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娄敬:没有他,就没有大汉王朝400年,一个戌卒出身的设计者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公元前202年的冬天的早晨,洛阳城里寒风凛冽,风吹到人的脸上如同刀割一般。

    洛阳城的城门刚刚打开,陆陆续续有进入城里的人,也有往外出的,还算不上拥挤。这时候一队来自齐国要发往陇西去戌边的人马穿过城门,他们要在城里少做休整,然后再出发。

    有一个穿着羊皮袄戌卒模样的人,进城后就摘下拉车子用的那块横木,来到路边匆匆吃了口早饭,收拾起自己的那一套行当,就朝着自己的一个齐国老乡虞将军的住处去了。

    他此次来找老乡的目的就是想让老乡给自己引荐一下去面见刚刚建立起汉朝的皇帝刘邦,想和一国之君谈点国家大事。

    一个戌卒,想和皇帝谈国家大事,不是开玩笑吧?

    还真不是开玩笑,不要小看了这个来自齐国的小士卒,虽然他在整个汉朝历史中名气比不上“汉初三杰”,更或者说是籍籍无名,听都没有听过,但恰恰是他的出现和他的建议才使得整个大汉朝可得以存续400年,称他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制度设计师之一也不为过。

    他是谁啊?

    ——娄敬

    一,定都长安

    娄敬进入宫中也没有做过多的自我介绍,直接开门见山地问刘邦:“请问陛下建都洛阳,是想要建一个跟周王朝一样的国家吗?”

    刘邦说:“是的”。

    娄敬说:“陛下,千万不要!”。

    刘邦问:“为什么?”

    娄敬答:“因为陛下建立的汉王朝是跟周王朝当时建立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周务欲以德致人,而汉务欲以力致人。”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载:

    “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相焉,乃营成周洛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周务以德致人,不欲依阻险,令后世骄奢以虐民也。……及周之衰也,分而为两,天下莫朝,周不能制也。非其德薄也,而形势弱也。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而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

    内容太长,大体意思就是:周王朝不是靠武力打下来的天下,而是建立在仁义上,所以不需要派兵驻守各个地方,相反都城周围这些个诸侯国拱卫着都城,起到保护都城洛阳的作用。而汉朝的建立是用武力一个一个平定的,虽然平定了这些个地方王,他们表面上是臣服,但是私底下有可能存有谋反的心,而且也具备条件,所以想效仿周朝建都洛阳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然后娄敬又陈述了在关中建都的好处,大体内容跟刘邦问询张良,张良回复得差不多。

    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

    就是洛阳地面太小,而且土地贫瘠,不适宜养活更多的人。而关中就不一样了,不仅土地肥沃,还靠近巴蜀这个大粮仓,而且关中周围都有高山和要塞可用来作为防守之地,这样的地区是进可攻退可守。

    只是娄敬的一番见解之说,刘邦还不能确定关中建都到底好还是不好,等到张良明确地阐述了入关建都的有利条件后,刘邦当日就乘车西行到关中建都。

    刘邦高兴,于是赐娄敬改姓刘,授给他「郎中」官职,称号叫奉春君。

    你看娄敬凭借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从一个准备戌边的小卒成为了刘邦身边的红人,还是那句话啊,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从而我们可以推断出平时的娄敬也不可能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

    二,主张和亲

    跟谁和亲呢?

    是跟匈奴人和亲的。

    为什么要和匈奴人和亲?

    那是因为以当时汉朝的实力还干不过匈奴人,只能委屈一下自己,积蓄力量等待时机,那么这个主意是谁出的呢?

    ——娄敬。

    我们凭什么说人家刘邦就没有干过匈奴人,这就是大家熟知的“白登之围”,刘邦的小命都差点葬送在这个地方,多亏陈平给献了一计,才得以脱身。

    如果当初刘邦能够听取一个人的建议,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了,谁呢?

    ——娄敬。

    当时韩王信叛汉投靠匈奴人,刘邦御驾亲征,先派人去侦查一下匈奴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情况,想做到知己知彼,刘邦这样做是对的。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人家匈奴人耍起了心眼,玩了个计谋:他们把强壮能战的士兵和肥壮的牛马都藏了起来,只显露出一些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刘邦连续派去了十几个使臣,回来给出的答案都是匈奴人不行,老弱病残一击便败。只有娄敬给出的答案是眼前所看到的不符合情理和常识,论说两国交兵,对方应该炫耀显示自己的长处才是,兵不厌诈,这一定是匈奴人故意自己暴露的短处,想要搞突然袭击汉军,娄敬主张这仗是不能攻打的。

    结果真如娄敬所料,匈奴人突然袭击,汉军被团团围住,被困在白登山。

    脱险之后,刘邦也主动承认错误:我不听您的意见,因而在平城遭到围困,我已经把前面那十来个出使匈奴说匈奴可以攻打的人都杀掉了。

    于是刘邦赏赐娄敬食邑二千户,封为「关内侯」。

    刘邦在匈奴人那里吃了亏,懂得了匈奴人的厉害,也知道以自己现在的力量是不可能跟匈奴人较量的,那应该怎么办呢,不能老是受他们的侵扰啊?

    娄敬主张:和亲。

    娄敬出主意:让刘邦把皇后生的大公主嫁给冒顿作妻子,然后每年给匈奴单于送上丰厚的礼物,单于收了礼物,又因为自己的妻子是汉朝公主,当然是汉朝的女婿;冒顿死了,他儿子就是君主,也是汉朝外孙,公主生下的孩子,自然会偏向于汉朝,就不会来袭扰汉朝边境,肯定不会和汉朝作对。

    刘邦觉得娄敬讲得有理,就吩咐下面人去做,至于有没有把自己的亲闺女嫁给单于这个就是未知数,毕竟父亲心疼闺女,再者宫廷中有姿色的女子也不少。

    你还别说,娄敬这种“和亲”外交政策的确奏效,后来的惠帝、文帝、景帝及汉武帝初年都采取了和亲政策,这一政策相对缓和了汉匈之间的军事冲突,有利于汉朝休养生息,也促进了汉朝初期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汉匈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正是由于汉初的“和亲政策”,为汉王朝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也为后来汉武帝反击匈奴赢得了时间和足够的物质基础。

    三,移民关中

    娄敬经常往来于汉人和匈奴地区,对匈奴人的性情和实力还是有着比较全面的了解,他发现匈奴人在河套的白羊、楼烦两个部落距离离长安最近的也不过七百里地,如果骑兵快马加鞭一天一夜就可以到达,这对于都城长安来说绝对是一种潜在的隐患和威胁。

    第二个就是关中地区由于常年战乱,人烟稀少,而土地则肥沃,就是看着这么多和这么好的农田,却没有种地的人,是一种浪费,应该提高在这一地区的人口数量。

    娄敬向刘邦献策说:“希望您下令把原来齐国那些姓田的,楚国那些姓昭、姓屈、姓景的和那些燕国、赵国、韩国、魏国诸侯的后代,以及那些各地有名的豪绅都让他们搬到关中来住。这样国内没事的时候,可以让他们防备匈奴人;如果东方的诸侯们发生动乱,就可以率领他们前往征讨。

    皇上的圣旨一下,这些个齐国和楚地大姓家族只能带领着族人迁入关中地区,安家落户,日日耕作,繁衍生息,人口交流,民族融合,促进了关中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你看,娄敬给刘邦出的这几点建议,哪一个不是兴国安邦的定国之策,也关乎着立国之本,如果没有他这些个制度设计,汉朝的国运怎么样,还真是个未知数。

    正如司马迁所说:“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然而刘敬脱挽辂一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

    我再想,娄敬的对汉朝的贡献不可谓不大,但为什么连他是什么时候生的,还有去世的日期都没有记录呢?(生卒年不祥)

    答案可能就是每个朝代有能耐的,应该被记录的人实在是多,加上书写者能力有限,不可能写出每个人,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被历史多少记录那么一下下,那也是很幸运的。

    看一个君王如何,可以看他如何对待人才就可以,能接受别人建议的君王不见得就是一个好的皇帝,但是不至于太昏,娄敬的“逆袭”经历,说明了刘邦这个开国皇帝确实不错,不然为什么历史会选择了他,而不是别人呢?

    单字解释: 娄 敬 没 有 他 就 没 有 大 汉 王 朝 年 一 个 戌 卒 出 身 的 设 计 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