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1972年,何香凝临终前恳请遗体不火化,周总理含泪特别批准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1972年9月,94岁的何香凝已经走到人生尽头。她的一生波澜壮阔,经历了晚清、民国,乃至新生的中国,一家三代为民族革命贡献所有。

    就在何香凝弥留之际,她却向前来探望自己的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一个请求。周总理握着她的手,早已无语凝噎,并含泪特别批准……

    何香凝

    1878年,何香凝出生于广州芳村一个富商家庭。旧时代的女性社会地位低下,何香凝却从小性格刚毅,特别有主见。

    她反对缠足,用零花钱买书自学。廖仲恺的父亲旅居美国多年,老人家临终前留下遗嘱:儿子必须娶个不缠足的女子为媳妇。

    可在19世纪末,极少会有“大脚妇女”,何香凝可以说命中注定要嫁给廖仲恺。1897年,二人在广州结婚,婚后相敬如宾,感情十分要好。

    1903年,何香凝陪廖仲恺留学日本,他们在日本结识孙中山先生,走上革命道路,何香凝还成为同盟会最早的女会员之一。

    何香凝

    1908年,已经育有两个孩子的何香凝考入日本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跟随著名画师田中赖章学习。辛亥革命爆发后,何香凝夫妇回到祖国。

    1912年夏,广东军阀陈炯明突然叛变,廖仲恺被其扣押在一间废弃的仓库,整整两天音讯全无,何香凝四处奔波,,打听丈夫的下落。

    几经周折,她冲入了陈炯明的军事会议现场,不管周围几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大声斥责陈炯明的不仁不义。陈炯明担心事情闹大,只好答应何香凝放人。

    往后数年,何香凝、廖仲恺投身到民主革命的斗争洪流中。

    廖仲恺与何香凝

    20世纪20年代初,廖仲恺、廖承志父子二人结识周恩来。1925年8月,廖仲恺不幸遇刺,周恩来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前往医院探望,整整三天三夜没回家。

    后来,妻子邓颖超才知道自己丈夫也险遭毒手。由于这段特殊的经历,即使廖仲恺遇难后的几十年里,周恩来都特别关心何香凝以及她的一双儿女廖承志、廖梦醒。

    对于廖承志而言,周恩来就如同自己的兄长。廖梦醒则与邓颖超同为1904年2月4日出生,此后邓颖超很自然地称呼何香凝为“妈妈”,两家的关系与友谊可见一斑。

    大革命失败后,廖承志、廖梦醒投入到我党的革命工作中。特别是廖承志,他在长征途中反对张国焘另立中央,被开除党籍,戴着手铐脚镣踏上艰难的征途……

    廖承志

    新中国成立后,廖承志、廖梦醒与其母共同加入中央人民政府,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党和国家与全国各族人民出谋划策。

    母子三人都是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工作,频繁的工作联系,加上几十年来的深厚友谊,使得周恩来与何香凝等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

    1950年8月初,即邓颖超与周恩来结婚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何香凝精心绘制一幅《松梅花松柏图》,上书:恩来颖超结婚二十五周年纪念。

    何香凝创作这幅画的本意是用盛开于腊月的梅花和挺直的松柏,象征着周恩来与邓颖超之间醇厚的革命友谊,与感人至深的爱情,恰到好处地赞颂了周恩来夫妇的爱情与高尚品德。

    1951年,何香凝为志愿军画了一幅《喜鹊牡丹图》。从来不在别人画作上题字的周恩来,在这幅画上写下一副十二个大字的对联:鹊报援朝胜利;花贻抗美英雄。

    往后的历史进程,完美印证了周总理起的这副对联——中国人民志愿军最终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十年后,1961年11月底的一天,周恩来总理在政协礼堂主持“百老会”,100位七十岁以上的在京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中央委员和人大代表与社会知名人士欢聚一堂。

    周总理到达会场后,立即向时年八十三岁的民革中央主席何香凝走去。二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周恩来诚挚地向她老人家祝寿,并向到会的老人一一握手、问候。

    这次别出心裁的“祝寿会”,充分反映出周总理对党内外著名人士的敬重,亦是二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肝胆相照的真实写照。

    特殊十年中,周总理对何香凝采取了特别的保护措施。他直接让北京卫戍区派战士在何家门口值班,避免老人家遭到反动派的冲击。

    1970年,周总理不顾危险,解除了江青一伙给廖承志设下的陷阱与身上背负的不实罪名。在请示毛主席后,周总理破例让廖承志回家探望母亲。

    已风烛残年的何香凝得知这一切都是周恩来在背后操持,当即老泪纵横,内心涌动着千万般感动之情。

    不过,彼时的何香凝患上肺炎,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周总理亲自前去探望,医院也尽全力诊治,最后转危为安。

    1972年,何香凝因肺炎再次病重,8月26日,周总理于百忙之中再度来到医院探望。

    躺在病榻上的何香凝用僵硬的舌头喘着粗气,一次一顿地对周恩来提出一个特别要求:“我死后不想火化,把我的遗体运到南京,和丈夫廖仲恺合葬一处。”

    何香凝提出的这一要求,违背当时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倡的火葬制度。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主席、周总理便倡导中央领导人死后遗体火化,他们也已经在《火化同意书》上签字。

    周总理在听清楚何香凝的遗愿后,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现在代表毛主席、党中央同意你的要求,请放心吧。”

    有了周总理的这句承诺,何香凝感到莫大的满足与安慰。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平静地闭上了眼睛,她的丧事与追悼会规格特别隆重。

    中央遵照其遗愿,由邓颖超亲自护送何香凝的灵柩前往南京,与廖仲恺先生合葬。

    后来周总理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解释过:“何老太太一生革命贡献很大,她在临终前提出的这个要求不算过分,中央与毛主席应该都会同意。”

    四年后,周恩来不幸逝世,廖承志、廖梦醒一家无比悲痛。在严寒的冬天里,廖承志冒着风险,向周总理进行遗体告别。

    不久,廖承志挥泪写下缅怀周总理的长文,表达他们一家四代人对周恩来总理的无限深情。

    “革命者永远是年轻”,周恩来与何香凝、廖仲恺一家四代人的交情,足以写进党史。

    这份纯真的友情早已超越了普通友情,且伴随着血与火的战争年代和动荡不定的政治起伏显得更加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何香凝:丹青绘传奇 一生香如故[J].平安校园,2020(12):76-81.

    [2]孟红.中共领袖与党外亲密战友何香凝[J].文史月刊,2017(03):4-12.

    单字解释: 年 何 香 凝 临 终 前 恳 请 遗 体 不 火 化 周 总 理 含 泪 特 别 批 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