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皇帝赏赐10车肉,霍去病放臭也不给士兵吃,9年后才看出他的聪明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诗经》中的这首战歌,在反映了先秦人民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外,也表达了军中将士与君王上下一心,共御外敌的情感。而将士们之所以肯这样卖命,就是因为君王将他们当作了生死兄弟,患难之交。可见,征战沙场的将军,要想让士兵在战场上如臂使指,必须要赢得将士们的心。但闻名天下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皇帝赏赐了十车肉,他却放臭了也不肯给士兵吃。这又是为何呢?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霍去病

    霍去病立下大功

    霍去病的出身并不光彩,是他的父亲霍仲孺与皇后卫子夫的姐姐卫少儿私通后所生的私生子。在成为骠骑将军前,霍去病并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凭借与皇后卫子夫的关系,霍去病当上了汉武帝的近臣侍中,跻身上流社会。而这段经历,也成为太史公司马迁鄙视霍去病的根源。

    霍去病

    西汉元朔六年,17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票姚校尉,正式跟随舅舅卫青从军。他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以一千六百户受封冠军侯。元狩二年,19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骑将军,指挥两次河西大战,歼灭和招降匈奴数十万人,彻底控制了河西地区,也为日后开辟丝绸之路打下基础。

    霍去病

    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战中,霍去病率军歼灭匈奴左部主力七万人,封狼居胥。军功甚至超过了他的舅舅卫青,被汉武帝拜为大司马,与卫青同掌军政。卫青的很多老友和门客都离开卫青,转投霍去病门下。然而,对于这样军功卓著的英雄,司马迁却看不起。他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写道:“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

    司马迁眼中的霍去病

    意思就是,霍去病在外打仗时,汉武帝派人送去了数十车肉。等他率军返还时,粮车上扔掉了没吃完的精米和肉,但士兵却有饥饿者。为何霍去病宁愿扔掉肉也不给士兵吃呢?司马迁认为是霍去病年少时便在汉武帝身边担任近臣,养成了骄奢淫逸的习惯,因此不懂得爱惜士兵。但事实真的是这样么?显然不是。

    军队辎重

    霍去病作为军中主帅,如果不懂得爱惜士兵,如何能取得封狼居胥的成就?而且过分苛责士兵,也最容易在军中引起兵变。尽管霍去病年轻,但他却深知这一点。霍去病之所以宁愿肉臭了也不分给士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霍去病不给将士分肉的原因

    首先,与霍去病的作战习惯有关。霍去病用兵灵活,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大迂回、大穿插和歼灭战混用。他突袭作战的方式,是对汉军战术观念的革新,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穿插,对匈奴实行合围,然后在其最薄弱的环节,进行毁灭性打击。

    汉军将士

    如在漠北之战中,他就舍弃了朝廷为军队准备的后勤物资,采取取食于敌的策略,从漠北想办法补充军需物资。在最大的程度上打击了匈奴的生产能力,也解决了汉朝国力不足以支撑军队大规模远征的问题。尽管汉武帝送来的数十车肉能改善战士们的生活,却容易破坏战士们好不容易养成的军旅习惯。所以霍去病宁愿把肉放臭了,也不给他们吃。

    其次,这些肉是汉武帝赏赐给霍去病的,并没有说给士兵。古代皇帝与臣子的关系非常微妙,皇帝赏赐给臣子的东西,在没有得到皇帝允许的情况下,是不能随便转赠他人的。即使霍去病一个人吃不完这些肉,他也无权分给属下享用。

    霍去病剧照

    最后,这是霍去病的自保手段。很多皇帝对于在外统兵的将领都不太放心,霍去病之所以屡屡被提拔,就是因为汉武帝想利用他分卫青的权。如果霍去病将这些肉分给了手下将士,将士们必定对他感恩戴德,忠心拥护。这时候,功高震主的他就会被皇帝清洗。虽然他将肉扔掉会失去人心,但却保全了自己。

    卫青军队

    而事实证明,霍去病的决定并没有错,汉武帝一直很欣赏他的忠心,死后更是对他风光大葬。而在9年后,他的舅舅卫青去世,家族却被汉武帝清洗。尽管卫青也一直保持低调,但卫家已经在朝堂手握重权,成为第一外戚,汉武帝又岂能容忍?所以直到此时,人们才看出霍去病的聪明。所谓“伴君如伴虎”,大概就是如此了!

    参考资料:《史记》、《诗经》

    单字解释: 皇 帝 赏 赐 车 肉 霍 去 病 放 臭 也 不 给 士 兵 吃 年 后 才 看 出 他 的 聪 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