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站在职场角度看杨修之死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作者:杨万功

    杨修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曾任魏武帝曹操的主薄。他天资卓越,智慧超群,很早就成名于天下,可谓一代奇才。

    魏武帝曹操见他很有才学,便将其招致麾下,并且多次当众赞赏他的学识。

    然而,文人骚客有一个普遍的弱点,那就是恃才傲物——说话直白,不给别人台阶下,也不给自己留余地。杨修也不例外,虽然他智慧超群,却不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这也为他日后的杀身之祸埋下了祸根。

    一次,曹操收到西凉进贡来的一盒酥,突发奇想,想要考察一下群臣的智慧,便在盒子上写下了“一合酥”,三子。随后,转身离去。

    众臣不解其意,呆在那里,无人敢动。只见杨修直接拿起桌上的“一盒酥”每人分给一块,边分边说:“丞相写‘一合酥’的目的不就是暗示一人一口酥吗?”众人这才明白丞相的用意,纷纷夸赞杨修才思敏捷。

    还有一次,曹操在观看自家正在修建的园林时,走到门口,突然止步不前,也不说什么,随手写了个活字。这让众多工匠们面面相觑,不知丞相是满意还是不满意。

    此时,随行的杨修看后私下对工匠们说:“门中加活,这不就是阔吗?丞相是嫌弃门修的太阔了”。

    他们听了杨修的话,赶紧将门改小了一点,等到曹操第二次观看时,惊喜地发现,工匠们竟然领悟到了自己的想法,不由大吃一惊。

    众人们见曹操对着门口吃惊,都看着杨修暗笑不语。曹操顿时大悟,开口大笑,并不断称赞杨修的智慧,但是也对他有了些许妒忌。

    他想,这么聪明的人在自己麾下,日后自己能不能控制得住还不好说。

    这些都不足以引起曹操的杀心,毕竟杨修年轻,年轻人有时爱出风头也属正常。

    可惜他不该参与夺嫡之争,这可是皇室禁忌。无论你有多高的学问,一旦卷入夺嫡旋涡,都将不得善终。

    曹操有25个儿子之多,其中他最喜欢曹丕和曹植,按正常思维,曹操的接班人也就要从他们二人之中挑选了,其他儿子封侯还行,做皇帝难入他的法眼。

    杨修偏偏投靠在曹植门下,为曹植夺嫡之争出谋划策,做了许多事情,使得曹操心中大为不悦。

    时间一长,曹操对于杨修的忌讳也越来越深。挨到“鸡肋事件"的爆发,终于让曹操忍无可忍,最终选择了将杨修处死。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鸡肋”事件,以便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公元192年(董卓祸乱之后),曹操进攻关中地带,本想着一统中原,却没想到对手马超作战顽强,双方长时间处于对峙状态,让曹操心烦意乱。

    一天,曹操正在吃饭,手里拿一块鸡肋在啃,便随口说了句:“真是鸡肋”。

    杨修听到此话后,便赶紧回营收拾东西准备撤兵,顺便告知了士兵们。士兵们听后很是疑惑,这都对峙这么久了,怎么说撤就撤了?也没听到撤军命令啊!

    杨修解释道:“丞相说鸡肋,鸡肋又是何物?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们在这已经对峙这么久了,毫无意义,相信臣相下令撤军的命令很快就会下来了。”

    士兵们听了,也都纷纷去收拾行李,准备撤退。曹操看到士兵们都在收拾东西,不由大惊失色,即以杨修扰乱军心为名,治他的罪过,将杨修斩杀于帐前。可他随后还是下令撤军了,与杨修之前所说并无差池。

    杨修自负聪明,以为只有自己能领悟到曹操的意思,不懂得藏愚守拙,更不懂政治斗争的残酷,参与到了曹操家族兄弟之间的夺权之争。结果,落了个被处死的悲惨下场。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单字解释: 站 在 职 场 角 度 看 杨 修 之 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