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马谡失街亭被斩,临死前大喊11个字,诸葛亮听后,收其儿为义子!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马谡是早年间诸葛亮心中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是他最终却是失街亭而被斩,在他临死前他大喊11个字,诸葛亮听后,收其儿为义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马谡是期蜀汉大臣,随兄马良仕刘备入蜀。刘备入川时,他跟过大军同行。由于才华横溢,深得诸葛亮赏识,成了他帐下一位聪明能干的参军。行军打仗时,二人常彻夜促膝交谈,共谋战事。刘备临终对丞相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您要谨慎!”

    在刘备看来马谡是典型的纸上谈兵,他虽然对兵法是非常的熟悉,但是要与真正的实战自然要差很多很多。而刘备是一个实战经验丰富的人,刘备十分清楚的看到马谡差在哪里,而一介书生的诸葛亮无法看出来的。这就是为什么刘备并不看好马谡而诸葛亮一直很重视马谡的根源。

    诸葛亮并未听取,以马谡为心腹。建兴三年,诸葛亮征南中,马谡定攻心之计,诸葛亮深以为然。后为安远将军。建兴六年,马谡随诸葛亮北伐,以马谡为中参军。诸葛亮出军祁山时,马谡自告作为先锋往守街亭,但是到了地方,马谡忘记了诸葛亮的叮嘱,不顾副将王平劝阻。

    以“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为由,擅自作主将营寨安扎在了山上。马谡自以为得计,却不知他的对手是“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的曹魏大将张郃。最终大军向屯扎在山上的马谡围而不攻。

    失去水源的蜀军很快不战自乱,降的降、逃的逃,在司马懿的主持下,曹军施展火攻,马谡大败而走。他骄傲自满,舍弃水源,驻扎在山上,犯了兵家大忌,导致军败。马谡曾下军令状,诸葛亮将他斩首以正军法,时年三十九岁。

    可以说马谡是一个好的参谋,也曾为诸葛亮讨伐孟获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却因为其性格而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将领。导致丢失街亭。街亭失守后,使蜀军陷入前进无据点接应,后退又无可守之地,诸葛亮只好放弃了好不容易刚刚连续冒死攻下的陇右三郡,退守汉中,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

    同时,马谡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曾以“乞斩全家,立下军令状”。历古军中无戏言,以“军令状”办事是军中雷打不动的铁则!因此马谡是难逃一死的了。临死之前,马谡大喊:“丞相,我罪有应得,死而无怨!”诸葛亮听后,如鲠在喉,无语泪下。

    毕竟马谡不仅与诸葛亮关系交好,个人的才能也颇让诸葛亮欣赏。要下令斩掉这样一个人才,确实让诸葛亮心如死灰。于是,诸葛亮无奈之下,将马谡收其儿为义子,让其放心离去。马谡死后,蜀中诸将个个痛哭,心寒不已,而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不仅如此,善于自省的诸葛亮斩马谡,升王平之后,多次以用人不当为由,请求自贬三等。

    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领袖人物和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与此同时,历史人物也都按照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化论而无一例外地脸谱化了,中国历史则变成了一个大戏台。

    单字解释: 马 谡 失 街 亭 被 斩 临 死 前 大 喊 个 字 诸 葛 亮 听 后 收 其 儿 为 义 子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