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67年陈昌浩逝世后,徐向前叮嘱工作人员:他的悼词,我要亲自过目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前言:

    陈昌浩过去曾是红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红四方面军中,其地位更是只在张主席之下,即便是后来开国元帅徐向前与之相比也是有所不及。

    后来建国以后,他的众多麾下将领都在1955年得到了授衔,老搭档徐向前更是获得了元帅头衔,然而那一年,他却是并没有获得任何军衔。

    后来陈昌浩离世以后,众位开国将领纷纷出现,而作为老搭档的徐向前更是亲自过目起了他的悼词。

    战争时期

    1929年6月,二十八岁的徐向前奉命到鄂豫皖,接替已经阵亡的吴光浩指挥三十一师来战斗。然而由于吴光浩对31军团的影响,鄂豫边特委秘书长郭述申向徐向前提出,可以让徐向前先从副师长做起。事实上,这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一直以来低调的徐向前平静地接受了这个副师长的职位,并且之后他凭借自己的杰出才能之后在军中确立了自己的威信。

    徐向前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就当上了红一军副军长。

    在红军时代,红四方面军累计消灭敌人高达88万余人,等到建国之后,开国将领也因此出现了700余人。

    这些人当中,也仅有徐向前一人担任元帅,另外徐海东,王树声,陈赓(曾经担任过十二师的师长)被授予大将军衔。

    然而,作为徐向前的搭档,红四方面军的总政委陈昌浩,却是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1932年初,蒋介石从各地调集了十万多人准备再次围剿红军。

    那时,我们的军队只有三万人,在数量和武器上,敌人比我们强大太多了,我们的处境很不乐观。

    司令部立即召集安徽六安独山镇的军政委员会,各师师长及各独立团团长参加。

    面对强敌,徐向前始终沉着冷静,对敌情作了详细的分析。

    蒋介石的部队在苏家埠设立了一个前哨站,由46师师长岳盛暄率领的部队驻守。

    当时的徐向前经过仔细的分析,决定采取“围点打援”的方式来应对敌人,他先是包围敌人的众处据点,之后的徐向前又再次截断了敌人的援军,接着徐向前又用一些据点的当成是诱饵,将敌人引到陡拉河东边,将其一网打尽。

    之后敌人精锐的部队就如同时潮水般的纷纷涌到了战场上,眼看着战局就要再一次被敌人给逆转。

    毕竟这是三万人对十二万人啊,这一战的胜算的确是过于渺小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有部分军中的将领忍不住提出了暂时撤退的请求,想要以此来保存力量。

    可是徐向前此刻确是打定了主意,此战必须要打。

    他是个经验极为丰富的军中老帅,对此战的胜负徐向前此刻早就是心中有数了,但是接下来到底要不要打这一仗,实际上这时候的徐向前自己是没有办法做出决定的,这时候陈昌浩的态度就变得是格外关键了。

    所以,徐向前专程去找了陈昌浩,为他分析了敌人的情况。

    国民党千里迢迢赶到这里来,而且他们的军队还是由十五个团拼凑起来的,其内部结构更是复杂,如此复杂的结构,如何能只听厉式鼎一个人的指挥。

    而且,国民党这支临时组建起来的军队,他们之中唯一没有在红军中打过败仗的也就只有厉式鼎率领的部队了,这样的情况也很容易让敌人出现轻敌失误。

    再加上此时我们的军队是以逸待劳的状况,经过十余日的围攻以后,更是在这里修筑了许多坚固的工事,有着整套完整的防御系统,如今所等待的,不过是一举歼灭敌军罢了,万万不能临阵退缩的。

    陈昌浩听完徐向前的话后,他说非常的赞同的,当即就拍板说:战!随后他力排众议,拒绝了让部队暂时退下去的这些个提议。

    不久,在徐向前的率领下,战斗很快就获得了胜利,并且还缴获了许多的军备物资,这也充分证明了徐向前的战争天赋,以及陈昌浩的关键时刻抉择。

    徐向前和陈昌浩搭档时,再一次以少对多的光荣战役写进了历史。不少老兵后来纷纷感慨说:“苏家埠战役,没有陈总政委的鼎力支援,根本不可能!”

    可惜,陈昌浩的前半生尽管说是风光无限,但最后他还是败在了一次大战之中。

    1937年,陈昌浩所率领的部队撤到了祁连山之中。这时候他的兵力更是连3000人都没有。尽管是说这一战与与马家军激战了四个多月,可是后来也因为各种因素,不得不节节败退。

    之后西路军高级领导下令,让陈昌浩、徐向前暂时脱离部队,立即赶回陕北汇报情况。

    经过这一战,我军死伤惨重,武器装备也损失惨重。

    离开战争

    等到他回到延安之后,就再也没有了过去的荣光,此时的他只是中宣部的一科长罢了,不过陈昌浩却是没有丝毫的怨言,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党组织交代的工作之中,这时候的他早已是忘却了过去的辉煌。

    那段时间,每次一到周日,他的妻子张琴秋便会过来,除此以外有时候王树声和李先念等人也会专程前来看看他。

    这段时间里,陈昌浩那间小小的山洞里却是充满了笑声,这是此前他们在河西走廊战斗时鲜少出现过的宁静,而这也让陈昌浩感到从来没有过的高兴。

    之后陈昌浩在获得上级的批准后,他便动身去往了苏联治病,他这一去就是十三年。

    实际上这已经是陈昌浩第二次来苏联了,早在十二年以前,他就曾被选派出国过,那时候的他不过才刚十二岁。

    可是这一次,陈昌浩刚一抵达苏联,没多久陈昌浩就处在了战争的漩涡之中。

    那时候是他刚到苏联的早期,他被苏联政府热安排在了一个叫柳克司的共产国际住所中。

    后来苏德战争爆发了,这时候陈昌浩也被送往了其他地区,此时陈昌浩补给线也算是彻底的没有了,无奈下的他只好自谋生计起来。

    为了能够生活,那个时候的陈昌浩只好到附近的一座矿山中挖起了矿来,在那里的工作环境是极为的枯燥的,那段日子里陈昌浩所负责的工作就是打石头,扛石头。

    那时,他的粮食也是极为的少,陈昌浩每天也就只有一点粮食,他的肚子饿得十分的厉害,后来渐渐的他胃病也是变得更为糟糕了起来。

    在那会儿他矿场旁边便是有着一座榨油厂,陈昌浩来到这里以后他很受工人们的照顾,其中就曾有一位工友专门给他开了一张药方,这个药方,是让陈昌浩吃了一些热棉籽油,用于治他的胃痛。

    陈昌浩听工友的话以后,便如实的按照对方说道去做了,经过几个月的尝试,他竟还真的神奇地治好了这个胃病。

    等到这件事以后,每每想起这件事,他都总是会忍不住感叹道:这样看来,就算是一件坏事,那也是可以变成好事的嘛,饿了自然也是能够治好的嘛!

    在之后陈昌浩曾数次请求苏联方面准许他回到中国,但是苏联方面却是告诉他说:像您这种级别的干部必须要先得到中国那边的批准才会被批准回去的。

    不久,传来消息,国内同意了陈昌浩回国请求。也是在1952年的四月上旬,陈昌浩回到了国内。

    那天他站在北京火车站内,看到了刘少奇和其他众位领导人,此刻所有人正满脸高兴地等待着他的回归。

    陈昌浩回来以后,作为老搭档的徐向前专门为他在家中专摆了一桌子酒席,为他举行了欢迎仪式。当天但凡是在京的四方面军同志们听闻消息以后,纷纷也前来迎接陈昌浩这位老首长的回归。

    这时候陈昌浩眼眶也渐渐的湿润了起来,忽然他看到了一个人,然后他大步走上去,紧握那双许久未见的人双手,此刻的陈昌浩的中充满了愧疚,只听他连声说道:“对不起,对不起!”

    这个人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担任纺织部副部长、新中国最早的女性领袖张琴秋。

    张琴秋过去与陈昌浩一起在四方面军中都是重要的领导人物,曾经还担任过政治部主任。

    他们两个人除却是战友以外,实际上二人更是有着夫妻之情!早在多年以前,二人就成了婚,那一年张琴秋32岁,嫁给了三十岁的陈昌浩,从此二人便踏上了新的革命生涯。

    后来二人在红军一场战役中遇到强敌,不得不退却,也就是在这等千钧一发之际,张琴秋也生下了属于他们的孩子。

    那个时候的张琴秋也很无奈,只能将眼前这个刚出生没多久的孩子丢在了野外,之后他也顾不上包扎伤口,便骑着马追上军队,结果也因此事张琴秋落下了个终生残疾。

    后来张琴秋又在突围中被敌人给俘虏了。当时为了掩人耳目,就有位战友给她专门伪造了一个身份,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谁曾想,最后她还是被人给出卖了。

    不过好在幸运的是,那个阶段正处于国共两党商谈中,周总理得知情况以后,立即出面,这才解救了当时被俘虏的众位同志们,而这些人中便有着张琴秋。

    到了那一年的年底时候张琴秋也与她的丈夫先后返抵达了延安。

    不过没多久,陈昌浩就与小儿子一同去往了苏联治疗伤病,他这一走就是好几年。

    那时候张琴秋仔细想了想,她还是觉着与丈夫和平分手比较好,这样他们两人才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等到陈昌浩回到这个新生的国家以后,他没过多久便成了中央马列学院的副校长。之后的他,便是在教育实践中对一些理论进行了归纳。

    过去的老搭档徐向前,也是在1955年成了开国十大元帅之一,那些个过去的红四方面军战士们也纷纷成了这个新生的国家将军们,数百号人得到授衔。

    然而陈昌浩却是在那时什么也没有到,不过党中央也是充分的考虑到陈昌浩过去对革命有过重大的贡献,因此之后便给了他一个职位。

    经过慎重考虑,最后中央任命陈昌浩为中央翻译委员会的副主任。

    在苏联生活了十几年的陈昌浩,他的俄语早就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即便如今的他转行当起了文职,可他依旧是热爱着自己的工作,从未没有过任何一句怨言。

    后来毛主席专门见了翻译处的众位工作人员们,主席与众人纷纷握了手,然后主席便对众人说道:“大伙干得不错,同志们,干得很好。”

    毛主席的这番话,顿时便是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之欢呼了起来。

    在这些年以来,陈昌浩他一直他在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他也从来没有一天忘记自己最开始说过的诺言,他是一定要为这个新生的中国做些什么的,如今看来,他也确实是如此做了!

    伴随着陈昌浩逐渐走向老年,此刻他对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情也是越愈发的深了起来。

    在战争年代,陈昌浩与他的母亲武汉匆匆一见以后,他便动身去往了延安,而他的母亲则是在四川万县荒山野岭里离开了这个世界,对此,陈昌浩一直以来都深感愧疚。

    当张闻天得知道了他的打算以后,就忍不住对他说了一句:“,我想,你还是回趟家里吧,过去你早在的就参加了革命,如今的你好不容易有了这样的机会,怎能不回去汉阳看看啊?”

    听张闻天这么一说,这下他是下定了决心,必须得回到自己的家乡去看看。

    不久之后陈昌浩便是抵达了湖北,听闻消息的陈再道、张体学等人立即对他进行了的接待。

    这一次回到家乡以后,陈昌浩第一反应是去看了当地的农业、工业等地方,去实地了解情况,之后的他又听取了有关部门的报告。

    这时候陈昌浩看着自己的家乡发生的如此巨大变化,此刻的他心中早已是无比的开心了,过了片刻,他不由的感叹道:

    “自从有了共产党的带领,汉阳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个改善不管是经济发展方面的,又或者是交通运输方面的,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到,老百姓们有了共产党的带领,以后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的。”自他回到家乡以后,陈昌浩就变得愈发高兴起来,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干劲地投入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去。

    1967年7月30日,六十一岁的陈昌浩离开了人世。

    作为老搭档的徐向前听闻消息之后,十分的悲伤,他当即就嘱咐工作人员说:“我必须要看一看老搭档陈昌浩的追悼词!”

    对陈昌浩的生平,中共中央做出了公允的评价,并在当年专门为他举行了纪念仪式。

    关于他的生平,在这样写的:

    陈昌浩的孩子们

    陈昌浩在认识张琴秋以前,过去是在家乡结过婚的,生下了陈祖泽和陈祖涛,这两个孩子在各自的专业上都有很大的成就,是值得尊敬的前辈。

    长子陈祖泽未满14岁就参加了革命,又经历了抗战、解放战争,1949年,他与全国人民一道,被选为代表赴北京,亲眼目睹了这一历史时刻。

    当时,中国百废待兴,急需一大批有学问、有技能的人为祖国的建设服务,陈祖泽因时宜,回校深造,先是去了东北大学,然后又去了苏联。

    在八年刻苦学习后,他马上回到祖国,从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了技能与经验。1974年调到719所工作,为研制一代核潜艇做出了卓越贡献。

    陈祖泽于1982年出任105所第一任所长,在他的领导下,研究所研制出了第一套核蒸汽发生器等关键装备,成为中国核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二儿子陈祖涛18岁那一年就被派往了延安,跟随着父亲去过了一段时间的家庭生活。

    1951年,为了报效祖国,刻苦学习的陈祖涛能够提早毕业回到祖国。那时候,苏联援助一汽的产业,陈祖涛作为一名汽车工程师,主动请缨参加了周恩来的工作,准备在汽车行业扎根。

    一汽的建设,陈祖涛都参加了,他走遍了苏联的所有工厂,也去过很多高难度的工厂,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因此,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政府决定成立二汽的时候,陈祖涛就被任命为第一任厂长。在巨大的压力下,陈祖涛带着他的团队,跋山涉水,选定了合适的地点,开始了他的设计与施工。

    虽然因为时间的关系,二汽被叫停,但是在1972年时,二汽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重新启动,陈祖涛带领着他的团队,用了七年的时间,才将二汽发展成为了全国最大的一家汽车企业。

    他将毕生精力献给了我国的汽车产业,与祖国共患难70年,打下了产业根基。开车的人,都不会忘记陈祖涛这个开路先锋。

    单字解释: 年 陈 昌 浩 逝 世 后 徐 向 前 叮 嘱 工 作 人 员 他 的 悼 词 我 要 亲 自 过 目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