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项羽不是不想杀刘邦,他才是“鸿门宴”上最明白的人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项羽不是不想杀刘邦,他才是“鸿门宴”上最明白的人

    公元前206年,项羽与沛人刘邦率领的两支义军攻占秦朝都城咸阳。按照事先约定,谁先入关中者称王。

    刘邦本志得意满,准备接受封赏。在其谋士张良、萧何等人的劝诫下,才认清其中利害。

    项羽那边,在项梁的建议下,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美其名曰:款待刘邦及其士卒手下。

    会上,刘邦与项羽觥筹交错,气氛看似平静无波,实则暗潮涌动。

    最终,项羽放过刘邦,自己反倒落得乌江自刎的悲惨下场。

    千百年来,无数后人无不为之叹息:若楚霸王早点结果刘邦的小命,最后何至于此。

    依我之见,刘邦在鸿门宴上逃过一劫,其关键点就是项羽当时无意取他性命。楚霸王这么做并非轻敌,而是基于当时的形势,才不得已做出这样的选择。

    在后人的印象中,项羽徒手扛鼎,有万夫不当之勇,却优柔寡断,只是个使用蛮力的武夫,以至于在楚汉争霸中落了下风。

    鸿门宴上,他放走刘邦就是最好的佐证。

    然而,项羽当时若杀了刘邦,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但身为一名统帅,一位想问鼎中原的野心家项羽,对待结义兄弟刘邦时,不能十分潦草与简单地结果其性命。

    从时代背景来看,战国末年仍沿袭春秋时期的风气,“义”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普遍准则,君臣父子包括兄弟之间恪守其道德准则。

    鸿门宴前夕,曾受过张良恩惠的项伯趁着夜色跑到军营,让张良带着刘邦赶紧逃走。韩信年轻时遇上一位好心的妇人,得到她的粥饭接济,当即许诺“吾必有以重报”。

    反观刘邦,虽是项羽施展抱负路途上的最大阻碍,可他毕竟与项羽同属义军,曾一同作战,互为兄弟。

    在刘邦先攻入咸阳,且按时赴宴,自身没有出现太大差错的前提下,项羽没有任何理由杀了他。若执意杀之,有违同袍之义。

    或许有人反驳了:既然项羽不肯杀刘邦是为了义气,那他为何后来居然杀了楚怀王,取而代之呢?难道当时的项羽就不怕冒天下之大不韪吗?

    此一时彼一时,鸿门宴时期的项羽没有彻底与刘邦撕破脸皮。刘邦摆出低姿态,甘愿拜倒于项羽的麾下。

    当秦朝覆灭,项羽真正羽翼丰满时,他就不需要再打着楚王这个旗号,将其杀之反倒能除去一块绊脚石。

    既如此,天下未稳时,项羽若执意杀掉刘邦,必将会动摇军心,乃至民心。

    其次,项羽杀了刘邦是件小事,如何平定好杀害刘邦之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才最为重要。

    远的不谈,当时刘邦进入汉中后,他也不是当年的“沛下阿邦”了。据文献记载,彼时的刘邦手下至少有十万人马,且个个骁勇善战。还有张良、萧何、樊哙等人辅佐,“刘家军”战斗力不容小觑,这点毋庸置疑。

    项羽在鸿门宴上若杀了刘邦,他首先得找个正当的理由,用以稳定军心。但刘邦的那帮沛县老兄弟肯定不会善罢甘休,重新召集手下加入其他诸侯,这些野心勃勃的诸侯估计会借机联合起来,甚至直接成立“讨项军”。

    到那时,项羽如何处理这突如其来的“兵祸”?倒不是项羽怕了刘邦手底下那群乌合之众,只是大事未成之前,尽量减少点麻烦,其实无任何不妥。

    更何况,项羽还早已经有了对付刘邦的方法。鸿门宴结束后,项羽支使刘邦到了地处西南的巴蜀。

    将刘邦封国的周边地区分封给章邯、司马欣、董翳,利用他们塞住刘邦东出的通道,防止有小动作,此乃双管齐下。

    按照项羽的预先计划,他占据中原富庶之地,或收服,或直接打压其他武装势力,最后一鼓作气拿下刘邦。

    但是,项羽万万没有想到刘邦等人竟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反倒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

    随着韩信连克三国,项羽彻底失势。

    综上所述,我们是站在宏观角度看待2000多年前楚汉争霸时的一些细节。身处当事者的项羽和刘邦没有预知未来的本领,只能按部就班,根据当前的形势制定合理的计划步骤。

    项羽没有直接杀了刘邦是有更多的打算,以其独到深意。可惜,楚霸王错误地高估了自身的实力与威望,低估了刘邦等人的日后潜力。

    这一饮一啄,才导致他兵败如山倒的结局。

    单字解释: 项 羽 不 是 不 想 杀 刘 邦 他 才 是 鸿 门 宴 上 最 明 白 的 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