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既然三野二野能团灭桂军,主席为什么要调四野专打白崇禧?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作者:相忘于江湖

    渡江战役以后,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局面。

    主席没有按照常理出牌,就近让我军的二野或三野消灭敌军最后一只王牌主力白崇禧集团,而是“舍近求远”让西线的林总四野和中路的刘伯承二野交叉运动,让林总的四野专门对付桂系,让靠东边的刘伯承二野大迂回解放西南地区。

    主席专挑林总来打白崇禧,难道是怕粟裕三野或者刘伯承二野打不过白崇禧的桂系吗?

    【白崇禧】

    粟裕、刘伯承和林总,和白崇禧的战绩不同。

    在过往的历史上,华野(三野)的粟裕和白崇禧没有交集,自然也没有过直接交手的记录。

    整个解放战争时期,由于粟裕的华野(三野)主要战斗在山东和华东地区,而“小诸葛”的桂系则一直部署在中南地区,所以转战华东的粟裕三野和坐镇武汉的“华中剿总”白崇禧之间,没有出现正面交锋。

    但无论华野还是三野,总兵力始终要压过白崇禧的桂系一头。

    白崇禧桂系在蒋军中,战斗力强悍,但“小诸葛”手底下掌握的除了10万嫡系桂军,其余的几乎全是地方杂牌军和部分中央军。这些杂牌和中央军,多的时候30万左右,渡江战役后只有15万左右。渡江战役以后,白崇禧手底下最多也就掌握25万人。

    渡江战役发起之前,我军南线两大野战军的兵力都碾压白崇禧。其中,粟裕三野有65万人,接近白崇禧总兵力的三倍。白崇禧以“钢7军”等5个军为主的桂系,满打满算也不超过10万人,和碾庄困兽犹斗的黄百韬兵团兵力相当。

    除了“御林军”张灵甫整编74师,黄百韬的第7兵团堪称最硬的“核桃”。纵观整个解放战争,我军歼敌10万人以上的大战役,就数碾庄我军的伤亡最大。

    白崇禧桂军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时过境迁,在大厦将倾和树倒猢狲散的时刻,早已经没有了当年的精气神,所以在华野的骄兵悍将面前,最终的下场绝对不会比黄百韬更好。

    【渡江战役】

    粟裕三野单打白崇禧没有任何问题,刘伯承的二野呢?

    抗战胜利后,刘伯承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度是我军七大战略区最强大的一支野战军。加上刘伯承这位大军事家的算无遗策,邓公政工工作的卓有成效,还有“活地图”之誉的参谋长李达的专业敬业辅佐,中野(二野)的战斗力很强。

    在我军野战军级别的军事主官中,“军神”刘伯承和“小诸葛”白崇禧的碰撞次数是最多的。在以往六次交手中,双方互有胜负。

    刘伯承和白崇禧第一次交手,是在大别山。

    此时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已经不是那个无坚不摧的钢铁雄师,由于在南下过程中丢弃了重武器,刘邓大军几乎成了一只“没牙的老虎”。所以,面对白崇禧这个狡猾而又强悍的对手,刘伯承只能采取“避战”策略。饶是如此,也差点在北向店被白崇禧的大将胡琏生擒。

    两人第二次掰手腕,白崇禧依然占了上风。白崇禧派两个师在信阳柳林伏击南下补给刘邓大军的晋冀鲁豫野战军10纵,毙伤我军2000余人俘虏2000余人。但王宏坤和10纵还是把金条、药品和物资安全送达刘邓处。

    风水轮流转,转出大别山的刘伯承如蛟龙入海、猛虎归山,再也不是大别山时期被白崇禧撵得打游击的“没牙老虎”了。

    两人第三次掰手腕,还是在1938年7月的一次攻城阻援战斗,此战刘伯承略施小计就挡住了白崇禧的援兵,从而让爱将王近山轻取襄樊。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自此以后,白崇禧大别山时的好运气似乎到了头。

    四战豫西时,刘伯承顶住了白崇禧的攻击,双方难分高下;五战淮海。刘伯承巧用“五行术”全歼白崇禧驰援黄百韬的黄维第12兵团。第六次较量,由于林总先遣兵团的钳制,武汉的白崇禧未敢轻动,眼睁睁看着刘伯承横渡长江。

    渡江战役以后,刘伯承二野完全可以独立消灭白崇禧集团。

    此时,二野全军三个兵团和野司直属队有35万人,而且个顶个都是身经百战的劲旅,经过全军大整编和武器装备的补充升级,还成了特纵,远非白崇禧25万乌合之众可比。

    其实,白崇禧对粟裕、刘伯承也是忌惮三分。早在淮海战役之前,“小诸葛”白崇禧就揣度再三,最终坚决辞去了“徐蚌会战”总指挥一职。

    白崇禧虽然是一介武夫,但也明白中原大势:粟裕的华野和刘伯承的中野,战斗力远非徐州周边的同僚可比,而自己除了手底下10万桂军,其余无论是黄百韬等杂牌、还是邱清泉等校长的心腹嫡系,自己都指挥不动这帮骄横惯了的大老爷。

    刘伯承的中野兵力虽少,但是战斗力、韧性和谋略,都让白崇禧思量:刘伯承最善于能屈能伸,看起来跑老跑去,可是不打就是不打,一打就不含糊。

    所以,渡江战役以后刘伯承的二野完全有能力单挑白崇禧集团,刘伯承麾下陈锡联、陈赓和杨勇3个兵团围歼包括“钢7军”在内10万桂军绰绰有余,然后三下五除二吃掉15万杂牌军更是风卷残云没有丝毫压力。

    【刘邓首长和参谋长李达(右一)】

    既然三野和二野都能团灭桂军,为什么主席还要林总的四野出面专打白崇禧的桂系?

    实际上,这并非主席有意为之,我军四大野战军的战略分工早在整编时就已敲定:

    彭总的一野负责解放大西北,刘邓的二野经略大西南,粟裕的三野解放华东地区和东南沿海,林总的四野一路南下解放两湖、两广在内的中南地区。

    至于聂帅华北军区三大兵团,则作为全军的战略机动力量,哪里需要就由抽调一部分兵力过去。

    渡江战役发起前,我军北线主要是彭总的一野对付“西北王”胡宗南的30万大军,所以华北军区的18、19兵团转隶兵力最少的一野。

    在南线,三野、二野和四野这三大野战军,则从东到西沿着长江下中游一字排开:

    强渡长江以后,粟裕三野65万大军兵临上海、杭州一线。对付汤恩伯集团45万人;刘伯承二野35万大军进入江西南昌,直插浙赣线。

    【1949年10月,二野、四野领导人在武汉】

    随后,陈赓兵团10万大军暂归林总指挥,中南地区50万大军直下广东、广西;与此同时,四野7个师13万人暂归刘邓指挥,联合贺老总指挥的18兵团12万人共约50万人进军大西南。

    对于主席的这一宏伟布局,“小诸葛”白崇禧哪里看得明白!

    在他看来,主席派了一个林总、半个刘伯承来对付他一个白崇禧,真的是高看他了。其实他哪里知道,这是主席解放全国以后,为了西南、中南、华东和西北战略区快速进入经济建设做铺垫。

    主席让林总专门对付白崇禧,一个重要考虑是林总是湖北人,全国解放以后人可坐镇中南地区;而刘邓作为土生土长的四川人,更加熟悉川渝,在敌军内部也有很大的号召力和震慑力,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的粟裕和陈赓】

    敌军西南10个兵团93万大军,不到18天,陆续起义的就有9个兵团50多万人。

    《孙子兵法·谋攻》说:“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自诩“小诸葛”的白崇禧至死也不会明白:战争的最高境界不是胜,而是非攻。

    主席的用兵智慧,我军的开国将帅都能心领神会,从而大大缩短了解放进程。

    参考资料:

    1、《百万雄师过大江》,张秦洞著,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二野全战事》,王钟华著,长城出版社;

    3、《四野全战事》,郭辉著,长城出版社。

    单字解释: 既 然 三 野 二 野 能 团 灭 桂 军 主 席 为 什 么 要 调 四 野 专 打 白 崇 禧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