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马邑之谋:汉武帝围剿匈奴的一出大戏,从开始就注定了有始无终!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马邑之谋,汉武帝早期策划的一次对匈奴人的围歼之战,如果成功,恐怕就会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消灭匈奴人主力,扭转汉匈之间的战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汉武帝想通过一次战争,就彻底结束大汉与匈奴之间的问题。但现实一点来讲,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问题存在了很多年,绝不是一次战役就可以终结的,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就算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军事天才加持,也得经历若干年的战争,才将匈奴人打到漠北。那为什么会出现马邑之谋呢?因为大臣们急功近利,汉武帝急于求胜,所有的问题凝结在一起,就造就了这个原本不可能成功,但却被人认为一定会成功的战法的出现。

    受制于人的汉武帝,急功近利的大行令。

    汉武帝继位后,就开始谋划对匈奴人的进攻,他忍了匈奴人很久,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同时由于窦太后推行“无为而治”,这和汉武帝的想法根本对立,但大权在窦太后手里,因此,汉武帝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反击。但朝堂上的大多数人都是见风使舵之人,他们都反对对匈奴人用兵。因此当匈奴和亲使者来的时候,汉武帝召集大家庭议的时候,开始没人发表意见,因为大家不知道汉武帝的想法。

    建元六年,武安侯为丞相,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胡事。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史记·韩长孺列传》

    大行令王恢是燕国人,多次担任边关的官吏,对于匈奴人还是比较了解的。他表示:匈奴人没什么了不起,没有必要害怕他们,以大汉的国力,完全可以战而胜之。况且这些人都是不讲信用的,尽管和亲他们拿了好处,过几天就又回来兴兵犯境,因此不去不同意他们的和亲要求,出兵教训一下他们!这些话才是汉武帝想听到的,显然王恢揣摩上意的能力很突出。

    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於是上许和亲。——《史记·韩长孺列传》

    田蚡看了看韩安国">韩安国,他的意思很清楚,你得说话了,王恢的这个说法很危险,不能让他一错再错下去了。韩安国">韩安国只好硬着头皮走出来,和汉武帝唱起了反调,他对汉武帝说:“陛下,王恢说的不对,匈奴人和我们距离太远,有千里之遥,他们是游牧民族,很难围而歼之。况且打他们没有什么好处,我们还会有很大的损失,这种事怎么看都不划算,因此,还是和匈奴亲为好!”田蚡马上附和说“韩安国">韩安国大人说得对,陛下还是不动刀兵的好!”其他人看御史大夫和丞相都这么说了,立刻随声附和,表示还是和亲好。汉武帝只好同意与匈奴人和亲,但在内心里,汉武帝下定决心,要对匈奴人用兵,一定要先摆平朝堂,把朝堂上换成听话的人。

    谋起:一个爱国的商人的主意。

    马邑之谋,并不是王恢想出来的,最早提出这个想法的人,是一个马邑当地的豪强,同时也是一个和匈奴做买卖的人,这个人叫聂壹。

    明年,雁门马邑豪聂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汉书·窦田灌韩传》

    聂壹主动找到王恢,对王恢说“最近刚刚和匈奴人和亲,边境的贸易情况很好,不去诱之以利,然后设伏兵攻击,则一战就可以把匈奴人击溃!”“具体怎么办呢?”王恢继续问。“我去联络匈奴人,说可以把马邑城的郡守杀了,然后打开城门让匈奴人来掠夺,匈奴人好利贪婪,必然会上当前来,到时候,我们预先设置伏兵,围而歼之,匈奴人被关门打狗就会被全歼,则一战就可以建立奇功!”王恢认为这个主意很不错,立刻去向汉武帝汇报。

    上乃召问公卿曰:“朕饰子女以配单于,币帛文锦,赂之甚厚。单于待命加嫚,侵盗无已,边竟数惊,朕甚闵之。今欲举兵攻之,何如?”——《汉书·窦田灌韩传》

    汉武帝听了王恢的汇报后十分高兴,立刻召集公卿,对大家说:“我把皇室公主许配给单于,还给了他们大量的财物,对他们可以说不薄了。但是单于根本不知道感恩,还是经常袭扰边境,让百姓们不得安宁,现在我不想继续忍下去了,想出兵攻击匈奴人和,你们怎么看?”

    辩论:汉武帝天罡独断,支持王恢的主意。

    公卿们听了汉武帝的话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说话。韩安国">韩安国说:“陛下,高祖天下无敌,但也差点被匈奴人搞死,你认为自己比汉高祖还高明吗?我看还是继续和亲,休养生息的好!”这个话说的已经很清楚了,刘邦都不行,你比刘邦还牛吗?还是省省吧!

    王恢说:“韩大人此言差矣,此一时彼一时,当初楚汉之争初定,民心思定,军战意,因此就算是高祖皇帝也很难获胜,况且匈奴人不过是侥幸,利用阴谋诡计而已。因此不是匈奴人有多强,而是我们准备不充分加上轻敌所致。如今大汉国力鼎盛,不需要继续委曲求全了,应该彻底打击匈奴,让他们再也不能骚扰边境。”韩安国">韩安国不说话,他要看汉武帝的态度,因为王恢背后是汉武帝,就看皇帝想打的想法有多坚决了。“不要继续争论了,这个仗朕打定了!”汉武帝一锤定音。韩安国">韩安国不说话了,皇帝定下来的事,不能继续争论了,但是这件事想成功,实在是太难了。

    诱敌:不得不说聂壹是个好演员。

    王恢立刻派聂壹为间谍,偷偷潜入匈奴人的领地,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靠着一路贿赂,聂壹居然可以来到单于的王帐外。

    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史记·韩长孺列传》

    聂壹对单于说:“大王,我可以把马邑的郡守砍了,然后把马邑城献给您,城里的财物很多,大王都可以拿走,不过您要答应我,匈奴和汉的边境贸易要全部交给我打理!”聂壹无利不起早的模样,让单于深信不疑。

    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史记·韩长孺列传》

    聂壹回到马邑后,在大牢找了个死囚,砍掉了脑袋,并把头颅挂在城门上。匈奴的使者信以为真,立刻回去报告给单于。并说:“马邑的郡守已经被杀了,聂壹言而有信,请您速来接应!”单于大喜,立刻带了十余万骑兵进入武州塞。

    无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这次汉军可以说是精锐尽出,共计征发了二十万部队,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和韩安国">韩安国全部来到了前线,可见汉武帝是下了血本,一定要获得胜利。

    当是时,汉伏兵车骑材官二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史记·韩长孺列传》

    具体的安排是匈奴人进入马邑后,由王恢、李息、李广来袭击匈奴人的粮草辎重,其他人包围马邑城来个关门打狗。

    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王恢、李息、李广别从代主击其辎重。——《史记·韩长孺列传》

    本来一切进展的很顺利,但匈奴的骑兵到了距离马邑不到百里的地方,路上居然没看到一个人影,这让单于开始疑惑起来。

    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尉史曰:“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单于顾谓左右曰:“几为汉所卖!”乃引兵还。——《史记·韩长孺列传》

    于是单于让人攻击附近的烽火台,抓住了武州尉史,向他询问四下无人的缘故,武州尉史怕死,于是说:“那是因为大汉安排了几十万人马在马邑城四周,因此提前把附近的牧民都驱散了!”单于听了以后恍然大悟,对左右说:“差一点就被汉人欺骗了,快撤军!”

    汉兵追至塞,度弗及,即罢。王恢等兵三万,闻单于不与汉合,度往击辎重,必与单于精兵战,汉兵势必败,则以便宜罢兵,皆无功。——《史记·韩长孺列传》

    汉军发现匈奴人撤退,立刻组织追击,到了边境就停了下来。王恢距离匈奴人最近,本来想去袭击匈奴人的粮草辎重,但想到粮草辎重必然有精兵把手,自己这点人马过去恐怕有去无回,就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主动撤军返回了。至此,精心策划的马邑之围失败,但同时也正式拉开了汉匈大战的帷幕。

    问责:大行令王恢的救命稻草,却成了他的催命符。

    这么大的战役失败,肯定是要问责的,问题的关键是对匈奴的战争没错,错的只能其是战法不对,错的是将帅无能,否则就是否定汉武帝定下来的大策。

    天子怒王恢不出击单于辎重,擅引兵罢也。恢曰:“始约虏入马邑城,兵与单于接,而臣击其辎重,可得利。今单于闻,不至而还,臣以三万人众不敌,是取辱耳。臣固知还而斩,然得完陛下士三万人。”——《史记·韩长孺列传》

    汉武帝责备王恢说“你为什么不袭击匈奴人的辎重,为什么擅自引兵撤退呢?”王恢这个时候还在替自己辩解,实际上责任是需要有人承担的,但王恢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为自己辩解说:“主要是匈奴人没有进入伏击圈,这种情况下进攻,是自取其辱,知其不可而为之,那是不智的行为,因此我才选择了撤退,替陛下保住了三万将士!”汉武帝越听越气,你认个错不就行了,你这么说是把问题推给我了!

    上曰:“首为马邑事者,恢也,故发天下兵数十万,从其言,为此。且纵单于不可得,恢所部击其辎重,犹颇可得,以慰士大夫心。今诛恢,无以谢天下。”于是恢闻之,乃自杀。——《史记·韩长孺列传》

    王恢用千金去贿赂田蚡,让他替自己求情,田蚡不敢自己说,只好让王太后王娡去说。汉武帝明白,王恢这是找了田蚡的门路,既然你找田蚡,就说明你想通过外戚向我施加影响,看来你非死不可!汉武帝对王太后说:“母后,马邑之谋确实是王恢提出来的,为此我动员了几十万部队,就算不能把单于抓住,截获他们的粮草也是可行的,但是他没那么做,我不在乎几万人的生死,我在乎的是公卿们是否支持我讨伐匈奴!”

    马邑之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因为这么大的军事行动,一定要保守秘密,但知道的人太多,难免不被泄露,谋事不周就是王恢之过,而操之过急,想毕其功于一役则是汉武帝的问题。但汉武帝不能错,否则该怎么讨伐匈奴呢?因此只能是王恢办事不周,且能够赦免王恢的,只能是汉武帝,你去接见田蚡,不是自己找死吗?王恢眼中的救命稻草,实际上却是他的催命符!而汉武帝也意识到对付匈奴没办法速胜,一定要打“持久战”的准备。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单字解释: 马 邑 之 谋 汉 武 帝 围 剿 匈 奴 的 一 出 大 戏 从 开 始 就 注 定 了 有 始 无 终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