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母以子贵,为何北魏却实行“子贵母死”之制?解读其背后的原因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序言:

    古人重视“香火”的延续,所以“母以子贵”在古代很常见,君不见有多少皇家的妃嫔因为率先诞下皇子皇女而从此身份显贵?又有多少女性因为诞下男婴而身份陡增?

    但是,这不是绝对的“金科玉律”。北魏的创始人道武帝拓拔硅,就曾先后处死了自己两个皇储的母亲,创建了“子贵母死”的制度,而北魏一朝,也一直延续此种制度,从而制造了一系列骨肉分离的事件。北魏道武帝拓拔硅为什么如此反常,要实行“子贵母死”制呢?此制度又为何能延续一朝?下面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道武帝拓拔硅与“子贵母死”制度的建立

    北魏建立之初,道武帝对自己皇太子的母亲刘贵人痛下杀手,然后跟儿子说道: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后与国政,使外家为乱,汝当继统,故吾远同汉武,为长久之计。道武帝以汉武帝杀汉昭帝之母来杜绝外戚干政的事情为例子,告诉自己的继承人"我杀了你母亲,是为了你好,为了我们的天下!"虽然有些残忍,但是却告诉我们了两件事情,第一是为了防止外戚干政,第二是为了"北魏"的长久延续。那么道武帝为何有这样的逻辑?认为必须要让皇帝的母后死去呢?这主要基于当时的两个现实。

    1、北魏的政治结构决定了母族势力异常强大

    道武帝拓跋硅建立的北魏,从他的根源来看更像是松散的联盟,就好像明朝时期的蒙古,由瓦剌、兀良卫等少数民族组成,而拓跋硅所在的拓跋家族在众多的部族之间脱颖而出,最终才成为我们知道的北魏。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这个拓跋族中的势力组成。

    根据拓跋部落的规定,拓跋的皇族必须要娶和自己部落实力相当的部落的酋长的女儿为妻,目的就是通过这种联姻的手段为自己增加更多的政治、军事筹码,这样就能能够获得更多部落的支持。所以,在这种权力构成的王朝下必然有着深深的隐患,那就是你的皇位、你们部族的统治地位,是由你妻子的部族扶上去的,那么她在这个皇朝中就有着极强的话语权。

    早在道武帝之前,拓跋部落就出现了母族"反噬"的现象,如桓帝后祁氏摄国。这位强大的女人,接连害死了当时酋长的两个儿子,最后来了个"太后监国",也就是所谓的"临朝称制"。在开了这次的先河之后,拓跋部落先后发生了多起皇后干政、外戚夺权的事件,就连成帝为了改善国人的生活条件,想要迁徙,都因为其母亲的反对最后不了了之。由此可见,拓跋部落的男性地位岌岌可危。

    在这样的环境下,道武帝建立北魏以后,想要建立的是中原王朝一样专制、父权、男权的封建王朝,那么母后干政这种事情动则会让国家万劫不复,而且也是道武帝大展拳脚的"拦路虎",必须要被破除!

    2、道武帝的个人经历让他对"母后"深感忌惮

    话说道武帝的发家史与他母亲贺氏脱不了干系。早在道武帝年幼之时,其实拓跋的联盟国已经被灭了,幸好他母亲贺氏的贺兰部救了他一命,还收留了他,而且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的母亲为他出谋划策,带着他躲过了一劫又一劫,最后凭着自己的母亲部族再一次登上了王位。

    道武帝上位后对联盟松散的关系非常的不满,要求改变这种现状,于是还是对别的部族开始清洗和征服。经历了无数的纷争之后终于一统部族,成就了北魏,建立了和中原王朝一样的封建王朝。但是由于道武帝依赖的是贺兰部,贺兰部是母族的部落,不敢轻举妄动,所以他的一统部落的野心并没能真正的实现。

    终于,道武帝年迈了,可是看着北魏中最大的隐患独孤部落还在蠢蠢欲动,他就食不下咽,因为上文提到的刘贵人之子就是自己立为接班人的明元帝,而刘贵人则是独孤部落的公主。道武帝为了防止自己儿子经历自己的苦难,于是决定痛下杀手杀了自己的宠妃刘贵人,也就是下一任皇帝的母亲。自此之后"子贵母死"的制度也就流传了下来。

    二、北魏为什么要实行"子贵母死"制度?子贵母死"制度的确立非常的复杂,既有北魏建立前的恩怨,又有道武帝自己的经历。但是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说当时的道武帝也实在是没有办法,因为那个时候确实存在外戚的问题,所以道武帝拓跋跬为何要实行“子贵母死”制度就不难理解了。

    1、收拢皇权,分散部落,解决外戚

    在拓跋鲜卑的社会中母系的力量实在是太过于强大了,但是不娶强大部落的女儿又不行,你就会得不到支持,所以没有办法,即便是知道这里面存在问题,还是要这么做。

    而母系部族过于强大,首先影响到的就是皇位的继承人。这毋庸置疑,自己部落那么强,肯定要扶植亲近母亲这边的皇子上位,这才好为母系这边的部落带来源源不断的好处。道武帝深知这些母系部族的心思,所以分解这些想要插手皇家事物的部族就势在必行了。

    “子贵母死”制度是收拢皇权,解决分散部落、外戚干政的最重要的一环。

    2、瓦解父系社会崛起与母系社会过于强大两者之间的矛盾

    上面提到过,拓跋部落其实是奴隶社会边缘的政权,母系的地位非常的高。《三国志》中记载:(乌桓)贵少贱老,其性悍骜,怒则杀父兄,而终不害其母,以母有族类,父兄以己为种,无复报者故也。而道武帝想要建立的是自己集权的封建国家,这其中势必会引起极大的矛盾——父系和母系的矛盾,男权与女权的矛盾。而"子贵母死"制度与其说是简单的政治阴谋,更不如说道武帝想利用它彻底解决内部的女性问题,想要以此打压女性的地位,好使男性上位。

    三、"子贵母死"制度最后达到了预想中的效果了吗?

    1,确实促使了北魏由母系向父系的过渡

    拓跋硅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父系社会的建立,"子贵母死"制度的建立让北魏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打击,上层社会的皇后、太后尚且命如草芥,那么民间的女性地位更是低得可怜,北魏的父系社会也就就此崛起。

    2,另一方面,虽然解决了外戚问题,但未能根绝“母后”干政现象子贵母死"制度的设计并不是针对母亲,而是针对母亲后面的部族,道武帝建立了"子贵母死"制度以后,北魏的历代君王都纷纷效仿,外戚干政一事基本告终,皇权也确实得到了巩固。但是天道好轮回,"子贵母死"解决了外戚问题,可是却未能根绝“母后”干政这一现象。

    储君的母亲被赐死以后,储君年岁尚小,而此时正需要人照顾的时候,那怎么办呢?这时就会有专门的乳母替代母亲的职位来照顾幼小的太子,等到太子长大接班后虽然对于母系部族没有了感情,但是和乳母之间的朝夕相伴,早就让他把乳母当做了自己事实的母亲。甚至在储君登上帝位的时候,会把乳母封为太后。子凭母贵",以另外一种形式继续延续着,而干政也在延续。比如说文成帝的乳母常氏,就赐死了李皇后,立了冯皇后,造成了北魏严重的"临朝称制"现象。

    结语:

    北魏时期的"子贵母死"制度的存在是必然的,但是这项制度也可以说是失败的。它以灭绝人伦情感的方式存在,让北魏的皇权交替一直处于恶性循环之中,最后的苦果依然要由北魏的那些皇室自己承担。虽然在极短的时间内保障了皇权的稳固,让外戚游离权利之外,但是治标不治本,新一轮的问题接踵而来。难道还要皇帝继续杀“乳母”吗?那不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

    参考文献:《魏书》、《三国志》等。

    单字解释: 母 以 子 贵 为 何 北 魏 却 实 行 子 贵 母 死 之 制 ? 解 读 其 背 后 的 原 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