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姜子牙亲斩妲己,打败纣王助武王登基后,为何又告老还乡?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提起《封神榜》,它承包了我童年时所有的快乐和想象。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姜子牙亲斩狐狸精妲己,最后暴虐的纣王自焚而死,可谓是恶人有恶报。

    在梅山七怪被除后,姜子牙率领着八百诸侯兵向朝歌进攻,但这时的纣王依然日日笙歌,根本不当回事。

    在大雪纷纷中,他还和妲己、胡喜媚在鹿台饮酒,观赏雪景。

    不仅如此,纣王还十分糊涂对妲己的话是言听计从。有一次纣王看到一老一少两在过河,老人在过河的时候一点不怕冷,而少年则瑟瑟发抖。

    看到纣王疑惑,妲己就笑着说出的原因:年老的是年轻父母所生,精血旺盛,骨髓充盈,虽然年纪老了,也不怕冷;那年少的是老年父母所生,精虚血亏,骨髓不满,虽年纪轻轻,也惧寒怕冷。

    纣王不信,觉得年轻人才健壮,老人衰弱。妲己则建议纣王敲开两人的腿骨,一看便知。

    姜子牙得知纣王都是受了妲己的蛊惑,才会横行无道,残暴无比,便决心四面包围朝歌。朝歌的百姓也愤恨纣王,于是还没战,他们就偷偷打开了朝歌的大门,迎接武王和姜子牙的到来。

    守军见四门已破,向纣王报告,这时纣王才暂停与妲己的饮宴,想召集大臣商议。只是能战的大臣早已被纣王杀掉,贪生怕死的大臣有些躲了起来,有些直接投降了武王。

    纣王只得独自去午门外一看,只见姜子牙白发苍苍手握宝剑,威严在座在四不相上,两旁队列整齐。

    纣王只得独自去午门外一看,只见姜子牙白发苍苍手握宝剑,威严在座在四不相上,两旁队列整齐。

    纣王高声呵斥:姜尚,你是我的臣子,为何背着国君,兴兵造反?

    姜子牙答道:纣王,你的罪恶贯宇宙,天怒人怨,我奉上天之旨,百姓之意,对你进行声讨。

    纣王见打不过,便逃回内宫,想要自己的美人妲己和喜媚告别,一想到不能与美人寻欢作乐,一时间眼泪竟掉了下来。

    妲己一边给纣王倒酒,一边妩媚劝说陛下不必忧伤,自己会和媚儿相助,说得纣王很是感动到流泪,劝着爱妃快快各自找活路,免得彼此牵挂。

    妲己很快知道纣王这是想要自尽了,于是和胡喜媚收拾了金银财宝,想回轩辕坟。在逃跑途中,被姜子牙截获,怒斥道:

    你这两个妖孽,迷惑纣王,残害生灵,食人无数,似你这等妖孽,就是杀了,也难解天下人的怨愤。

    妲己又想施展魅惑,撒娇装痴,对她动刑的士兵一个个反过来同情她,而不忍心对她行刑。最终姜子牙亲自来刑场,妲己的人头才落地。

    面对声泪俱下的妲己,姜子牙不被她的假象而迷惑,他以天下苍生为重,知道妲己犯了太多不可饶恕的罪恶,蛊惑纣王,为了满足个人的喜乐,置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于不顾。

    纣王自尽后,武王同姜子牙商量,想要拆掉鹿台,放出内宫之人,并将财物赐予天下,这让姜子牙大为赞同。

    在姜子牙的力荐下,武王接受了诸侯之请,登基称王,改年号为周,并大赦天下。并封赏姜子牙位于武侯九伯之上,封齐国南阳之地。

    面对着武王的重用和重视,姜子牙却做了一个让人出人意料的决定:告老还乡。理由是自己已经年迈,难以在朝中任事。

    之前认为姜子牙功成名就后,告老还乡真的是看到社会稳定了,便放心回去养老。多年后再看他的选择,才是聪明人的智慧选择。

    在武王还不是帝王之时,他们是共患难的亲密战友,一旦武王变成君主之后,两人无论是身份还是地位,或是利益关系都跟之前有了天壤之别。

    姜子牙位极人臣,地位和口碑又极好,这样一个权重人物在武王面前,时间久了难免会忌惮。这些为人处世的智慧和利害关系,姜子牙揣摩得极透。

    姜子牙位极人臣,地位和口碑又极好,这样一个权重人物在武王面前,时间久了难免会忌惮。这些为人处世的智慧和利害关系,姜子牙揣摩得极透。

    在个人口碑和地位以及最荣耀的时候退场,无疑是最体面的,还能让武王始终念着他的丰功伟绩和忠诚。

    姜子牙背叛纣王,跟随武王谋反,不为权势,也不为个人的荣华富贵,为了天下苍生,当他完成个人使命时,就审时度势,选择了告老还乡,不再弄权参政。

    可见姜子牙心中装着天下百姓的幸福,只要社会稳定,他个人的得失荣辱实在不算什么,这种大格局,让人敬佩。

    单字解释: 姜 子 牙 亲 斩 妲 己 打 败 纣 王 助 武 王 登 基 后 为 何 又 告 老 还 乡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