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昔日兄弟从刎颈之交到不共戴天,张耳与陈余友谊的小船是怎么翻的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随着巨鹿之战拉开帷幕,张耳与陈余持续十七、八年(前225年魏国灭亡至前207年巨鹿大战)的友谊,开始经受考验,生死与共的承诺到了践行的时候,两人的想法却开始出现分歧。

    新生的赵国面临重大的危机,王离率领的秦军主力向他们扑来,赵国国王与丞相张耳逃入巨鹿城坚守,城池岌岌可危。

    赵国的大将军陈余在巨鹿城的秦军包围圈之外,在城北拥兵数万。但秦军太强大了,人数及战斗力都相差悬殊,判断形势后,陈余选择按兵不动。

    张耳在城中着急上火,四处派人求救,但近在咫尺的兄弟却不肯伸出援手,令他深为愤慨。

    张耳与陈余都是原魏国大梁人,秦统一后即开始交往,结为刎颈之交。二人几乎同时受到秦的通缉,一同逃难避祸、相互扶持,熬过了最艰时光。

    陈余变了么?张耳心中疑惑,如果秦军破城,自己与赵王歇遇难,陈余就可名正言顺地称王。他不敢想下去,派出张黡、陈泽向陈余施压。

    陈余向两位大臣解释,秦军太强大了,贸然进攻,无异于以羊饲虎,非但救不了巨鹿,而且以后报仇的人都没有了。

    张黡、陈泽责之大义,燕赵之士,重信守诺,当初与丞相约为刎颈,今天竟然借故推诿……

    陈余有苦说不出,我是大梁人,不是燕赵之士!不得已派出五千士兵由张黡、陈泽率领冲向巨鹿,结果不出所料,连个响都没有,全军覆没。

    张耳的儿子张敖此时也带领一万多人来到巨鹿城外,但也不敢进攻。

    秦军的将领王离、章邯都是名将,高度怀疑他们采用的就是围点打援的策略。否则,求救的使者怎么能一批批的外出,搬来各路诸侯。

    但高明的策略碰上了天才的对手,当项羽带领楚国主力来到巨鹿,历史将要惊叹。

    陈余参加了项羽的行动,按照项羽的部属吸引了王离主力,因此,他是有功的。但张耳不管这套,解围后两人一见面,就厉声指责陈余。

    陈余发现自己的解释毫无作用,张耳甚至怀疑陈余杀了张黡、陈泽。三番两次地指责把陈余的火也拱了上来,于是你来我往,越来越僵。

    陈余一赌气,把印信一扔,“爷不干了!”

    张耳没想到对方还有这手,一时手足无措。趁陈余上厕所之际,手下火上浇油,于是张耳借机获取了印信,也就是收了陈余的兵权。陈余回来,没想到事情已经无法挽回,只得带着自己的亲信离开了。

    张耳有气可以理解,生命危在旦夕,最大的指望却不前来救援。他的年龄大,曾为信陵君门客,保持着旧士人的道德规范,并以此检验陈余。但如果陈余发动自杀式攻击他就心安理得了么?自己的儿子同样停在巨鹿城外没有进攻解围,他却并未指责。最后,收了印信,就是私心作祟了,这也造成了与陈余的决裂,此时,他所秉持的信义何在?

    陈余驻兵城外,也没有尽全力营救,一开始就抱持替对方复仇的心思,难说没有私心。面对张耳的抱怨他不能自白,又急躁地撂挑子,这是性格的弱点。两人分手,张耳没有害陈余性命,放其离开。而陈余事后怨恨于心,一心要张耳性命,反倒误了自己的命。

    巨鹿解围后,张耳随项羽西向攻秦,强秦暴毙。项羽分封天下,张耳为赵王。而陈余未随项羽行动,给了三个县为侯,陈余不服,设法赶跑了张耳。

    张耳投奔了刘邦,陈余复立赵王,赵、代之地为其马首是瞻。

    刘邦约陈余共同攻打项羽,陈余提出的条件是“汉杀张耳乃从”,这点小事难不住刘邦,秉承一贯的“混不吝“作风,汉王找了个很像的人杀了冒充张耳,换来陈余出兵。

    彭城之战,刘邦被项羽打败,陈余也发现了张耳没死,自己上当了,于是翻脸反汉。

    但是,这次交战的对象是不世出的大将军韩信,陈余不听李左车的计谋,在井陉之战中,被韩信以背水之阵一举攻破,陈余被杀。

    事后看来,每到关键时刻的选择,张耳都是对的,而陈余则屡屡失误。他们曾经一路相互扶持,最后却因为情绪而不共戴天,实质恐怕还是利益作祟,可以共吃苦,但不能同享乐。

    单字解释: 昔 日 兄 弟 从 刎 颈 之 交 到 不 共 戴 天 张 耳 与 陈 余 友 谊 的 小 船 是 怎 么 翻 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