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王昌龄60岁在安徽旅游被杀害,为什么这么惨?孟浩然因他而死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大家一想到“老王”,就想到“隔壁老王”。

    在咱们的大唐王朝,有个老王要才华有才华,要德行有德行,要多惨有多惨。他是谁?

    边塞诗人王昌龄。

    王昌龄,出生于山西,家境贫寒,从小就很有主见。

    20岁左右,同龄人都是在考科举,不知道他怎么想的,非要跑去嵩山,不是咱们想的那样哈,在少林寺当什么和尚,他是去当道士。

    王昌龄在道观混了3年,把好奇心混没了,然后跑去长安找工作,没找着。

    这个社会边角料干脆就跑到社会的边角地区去撒野。

    天宽地阔,诗性大发啊!

    王昌龄写的诗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以风景寄托感情。

    比如这首《从军行》,赞扬大唐的将士身处艰险依然英勇忠诚。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再比如这首《出塞》,在七言诗里排名第一,先是描写边塞战争的惨烈,又代表苍生表达和平的愿望。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龙城,指的是在龙城之战成名的卫青将军;飞将,指的是飞将军李广。

    意思是,这两个人很会打仗,也很会关爱士兵。

    王昌龄盼望能再有卫青、李广这样的杰出将领保卫边疆,盼了3年,把希望熬没了,30岁的老王再次来到长安,这次不找工作,考科举。

    一考就中。

    朝廷给王进士安排了一个很清闲的工作,有五险一金的那种: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

    这不铁饭碗嘛,安安分分地干到退休,多好。

    谁让王昌龄是悲催的老王呢?

    没干几年,因为说话太直得罪朝廷里的大人物,然后就被贬到偏远地区去了。

    先是去南京当副市长,然后又去“蛮荒之地”广东。

    一贬再贬,从中央到小地方,这意难平啊,唯一的开心时刻就是有朋友来看他。

    王昌龄毕生诗作留下来181首,光送别的诗就有52首,1/3这么多呢。

    比如这首《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里的“冰心玉壶”是个典故,来自南北朝诗人鲍照的一句诗:“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意思是,晶莹剔透的玉壶里,装着清晰透明的大冰块,你们谁都能看到老王没有坏心思啊。

    我还是很热爱朝廷,很是想念洛阳的朋友。

    注意了!

    当洛阳的朋友还没有收到王昌龄的思念与祝福,王昌龄就开始走向悲剧的人生了。

    文人被贬,时有发生,作为一个成熟的诗人,这点心理准备还是有的,所以,在他们惨淡郁闷的时候,并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向往。

    树挪死,人挪活嘛,反正还是得折腾。

    比如,王昌龄就是在这时候先后认识的两个诗坛顶流,浩然">孟浩然和李白。

    当时这哥俩已经把流量玩得明明白白的了,王昌龄想要他们带自己一起玩。

    他先是去拜访大自己9岁的浩然">孟浩然,没想到,浩然">孟浩然却因为他的到来而逝世。

    史书记载说: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北归,途过襄阳,访浩然">孟浩然,相见甚欢。浩然">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唉,这该死的相见甚欢,这该死的千杯不醉,浩然">孟浩然长毒疮都快治好了,喝高了忘忌口了,吃了不该吃的东西,人没了。

    你要是王昌龄,你得多内疚多难受啊。

    王昌龄在离开的路上眼睛都哭肿了,没想到在巴陵,也就是今天的湖南,意外遇见了李白。

    当时,40岁的李白正是郁郁不得志的时候,连份正经工作都没有,又得知浩然">孟浩然的这一噩耗,悲痛得不行。

    要知道,浩然">孟浩然可是李白亦师亦友的偶像啊。

    就这样,王昌龄和小3岁的李白弟弟互相安抚,每天一次次的"干完这一杯还有三杯",又一起在外面浪了好一段时间,感情甚厚。

    分别没多久,王昌龄再再再一次被贬到遥远的湖南,理由是“不护细行”。

    当李白得知老王因为鸡蛋里挑骨头的小事贬往远方,立马写诗安慰他,怎么说的呢?

    柳絮飘零,杜鹃哀啼的季节,昌龄哥哥,听说你被贬,我对你的思念和祝福会随着明月一路陪伴你,但愿你开心些。

    诗题名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收到信之后,感动得一塌糊涂。

    他俩的感情,后来还成为了诗人中的佳话。

    同年冬天,王昌龄又认识了岑参、高适、李颀、王之涣、王维等一众大诗人,既切磋了诗歌创作的技艺,又是友情大丰收。

    老王也是很知足的人,心想在官场一直混得不如意,索性就辞官回老家,提前过退休生活。

    哪知道,还是不安生。

    60岁这年的某一天,老王出门旅游路过安徽亳州,地方长官因为嫉妒他的才能,找刺客把老王给杀害了。

    “七绝圣手”王昌龄,就这么没了。

    你说气不气人?

    关于“边塞诗人四大家”谁是老大,学者们有过多方面的争论和考证。

    比如,王之涣年龄最大,高适和岑参并称“高岑”,边塞诗成就最突出,但王昌龄才是边塞诗的创始人。

    王昌龄大量创作边塞诗的时候,岑参还是个小小少年,高适和王之涣还没有开始边塞之旅。

    如果用8个字来形容王昌龄作品之出彩,我想应该就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描写景物,那叫一个大气;表达感情,那叫一个细腻。

    咱们看这首《春宫曲》,又是花又是月的,武帝担心春寒伤到新宠幸的歌女,立马就赐了锦袍给她。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咱们再看这首《送魏二》,已经感觉到凉意的清秋时节,在靠江的高楼上为好朋友饯行,想象他独自远去,可能被猿猴吵得觉都睡不好就觉得心疼!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好了,这期《老王的悲剧人生》就到这里,“边塞诗人四大家”,还差谁?小鲜肉岑参!

    单字解释: 王 昌 龄 岁 在 安 徽 旅 游 被 杀 害 为 什 么 这 么 惨 ? 孟 浩 然 因 他 而 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