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司马师之死是否是司马昭的阴谋?四大疑点证明了确与司马昭有关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历来权力之争,少有不腥风血雨的,但历史上司马师与司马昭这对兄弟却好像是其中的异数,两人互相扶持,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共同维护着司马氏的权力。

    司马师英年早逝,既杜绝了兄弟反目的可能,也让我们失去了看一场大戏的机会。

    司马师是受到惊吓而死于其陈年老疾——目瘤,这点没有疑问,但其中是否有司马昭的身影,很难猜测。很多学者认为,司马昭没有杀死司马师的动机,关键的原因就是因为司马昭无子,其养子司马攸是司马昭之子过继给司马师的。

    无论是兄长司马师,还是亲子司马攸,司马昭能否容忍对权力的渴望而弑兄杀子很难说,毕竟在权力面前亲生儿子都可以放弃的例子太多了,仅此一点就排除司马昭的嫌疑,有失公正!历史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一起来看。

    司马师死亡详细过程

    公元254年,司马师诛杀魏帝曹芳心腹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国丈张辑三族,废曹芳为齐王,立曹髦为新帝。

    次年,曹爽余部、扬州刺史文钦,与李丰夏侯玄的生死之交、镇东大将军毋丘俭矫称受太后诏书率军六万讨伐司马师。

    收到敌情以后,司马师紧急召开会议,其朝中嫡系对敌情的判断均认为不足为患。如光禄勋郑袤认为:“毋丘俭善谋但无断,文钦有勇而无谋。江淮地区的士卒锐气不能持久,只需深沟高垒挫其锐气,叛军自溃。”荆州刺史王基献计:“淮南的叛逆,并不是吏卒和百姓想要作乱,而是被毋丘俭等人诳骗引诱再加以胁迫,所以暂时聚集在一起。如果大兵一到,必然溃散”河南尹王肃也认为:“现在淮南众将土的父母妻子都留在内地州县,只要迅速派兵将其看管住,不让叛军夺回家小,他们必然会像关羽那样土崩瓦解。”

    当时司马师刚刚割掉困扰自己多年的目瘤,病创甚重。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出现了神医华佗及灵药麻沸散的前提下,这种病症对能够享受到全国最好医疗条件的司马师来说并不致命,需要的只是静养和休息。群臣都认为大将军不须亲自出马,由太尉司马孚率兵即可搞定叛军;唯独王肃、傅嘏、钟会三人力反众论,坚持劝司马师亲自带兵迎敌,耐人寻味的是,司马师愣是被这一小撮人说服了。

    最终司马师以司马昭兼任中领军留守洛阳监视魏主,自己强撑病体率军赶去前线汝阳,与淮南叛军对峙。由于叛军没有和东吴搞好关系,导致大本营寿春遭到吴军的偷袭,魏军则深沟高垒拒不出战,毋丘俭、文钦进不能战,退无后路,两人对此无计可施。主帅尚且如此,将士军心沮丧涣散,叛军投降者接连不断。眼看对方的溃败只是时间问题了,司马师派大将诸葛诞督豫州各军向寿春推进,征东将军胡遵督青州、徐州各军抄袭叛军的退路,自己从汝阳秘密进兵到乐嘉与名将邓艾会合。

    就在这胜利的前夜,发生了一场看似意外的突发事件。文钦恰于此时带偏军偷袭兵力薄弱的邓艾,不料却遇到了魏军的主力部队,吃惊之下不知所措。三国后期著名悍将、文钦的儿子文鸯闪亮登场。这个十八岁的小伙稳定了父亲的情绪,提议趁魏军阵脚未定之际劫营。于是父子议定兵分两路,当夜进行夹击。文鸯首先赶到战场,竟带着几百人就闯入魏军的中军大帐附近,喊杀之声居然传到了主帅司马师耳朵里;惊人之处尚不及此,由于文钦迷路,在天明之前都没能赶来接应,文鸯领兵撤退。司马师派左长史司马班率领骑兵八千人从两翼追击,据魏军报告:文鸯单枪匹马闯入数千追兵之中挥鞭乱打,一次就杀伤百余人,然后突围而走,像这样来回六七次,所向披靡。魏军吓破了胆,文鸯扬长而去!

    处理各项军国重计所造成的精神体力上的损耗,使得司马师的病情已经开始严重,但尚可支撑;经文鸯这么一闹,司马师大受惊吓,急得那只病眼都从创口中爆裂出来,疼得他把被子都给咬破了,病情迅速恶化。叛军旋即兵败,毋丘俭被俘杀,文钦父子投奔东吴。魏军完全收复淮南之日,也是司马师不治身亡之时。

    司马师之死四大疑点

    虽然正值壮年,司马师的死因倒没有什么疑问,既非遇刺,也非中毒,确实是因为目瘤爆裂后引发其他症状导致不治。关键在于,司马师的死亡过程着实有些诡异。

    疑点一:司马家拥有带兵经验的人才并非只有司马师一人。

    嘉平五年,东吴太傅诸葛恪以倾国之力二十万众围攻魏国合肥新城,受命统带二十万精兵前去救援的司马家大将,就是叔父辈的司马孚,最终迫使来势汹汹的吴军狼狈撤退。这次成功经历,正是此前群臣建议司马孚督师的原因所在。

    然而司马家还有少壮派司马昭!司马师上台时面临的情况很棘手:内部不服者大有人在,外有吴、蜀两个强敌。这段时间他和大弟司马昭的分工十分明确,配合也很默契:司马昭攘外、司马师安内。司马昭曾在嘉平四年以监军的身份统兵七万南伐东吴,日后一直活跃在帝国西线,长期督军抵挡蜀将姜维的骚扰,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当年东吴诸葛恪的入侵气势非同小可,出兵数量巨大,大有长驱直入问鼎中原之意;值此危急时刻,司马师也只是在京都坐镇大局而已。淮南叛乱爆发,战况正如群臣所料,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收场。司马昭本人自淮南初叛后就攻打过东吴,此后更是抗拒过姜维这样的大敌,清楚淮南风土地形、带兵经验丰富的他实在是最佳人选。只是,司马昭为何不主动请缨分忧,反而任凭病重的大哥亲自出马?

    疑点二:怂恿本该静养的司马师亲自去前线的三人和司马昭大有干系。

    傅嘏、钟会、王肃三人属于第一批倒向司马氏的魏朝高官,堪称司马氏的死党。傅嘏出身北地大士族傅氏,是东汉名臣傅燮的侄孙。早年因与大将军曹爽的心腹何晏等人不和,仕途坎坷,只有司马懿肯收留他,司马懿死后顺势转为司马师的智囊。

    正是傅嘏危言耸听,淮、楚地区的兵士素来骁勇,其势不可当。万一诸将战斗不利,大势一去,那么您的“大事也会失败了!”一句重话,激的原本打算卧病在床的司马师蹶然起曰:“我请舆疾而东!”傅嘏也没说错,司马师连命都没了,其“大事”的确失败了。在司马师死后违背曹髦诏令,把军权移交给司马昭这一事件也有傅嘏的份,其行为充满无间道的色彩。司马昭辅政后傅嘏以功进封阳乡侯,增邑六百户。

    作为钟繇的儿子,钟会的名气比他老爹还大。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都知道他是司马昭的首席智囊兼心腹,却很少有人知道,提拔钟会以秘书郎出仕的伯乐是司马师。在司马昭违背曹髦诏令直逼洛阳取得辅政地位的密谋中,钟会起的作用比傅嘏还大。以至于年才三十的钟会在事后得封东武亭侯,邑三百户。

    王肃,他除了是王朗的儿子外,还有两个超然的身份:晋文帝司马昭的岳父,晋武帝司马炎的外公!至此,一个基于司马师之死而获利丰厚的利益集团悄悄浮出水面。

    疑点三:导致司马师之死的当事人——文鸯,在两年后的迥异表现。

    公元257年,诸葛亮的堂弟,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杀死扬州刺史乐林,在寿春起兵讨伐司马氏,东吴派兵三万响应,统兵大将就是先前降吴的文鸯父子。

    面对这场声势最为浩大的淮南三叛,司马昭干脆挟持魏主曹髦和郭太后随军,督军亲征淮南,二十六万魏军四面合围寿春城。

    司马昭战略应对得当,东吴方面也无出类拔萃的人才。围城近一年后,寿春外无救兵,内无粮草,陷于崩溃的边缘。早在魏国时期,文钦就与诸葛诞不和,只是因为反对司马氏而勉强联合,事态紧急后老矛盾爆发,文钦死于内讧中。

    面临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以及士气低落的淮南军,文鸯却毫无两年前横扫千军的气概,他甚至缺乏同归于尽的勇气,竟然翻墙投降了可说是仇敌的司马昭。

    文鸯的武力,是否真如传说中那么强悍?也许两年前文鸯能够单骑闯关至魏军本阵,只是对方有人故意放水,因为有人需要这个惊悚的效果;否则三国时代并没有甲骑具装,不消说乱箭射杀,魏军十万人就是毎人吐口口水也能把文鸯淹死。

    疑点四:在于司马昭对文鸯和钟会二人的处置。

    司马昭并非心慈手软之人,心狠手辣之处不亚于乃父乃兄。无论是起兵反对他的武将毋丘俭、诸葛诞,还是不与之合作的文人王经、嵇康,都落了个诛杀三族的下场。

    文鸯作为司马昭的杀兄大仇、反贼毋丘俭的余党、降吴叛将,在寿春城陷在即之时方才投降,几乎是罪不容诛;当时军方就要求处死文鸯,司马昭却以招诱叛党的理由特赦文鸯并封其为关内侯,文鸯由魏入晋,先后担任了西晋平虏护军、东夷校尉的高级武将职务,也算官运亨通,其结局可谓出人意料。

    虽然是司马昭的心腹重臣,钟会却不甘人下。此人在灭蜀后兼并诸军密谋反叛,最终兵败身死。钟会并无子嗣,过继了亡兄钟毓之子并和侄子们住在一起。钟会谋反,钟毓的几个儿子连坐下狱等死。司马昭再次出人意料,以钟毓曾经秘告钟会有谋反野心为由将钟家人特赦。司马昭可谓是官字两张口,怎么说都有理,灭蜀功劳大过钟会的邓艾,以七十之年受到谋反的罪名被杀,明知其被诬陷的司马昭却将错就错,将邓艾的儿子全部诛杀,妻子幼孙流放西域;谋反证据确凿的钟会一家却得到宽宥。

    两相对比,实在滑稽之至,不过,假设在内心深处,司马昭认为钟会为自己立过大功的话,在这样的复杂情感下,才出现了不符合其平素为人的宽大举动,则顺理成章;那么,对司马昭而言,文鸯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功臣?

    疑点汇聚成线,一代枭雄司马师死得不明不白!是什么政治势力要害死司马师?最大的嫌疑人,自然是隐藏在司马师巨大光芒下一直不显山露水,在兄长死亡的关键时刻却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司马昭。

    作为司马师之死的最大受益人,司马昭有作案动机,也有行动能力和作案条件。看来司马昭害死兄长,基本是板上钉钉。

    司马昭害死司马师除了因为争权以外,还因为嫉恨!

    据晋书的帝纪记载,司马懿将诛曹爽,只和长子司马师一人谋划,次子司马昭对此一无所知。直到事发前晚,司马昭才得知一切。司马懿随后偷窥儿子们的举动,只见司马师鼾声如雷,司马昭寝不安席(这也难怪,谁叫司马懿不早告诉他)。司马懿大为得意,连声赞叹司马师“此子竟可也”。

    不难看出这段酸溜溜的政变实录,是司马昭告诉史官的。对父亲偏心的怨怼之余,对兄长的感情,只能是嫉恨而已。

    真平四年司马昭统军伐吴,由于吴将丁奉出色的发挥,魏军在东关惨败,丧亡三万人之多。老实说,魏军战败,并不能全怪司马昭一人,前锋将领轻敌不设防要付主要责任。战后诸将请罪,司马师却下令由司马昭负全责,并将其官爵一撸到底。此举为司马师赢得了军心,却又一次伤害了司马昭。得知兄长的处分后,司马昭也召开会议检讨。出身大士族的司马王仪道:“责在元帅。”不料这句官腔竟要了王仪的命,司马昭勃然大怒:“你也要把责任推到我身上吗!”当场下令把王仪拖出去斩首。

    司马昭这次失态,无非迁怒而已。大概就在此刻,对兄长的嫉恨变成了痛恨,恶意变成了杀意。时隔两年后的司马师死亡真相,已是昭然若揭。

    司马师与司马昭谁更强?

    司马师为人,强横霸道。他用刀背敲死李丰,废魏主曹芳,行事肆无忌惮,宛然一团炽热的火。司马昭却酷肖乃父,他阴狠多智,城府深沉,如同一块阴寒的冰。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显示了自己惊彩绝艳的一面。他表现出的政治谋略和军事能力,只在司马师之上。先前所欠缺的,只是一个地位而已。

    可惜没有人了解司马昭。父亲司马懿不能,大哥司马师不能,就连政敌也不能:母丘俭、文钦发布的檄文里,赫然写着废黜司马师后,其地位交由司马昭接任。这两个官场老手恐怕想不到,他们选中的司马昭比敢于废帝的司马师更难对付,因为司马昭敢弑君!还能在事后撇清自己,把责任转嫁到他人头上!

    可能司马昭害死司马师对于司马家族来说是更有利的!

    单字解释: 司 马 师 之 死 是 否 是 司 马 昭 的 阴 谋 ? 四 大 疑 点 证 明 了 确 与 司 马 昭 有 关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