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怪不得司马懿会撤兵,城楼上这两个书童,是整场空城计最大的疑点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做为灵魂人物之一,智计通天,胆识过人,他的许多故事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比如舌战群儒,比如草船借箭,当然更少不了“空城计”。诸葛亮在西城城墙上抚琴一曲,竟能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这场撤退的关键性问题在哪里?空城之计又有何疑点?

    一、北伐失利

    要谈空城计,自然要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说起。

    公元228年,是蜀汉建兴六年,刘禅的蜀主之位已经稳固,朝堂之内也渐渐稳定。恰逢魏文帝曹丕病逝,曹魏内部人心浮动,诸葛亮于是上书请求北伐,第一次北伐战争就此打响。

    自从刘备死后,诸葛亮就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一直在储备战略物资。蜀汉经过五六年时间的谋划,举全国之力北伐,君主新丧、毫无准备的曹魏自然大败,陇右五郡一下子丢了三郡。消息传回洛阳,整个朝野一片哀戚。

    慌乱的魏明帝曹叡急忙派遣大军抵挡,两军即将展开决战,此刻,蜀汉的咽喉之地——街亭就成了重中之重,派遣何人镇守街亭也成了这次北伐的关键。

    正当诸葛亮犹豫不决时,马谡主动请缨,请求出战。诸葛亮对马谡的能力持怀疑态度,但此时无人可派,马谡又立下军令状再三保证,诸葛亮只能将这个重任交到马谡手上。临行前他再三叮嘱,详细诉述了作战细节,只要马谡能够遵循这些安排,守住街亭不是难事。

    可骄傲自负的马谡岂会如此听话?马谡其人也不是完全没有能力,建兴三年时,诸葛亮采用马谡“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出征汉中,大获全胜。但马谡问题在于太过固执己见,不听劝告。副将王平屡次劝说他要将军队驻扎在山脚,这样才能防备魏军的偷袭,可马谡偏偏要将军队驻扎在山顶,结果被张郃率领的魏军包围,切断水源,大败而归。

    街亭失守之后,魏军长驱直入,诸葛亮只能率领几千残兵退守西城县。而不远处,司马懿正带领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杀来。此时,诸葛丞相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空城计登场了。

    二、童子退敌

    诸葛亮听说司马懿率大军前来的消息,心里明白手下这帮散兵游勇是万万不能与大军抗衡的,就算弃城逃走,也很快会被司马懿追上剿灭。

    于是乎,他下令将西城县的城门大开,将所有的旌旗撤走,命令手下将士换上杂役的服饰,旁若无人地打扫街道。

    等到魏军到来之时,他悠闲自得地登上城墙,两个小童子侍立在侧,自顾自地抚起琴来。琴声悠扬,神色自若,不见丝毫慌乱。

    司马懿带领大军气势汹汹地杀来,却看到如此悠闲的一幕,心中也犯起了难。此刻西城城门大开,若是挥师进攻,必能生擒诸葛亮,立下大功。可若是城中有埋伏,他贸贸然攻进去,也许会全军覆没。

    司马懿难以抉择,只能仔细观察城墙上诸葛亮的反应。只见诸葛亮谈笑风生,镇定自若,哪有半点大军压境的紧迫感。

    更可疑的是诸葛亮身边的两个书童,看见城下十几万大军,却一点都不慌张。如果不是心里有底气,以小孩子的心性恐怕早就吓哭了。

    思索片刻,司马懿急忙指挥大军撤退。他的儿子司马昭不解地问:“形势一片大好,父亲何故退兵?”

    司马懿回答说:“诸葛亮为人谨慎,绝不会以身犯险。他在城中设了埋伏,打开城门在城墙上抚琴,就是想引诱我们进入城中,将我军一举歼灭。你看他身边两个书童小小年纪却如此冷静,肯定是洞悉了计划,才会神色不变。”

    司马昭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跟随大军撤退,西城因此得以保全。

    三、进退的利弊

    许多人看到这里,也许会大声嘲笑司马懿的愚蠢,面对覆灭蜀汉的大好时机,却被诸葛亮的虚张声势骗过。这样想真是大错特错,如果司马懿真的这么愚蠢且懦弱,又怎么能熬死曹魏三任皇帝,最后将权力牢牢掌控在司马氏的手里,达成“三分归晋”的结局?

    在空城计中,我们不仅要看到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斗智斗勇,同时也不能忽略司马懿自己的算计。

    曹丕死前虽然将司马懿列为辅政大臣,但曹魏的宗室并不喜欢这位外姓的重臣,魏明帝曹叡对司马懿也并不倚重。若非诸葛亮率领的北伐大军势如破竹,曹魏到了危亡关头,魏明帝也不会将兵权交给司马懿,给他立功的机会。

    自古“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司马懿之所以被起用,是因为他能制衡诸葛亮。一旦诸葛亮身死,蜀国灭亡,司马懿只会成为曹魏宗室大臣眼中毫无用处的拦路虎,下场不会好到哪里去。

    所以,面对西城大开的城门,司马懿开始认真思考起进退的利弊。如果进攻西城,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城中设有埋伏,他司马懿一旦进入瓮中,就会成为诸葛亮的猎物,插翅也难逃了。

    另一种情况是诸葛亮虚张声势,故布疑阵,他率军进攻,则诸葛亮必死无疑。诸葛亮死后,他司马懿难道还能独善其身?

    所以无论城中形势如何,司马懿一旦进攻,都是稳赔不赚的买卖。若是率军撤退,虽然难免会被人讥笑胆小如鼠,但面子与性命相比不值一提。

    更何况诸葛亮已经摆足架势,做出一副城内设有埋伏的模样,给了司马懿撤退的台阶。他日魏明帝曹叡兴师问罪,司马懿也有搪塞的理由。

    结语

    虽然空城计将诸葛亮的谋略、司马懿的算计、诸葛司马两人的心里攻防战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但它只是罗贯中的艺术创作,并不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

    实际上,在街亭失守之后,诸葛亮只是率领蜀军退回汉中,并未与司马懿正面对决,更谈不上使用空城的计策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

    但文学艺术创作的魅力正在于此,它能将一个故事描绘得引人入胜,令人信以为真,费尽心力分析当时的局势与人物的动机,并且可以自圆其说。

    虽然三国时期的故事本身已经十分精彩,但如果没有《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也达不到如此脍炙人口的地步。

    单字解释: 怪 不 得 司 马 懿 会 撤 兵 城 楼 上 这 两 个 书 童 是 整 场 空 城 计 最 大 的 疑 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