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杯酒何以释兵权?这些流传千年的历史典故,可能都是假的!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随着互联网络越来越发达,人们普及知识的方式也越来越简单了,以前想要了解一件事,可能要到图书馆查阅大量资料,而现在拿手机一搜就什么都知道了,而且要是嫌读文字太费时,还有大把的视频博主为您详细讲解,真是足不出门,却知天下事啊!

    轻松读历史的典范

    如果古人有我们今天如此便捷的网络环境,估计各种秘闻野史早就铺天盖地了,也就不用今天的史学工作者们费尽心力的考究与探索了。

    正是因为古代地理与科技的限制,导致许多事情在流传的时候出现一点偏差,到最后以讹传讹成了另一个故事了,而最终因为事件所传太过离奇,而被载入史册成了正史。

    光绪帝

    所以这些年为了纠正这些错误,无数专家与学者费尽心力的考证,就是力求给我们还原历史真相,像是光绪帝的死亡之谜,按照官方正史光绪帝是病亡,但是经过对光绪帝头发的化验,最终确定他是被毒死的。

    像是这样的案例近年来出现不少,但是主要都是对一些历史谜案的研究上,而有一些有名的历史典故,因为已经流传多年早就盖棺定论,所以就没有人细究,所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历史上有哪些历史典故,像是假的呢!

    烽火戏诸侯:地理与时间不符合实际

    说起这头一件被大家怀疑的典故,就是有名的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倒也简单,就是西周最后一位天子周幽王特别喜欢一个叫褒姒的美女,但是这位美女比较高冷不爱笑,所以爱妻心切的幽王就玩命的逗她开心。

    可以说是天道酬勤,终于一个十分幽默的点子出现在幽王的脑中,当时西周都城镐京临近犬戎(可以把他们理解成汉朝的匈奴),而为了防止犬戎突袭首都,在首都附近设置了烽火台,一旦敌人入侵,马上在烽火台上点起狼烟,所以诸侯看见狼烟起之后,马上就江山北望了,说错了,是来勤王(勤王就是来救老大)。

    烽火戏诸侯

    而周幽王这个点子就是没有外敌侵入的时候点起了狼烟,最后把所有诸侯都骗了过来,然后他和他的美人褒姒在城头哈哈大笑,一面笑诸侯都被骗了,另外应该也在内心称赞自己是个“大聪明”。

    但可惜聪明反被聪明误啊,后来犬戎人真的来了,幽王再次点起了烽火,但可惜诸侯们都不上当了,幽王也就凉凉了,总的来说这就是一个高配版的“狼来了”。

    这件事最早《吕氏春秋》有过记录,但当时写的是敲鼓不是点烽火,而到了《史记》里就变成了烽火了,虽然说是有史书为证,但是仔细分析这件事这么也不像是真的。

    首先烽火台这玩意儿西周时也没有尚待考证,再就是真是有烽火台的话,诸侯们见到狼烟就来勤王,那幽王他们老两口子且得在城门上等一阵子呢。

    吕氏春秋

    因为各路诸侯点起军马就得一阵子,准备粮草辎重还得一阵子,交代好本国工作还得一阵子,等都准备好了,开始往首都走,当时的交通工具再配上地理环境,近的诸侯也得一两天,远一点的像是齐国估计得等一个月。

    所以这个故事肯定不是真的,而用烽火台做警报也不可能是真的,当然如果是紧急召唤一下周围守备军队还有一点可能,但是近代发现《清华简》以及《竹书纪年》等均为记载此时,可见这件事真实性确实不大。

    凿壁偷光:一个违反生活常识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匡衡,最近在网上被营销号带火了,主要就是因为他凿壁偷光的励志故事,和他后来的人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被这帮营销号一顿鞭挞,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搜一搜。

    但我们今天不说他以后的事,单说他这件有名的“凿壁偷光”,这个典故出自《西京杂记》,原文写的是“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凿壁偷光

    翻译过来就是说匡衡这个人啊小时候很穷,但是还非常努力学习,特别喜欢读书。但是因为白天还要劳作,所以就只能晚上去读书了,可是家里实在太拮据了点不起灯,所以没办法他就在墙上凿了一个洞,借用邻居家的灯火读书。

    这个故事真是太励志了,如果故事发生在今天,他肯定火爆全网,说不定现在还在直播间带货近视镜呢。但就是有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听着很好,但是这真实吗?

    首先第一点,如果他在墙上凿了一个洞,去“偷”人家的光,那么这个洞肯定不能太大,而当时西汉用的还是油灯,亮度也就如同今天的蜡烛一样,怎么可能透过一个小洞还能看清文字呢呢,这有点生活常识的人应该都知道。

    古代油灯

    第二点就是,当时的古代没有楼房,大部分都是独门独户的小土房,他这么凿自己家的墙,去借别人家的光呢。当然也不排除他们家和别人混住一起,而且他偷光时隔壁点了好几盏等,专门给他照亮的。

    至于这个故事为什么会流传下来呢,难道是当时有人看见他砸墙了?其实不是,我们能看到的“闻鸡起舞”“囊萤映雪”这些典故,都是故事主人公成功之后,告诉世人自己当年如何努力的,然后被有心人记下来激励后世。

    其实本质和比尔盖茨、王健林以及杰克马他们一样,成功之后都说自己当年如何艰难,但自己是怎么成功的自己心里没数吗?

    卧冰求鲤:挑战物理与人体极限

    卧冰求鲤这个故事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这却是大名鼎鼎的二十四孝中的一则典范故事,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为了宣扬孝道,辑录古代二十四个个孝子的故事成书,并配上图俗称为《二十四孝图》。

    而卧冰求鲤就是其中的一“孝”,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王样,一生经历了汉魏晋三朝,到后来官至太保是当时的顶级高官了,但是他最有名的还是“卧冰求鲤”,并因此大孝行为,被后世称为"孝圣"。

    二十四孝图

    这个典故是这样的,王祥的母亲去世很早,后来他的父亲有续娶一位,这个继母对王祥就很一般啦,经常责骂他,还和他爹面前说他坏话,导致他爹也不喜欢他了,天天让他干脏活累活。

    可即使这样王祥对待这两人也是极为孝顺,后来王祥的继母患病了,大冬天的说想吃鲜鱼,这可给王祥愁坏了,江面早就结冰了,怎么才能弄到鲜鱼呢?

    和周幽王一样王祥也变身“大聪明”,想出来一个妙计,把衣服脱了趴在冰上,把冰焐化了不就能弄到鱼了吗,说干就干他趴在冰面上(也有说是砸冰的,但为了故事效果,后世大部分都采用卧冰的说法),这一幕感动了天和地,也感动他自己,冰块忽然就融化了,而且还跳出了两条大鲤鱼,于是王祥拿上鱼开开心心的回家了。

    卧冰求鲤

    说实话这个故事要凿冰的说法还勉强说得过去,但是能站住人的冰面凿穿难度也不小啊,要是用肚子化开冰面的说法,基本就是扯淡了,这是对热力学定律和现代医学的双重侮辱了。

    而从结尾来爱看这还是一个神话向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最早出自《搜神记》,算是晋代的《聊斋》了,但因为与传统推崇的“孝道”思想极度贴切,所以后世一直认为是史实,但是科学不科学就不是他们考虑的了。

    杯酒释兵权:国家大事不会在酒桌上解决

    这个故事就厉害了,被网上的大神们称为“四大阳谋”之一,但是围魏救赵、推恩令、二桃杀三士这三个我还能看出点“谋”来,而杯酒释兵权的“谋”在哪我是真没看出来。

    这是一个北宋初年的故事,欺负孤儿寡母的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后,当了大宋开国天子,但是有一件事一直让他忐忑不安,就是手底下这些老军棍们手里还有兵权,万一哪天他们在把黄袍披到别人身上这么办?

    赵匡胤

    然后赵匡胤也是“大聪明”附体,想出来个妙计,请他手下这个手掌兵权的大佬喝酒,在酒席宴上赵匡胤就是唉声叹气,这帮小马仔一看大哥这样就问赵匡胤为何如此。

    赵老板一看他们正中计策,于是就探口气说:“唉,当年朕当皇帝全靠你们几个推举,如果日后你们手下小弟推举你们,你们会怎么办?”这帮人一听就傻了,于是马上就跪下表忠心,然后第二天一个个都说有病,回家当土豪去了,赵匡胤的一块心病也就此烟消云散。

    这个故事听着很有画面感啊,但很遗憾这件事在正史上一点记录都没有,而最早是丁谓的《丁晋公谈录》中记载了这件事,但他只写了没收兵权,可根本没写吃饭喝酒的事,后来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才相信的写下来这件事,酒席对话也是出自司马光的手笔。

    杯酒释兵权

    其实没收武将兵权是件难度极大的事,明清高度中央集权统治下尚都难以控制武将,就不要说自唐末就开始藩镇割据的军阀们了,所以赵匡胤为了收复武将兵权做了许多工作,绝不是一顿酒就解决的了。

    而且即使在赵匡胤一朝,各地节度使权力有所节制,但也还是掌握部分军权、政权、财权,后来到了宋太宗、真宗两朝,中央统治愈加稳固,才逐步回收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利,所以说杯酒难以释兵权啊。

    单字解释: 杯 酒 何 以 释 兵 权 ? 这 些 流 传 千 年 的 历 史 典 故 可 能 都 是 假 的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