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古代各时期,洛阳区域的自然植被各有哪些特征和变迁?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森林植被状况受到自然环境的变迁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尤其是人为活动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森林植被变迁产生显著的影响。对洛阳区域森林变迁的研究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洛阳区域封建社会以前的原始植被状况、东汉定都以前洛阳的植被基础和东汉至北魏时期洛阳区域的植被特征。

    洛阳区域封建社会以前的原始植被状况

    进入全新世后,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伊洛河流域的植被开始由草原景观向森林、森林草原景观转变。当时属于北亚热带气候的洛阳盆地植被为森林或森林草原景观,盆地北侧发育有浅水湖泊,伊洛河沿岸有较宽广的河漫滩,湿生植物茂盛。接近于西周早期,可见当时的洛阳盆地是一片河流湖泊穿插其中的广茂的森林草原。李树芳通过钻孔抱粉分析系统的总结了全新世各时期豫北平原的植被特征豫北平原靠近洛阳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植被类型方面,朱宇强,通过对《诗经》内容的归纳,归纳了当时洛阳附近的部分植被类型。其中乔木有桃、楚荆、李,草本有葛、卷耳、蕨、藟、芣苢、蓷、蒌、蘩、萧(艾蒿)、艾等。徐海亮通过研究殷墟甲骨卜辞,发现其中记载了桑、竹、栗、柏、榆、栎、柳等林木。

    地质学者通过对古土壤剖面抱粉分析得知6.5~2.6kaBP(约公元前4550年至公元前650年)伊洛河下游平原上植被类型有禾本科,菊科、榆属、水龙骨科、卷柏属,侧柏,槐属。另一采样点发现3.535士1.6kaBP(公元前3185至公元15年)时期出现了桦属、葵属、石松属、蕨属等。这说明了区域全新世中晚期区域的天然自然植被状况,以及至西汉末年出现的新的植被类型。

    在进入封建社会以前,区域周边的山地、丘陵地区绝大部分为茂密的森林所覆盖。而伊洛河下游平原、二河及主要支流的中下游河谷阶地,由于在新石器时代便存在有大量的人类居住,夏、商时期更在平原上有大型城邑的营建,因而判断在进入封建社会之前,洛阳地区平原区域的部分森林草原植被已经被成规模的开垦为田地,或被人工栽培的植被所替代。

    东汉定都以前洛阳的植被基础

    自西周营洛邑始,洛阳森林植被受人为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强。史念海认为,作为人类开发最早的区域之一,伊洛河下游平原区自西周起就是黄河中游森林覆盖相对较少的区域。《山海经·中山经》反映了战国到西汉初区域中山地、丘陵森林植被的状况。可以发现,在植被覆盖率方面,靠近平原区域且地势相对低缓的伊水以南外方山(推测指嵩山山脉的低山丘陵部分)、崤山、熊耳山己经远低于地势变化较大,且相对偏远的崤山中山区域、嵩山、箕山及伏牛山等。

    这显示了人类经营活动扩张造成的区域自然景观的改变。西汉时期,人们多去宜阳附近砍伐木材,用以作炭。西汉宜阳的发展依托于崤山东段的黄土丘陵区,这便反映出伊洛河下游平原附近己少有林木,主要的林木采伐区己沿伊洛二河向中上游区域发展。

    西汉中后期,河南地区形成了历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洛阳地区,特别是伊洛河下游平原又是当中人口最为集中之处。通过西汉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和区域人口密度推测,徐海亮认为基于当时的耕种技术,区域农田开发范围推测己相对饱和。可见,在东汉营都洛阳之前,区域平原地区及海拔相对较低的台地、丘陵区,己少有原始自然植被。但总体而言,洛阳区域周边众多山脉的大部分区域仍然保持较好的植被状况,这为都城营建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源和优美的环境条件。

    东汉至北魏时期洛阳区域的植被特征

    都城营建对空间和自然植被的需求更大,这促进了区域中自然植被开发的进一步扩张。同时,由于都城自身属性和特殊的时代背景,东汉至北魏时期洛阳区域的植被呈现出2个独特的特征。

    ①作为都城的洛阳营建有大型的皇家园林——上林苑、广成苑等,同时又在嵩山北麓、邙山营建有南北兆域。皇家园林和皇家兆域这两类都城特有的场所类型,在大规模农业发开的背景下,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平原、台地、低山丘陵等易于开垦区域的植被景观多样性。尽管这些植被部分是人工种植的次生林,如松、柏等。

    ②东汉至北魏期间政权频繁的更替,对区域中的自然植被变迁产生了动态的影响。一则是王朝衰落期或不同政权之间战争及人口的灾难性骤减,给原生环境以喘息的时机,从人类破坏中得到恢复。例如在公元220年曹丕定都洛阳,对城市与区域重新进行营建之时,都歌地区被认为“树木成林”。

    此外,战乱又使得区域中部分人口生活在山区的坞壁之中,这又导致了山地自然植被更多的开发。二则是西晋灭亡之后,北方游牧民族成为区域政权的主要统治者,他们带来了大量的食草动物,开发牧场。牧场多营建于平原区域,因而这一趋势可能并未对更多的自然植被区进行开拓,却造成了大量农业植被景观的转变。

    人类活动对自然植被的影响

    从动机上划分,汉魏洛阳都城区域自然植被的开垦、破坏有五个主要方面。①都城区域中,皇室和大量居住人口都需要大规模的营建活动,而木材则是这些活动的主要原料之一;②木材是华北地区古代生活生产里最重要的燃料;③城市营建、农业开发需要大量的土地空间,这些土地便由自然植被区域开拓而来;④都城区域大量的战争也会对森林造成破坏,并消耗森林资源。⑤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会带来区域植被的二次转变,平原部分区域自经历了自然植被一农耕植被一牧场植被的演变过程。

    洛阳自然植被减少的空间趋势方面。竖向空间上,森林植被覆盖的范围从平原地区逐渐向丘陵、山地地区收缩,这是人口增长、开发技术手段与仁地效率所共同决定的。平面空间上,自然植被的开发方向沿伊洛河向其上游发展,一则由于主要的都城区域位于伊洛河下游平原,二则源于伊河、洛河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条件。

    单字解释: 古 代 各 时 期 洛 阳 区 域 的 自 然 植 被 各 有 哪 些 特 征 和 变 迁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