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知道“宝黛私情”后,袭人无动于衷,薛宝钗的反应,有点意外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知道“宝黛私情”后,袭人无动于衷,薛宝钗的反应,有点意外。

    《红楼梦》里,且说宝玉黛玉那回“共读西厢”之外,更有“宝玉赠帕、黛玉题帕”的交流。在外人眼里,虽然这可和小两口之间的郎情妾意毫无二致,但毕竟手法来的高雅,并没有什么逾轨之处。自然成为了读者眼里的一段佳话,也更为两人的感情归宿期待。

    但是,在当事人眼里,或者说,在他们身边人的眼里,会是何种心情呢?尤其是对宝玉抱有特殊期待的人,比如袭人,比如宝钗。她们心里的感觉会是如何?

    要知道,袭人可是贾宝玉身边最亲近的人。两人更是早早地就有了肌肤之亲。可惜,一句“公子无缘”,注定了两人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即使有了夫妻之实,袭人也无法得到一个姨娘的名份。

    所以,在袭人眼里,无论是看到宝黛之间的眉目传情,还是喁喁细语,虽然心里或许或酸溜溜的。但毕竟身份摆在那里,半点由不得自己嫉恨。这就是封建社会里,主仆之恋的悲哀,身份卑贱一方,注定是付出者,甚至连表示不满的情绪都不能流露。

    薛宝钗来得稍微晚点,但宝钗这姑娘,外貌上端方可人,内心里心思缜密。行事也不张扬,却非常沉着冷静。尤其两人的“长命锁”比拼之后,情窦初开的年纪,岂能不芳心暗动?更何况,薛姨妈之借住贾府,或者本来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宝玉这个人而已。

    所以,薛宝钗进贾府之后,尤其在“金玉良缘”呼之欲出以后,对贾宝玉是有一种独占的心理的。这也不能算是心胸狭隘。爱情嘛,本来就是自私的,无论古今,只是看当事人有没有能力去自私而已。说句公道话,薛宝钗无论家世身份,还是容貌才华,匹配贾宝玉也是绰绰有余。所以,宝钗的这点自私是应该予以接受的。

    既然薛宝钗对“金玉良缘”抱有很大的期待,自然对贾宝玉就不能不闻不问。说不准,还会多方打听对方的一言一行呢,这才是真爱的人应有的举动。

    当薛宝钗听闻宝黛之间的所谓“私情”之后,心里的酸楚应该是旁人很难理解的。只是宝钗的城府真的很深,在《红楼梦》里,很少有喜怒形于色的“轻浮”。所以,即使心里难受,但此时能说什么?毕竟,此时的“金玉良缘”,也还只是若隐若现的。有贾母这个“泰山石敢当”在,薛宝钗也自知阻力重重,于是,也不敢、更不能表露什么。

    但不表露什么,并不代表就可以忽视她的存在。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婚姻的自主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儿女私情,如果是父母默许的情况,还算是水到渠成。一旦长辈反对,任何的“私情”也就只能成为私情。更重要的,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所以,宝钗亲眼目睹宝黛的所谓“私情”,应该以黛玉说要起社,并且限定“用尽一先的韵”那次为最。而当时薛宝钗的反应,不得不说,她的心胸,真的还是挺深沉的。

    但是,谁能理解她彼时内心的失望、震惊?以及其它随之而来的各种复杂感情?要是换了黛玉,真不知又会增添多少眼泪了。当时薛宝钗的反应,倒是中规中矩,甚至明面上,还流露出些许的祝福,这确实让很多人大跌眼镜,连呼意外。

    所以说,薛宝钗在了解“宝黛私情”之后,其实内心的想法还是非常丰富的。只是个性使然,也决定了她不会像林黛玉那般悲悲戚戚,也不会像袭人那般熟视无睹。说白了,还是身份不同决定的,不知道您对此怎么看?

    单字解释: 知 道 宝 黛 私 情 后 袭 人 无 动 于 衷 薛 宝 钗 的 反 应 有 点 意 外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