作的母亲得了精神病,一时和邱会作有点亲戚瓜葛的人都躲避得远远的,遭到人家的白眼,真的是世事无常。

    而邱会作第三次回故乡,是他离世6年后,由他的亲人抱着骨灰盒,少小离家老大归,在上密村的这块红土地上,成了他理想中的最后栖息地,他长眠在这块丘壑之地。在邱会作的墓前大理石上,刻着一副醒目的对联,上联是“勤恳勤俭勤巧办事”,下联是“为党为国为民一生”;右前方还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1967年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的讲话片段。

    离开邱会作故乡上密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随着时间的推移,风流终被风吹雨打去,邱会作起落浮沉,功过是非任由后人评说,叶落归根是他最好的归宿。

    单字解释: 站 在 邱 会 作 故 居 及 墓 前 沉 思 功 过 是 非 任 由 评 说 叶 落 归 根 最 佳 归 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