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刘璋宁死不降,为何马超一到他就怂了?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一段历史,如果小说和真实的历史高度一致,那么就证明它在历史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痕迹。三国演义的不少故事情节都是提炼于三国志的,可在描写刘备夺取益州的时候,却将刘璋投降的过程完整地叙述了出来。

    刘璋作为汉室宗亲,在益州已经打下了数十年的基业,加上益州地形复杂,都是易守难攻,按照道理来说,想要夺取益州比夺取江东还要难,可诸葛亮却信心十足,向刘备提出了夺取益州的计划。诸葛亮在制定这个计划的时候,便重点提到了刘璋可能会选择固守成都。

    最终果真如此,刘璋带领三万多人多兵力,盘踞在成都,誓死不降,久攻不下的刘备在心慌之余,还是屡屡询问诸葛亮应对之策,结果诸葛亮将马超调来前线,不足数日,刘璋便开城投降了,于是这段历史情节也留下了一个疑问,此前宁死不降的刘璋,为何马超一到,他就怂了呢?

    一、刘璋一直抱着侥幸心理

    刘璋请刘备进入益州,抵抗张鲁,成功后,不但不感激刘备,还立马想要赶刘备走,这让两人的矛盾很快升级,最终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开始率军进攻益州,这让刘璋十分慌张。

    尽管盘踞益州数十年,打下了数十年基业,还已历两世,可刘璋在益州等同于是偏安一隅,根本没有打过多少大仗,这让刘璋的心里自然是十分惶恐,于是他开始匆匆部署防御计划。

    刘备听取了诸葛亮的建议,在益州进军,兵贵神速,很快连连斩获了不少胜利,这让刘璋开始陷入了一种完全被动的局面。

    不久后,刘璋布置的防线基本都已经濒临崩溃,于是他开始打算退而求其次,仗着自己是皇室宗亲,打算与刘备和谈,这也让刘璋不顾战事的恶化,心里开始打起了小算盘。

    当刘备率军包围成都后,仗着成都还有三万余人的兵力,以及充足的粮草,刘璋打算固守,表现出自己宁死不降的架势,目的就是为了与刘备和谈。

    其实刘璋从一开始就打算和谈,只是条件一直没有谈拢罢了,刘璋非常清楚自己固守成都迟早要落败,还不如归顺刘备,想着自己是皇室宗亲,所以他打算在刘备那谋求一份高位。

    可刘备却面对如此讨价还价的刘璋,心里没了耐心,干脆率军攻城。几次攻城打下来,刘备所率的部队损伤惨重,不得不暂时停止攻城,然后休养生息,打算先包围成都,后继续攻城。

    看到刘备进攻成都如此吃力,诸葛亮当然清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所以他立即将归顺刘备不久的马超调往了前线,结果面对马超,刘璋果断同意了刘备曾经提出的条件,开城投降,这不得不说马超还是很有威慑力的。能获得这样的名声,与马超数次打败曹操大军有关。

    这让马超一度名声大噪,自然也让不少人听闻马超的名声后,开始备受震撼,当然更多的还是此时的刘璋是抱着一种侥幸心理来谈稳定的,这也注定了他在不久之后要落得投降的局面。

    二、误认为刘备与张鲁联合

    邀请刘备进入益州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抵御张鲁,可刘璋为了不让刘备倒向张鲁,可谓是做足了功夫,从一开始的许诺,到最后的犒赏,可谓是做得非常周密。

    不过随着刘备与刘璋彻底翻脸,这就难保刘备会不会与张鲁联合瓜分益州了,对于这个忧虑,刘璋起初是做了准备的,可奈何的败得太快,自己很快就剩下了一座孤城成都,这让他屡屡开始打皇室宗亲牌,就是希望尽管与刘备达成和解,能够获得刘备给予的一官半职,这也让自己好有个依靠。

    反反复复谈不拢,这让刘备心急如焚地攻城,也让刘璋感到十分恐慌,他害怕时间越拖越长,要是张鲁介入就对自己很不利了,所以他要求成都坚守,就是希望能够与刘备的谈判中,更加有筹码,可没想到这却适得其反,让马超来到了前线上。

    马超来到攻城的前线后,刘璋大感惊慌,他最害怕的事情,在他的心中还是发生了。马超这是跟随张鲁的一员猛将,要是张鲁调大军来到前线,成都肯定是坚持不了多久的。

    这一方面会对成都城内形成军事压力,另外两股力量两联合攻城,刘备和张鲁都没有了后顾之忧,这让他们瓜分益州,恐怕是在包围成都时,就已经开始了。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刘璋畏惧张鲁介入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张鲁的母亲就是死在刘璋之手。

    这让张鲁介入益州,很难说不是为了母亲报仇,这让他害怕张鲁会与刘备做交易,将自己交给张鲁,这让他别说一官半职了,就连性命都难保,所以他看到马超出现在了进攻成都的前线,便立即投降了,当然他并不知道当时马超已经投奔刘备,这一切也是诸葛亮安排的一出心理战。

    三、突围无望

    得知刘备数次攻城失败后,刘璋在与刘备和谈无果后,他还是打算突围出去,退往蜀南地区,与刘备继续做抗争,这让刘璋开始部署突围的方案。

    在刘璋的突围方案中,最重要的就是成都要牵制刘备大军,自己则秘密调遣援军抵达成都,自己趁刘备围点打援时,突围出成都。这个计划的核心还是要在刘备大军在被成都城下人困马乏的时候,才能实施,为此刘璋还是做了不少功夫的。

    当然他仅仅考虑到了刘备包围成都的兵力是其主力部队,没有想到张鲁会与刘备联合。于是马超出现在成都城下时,刘璋的这个突围计划,很大程度上就要落空了。

    在刘璋看来,如果刘备与张鲁联合,那么张鲁派出的主力部队肯定会与刘备的主力部队换防,两路人马轮流包围成都,这样一来人困马乏的情况便不存在了,刘璋想要趁刘备大军久攻不下时,派出援军打一个措手不及还是很困难的。看到这一点,这让刘璋彻底放弃了继续坚守成都的计划。

    从刘璋在对战场上的种种误判,以及诸葛亮的心理战,即派遣马超前往成都城下,这让刘璋在短时间内就被自己的军事误判蒙蔽了双眼,落得只能迅速与刘备求和的被动境地。

    刘璋在固守成都时,犯了不少军事上的错误,这些军事错误基本也都是主观误判造成的,可见刘璋尽管在军事部署上做得非常周密,可是在军事判断上,他却屡屡出错,这才是他葬送益州的根本原因。

    面对强敌,刘璋一开始就是畏手畏脚,根本不敢全力以赴,这让刘璋错过了军事上反击的最佳时机,同时也在后来与刘备的和谈中处于下风。

    可见刘璋在固守益州的过程中,犯下了多个重大错误,对比此后的孙权在对抗蜀汉入侵时所做的准备,差距也是可见一般,也难怪诸葛亮将江东看成是固若金汤,益州却是唾手可得的一块根据地,从这个历史故事也能看出一个领导人在关键时期,做出的判断的重要性要远远强过哪些客观的部署。

    久攻不下的成都,仅仅派出了马超上阵,就让刘璋乖乖降服,这倒不是证明马超的能力有多么强,相反这是体现了刘璋对战场的变局的把控度不够,加上主观误判,这让他在占据一定优势的情况下,还是选择了主动投降。

    于是刘璋在这一次投降前后的心理变化,也可以看出他是如何在心理战中落败的,侧面表现了一位领导者应该如何把控自己的心理变化,确保不会被主观误判所干扰,这让刘璋无疑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了。

    单字解释: 刘 璋 宁 死 不 降 为 何 马 超 一 到 他 就 怂 了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