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项羽都已经到达乌江边,为什么非要自杀?不能等过江后卷土重来?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作为婉约派的词人,却也写过很多不失豪迈的作品。而她在《夏日绝句》中写到的“项羽不肯过江东”,也成了很多学究们关注的内容——明明项羽都已经到乌江边上了,为什么他非要自杀呢?就不能等过江之后卷土重来吗?

    垓下被围,乌江自刎

    项羽垓下被围后,面临着粮草不足,突围艰难的问题,但项羽也不是坐以待毙之辈,他率领800骑兵趁夜突围,这说明项羽其实是有东山再起的念头的。

    然而一路上的厮杀激烈,项羽带出来的800骑兵折损严重,等他渡过淮河时,随从的骑兵差不多只剩下100多人。

    抵达阴陵时,人生地不熟的项羽迷路,被一个老农引到了错误的路上,最后被汉军追上。又经过一番大战,项羽手底下只有28骑,但追击的汉军却有数千不止。

    这时候项羽已经认识到,突围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于是他对部下感慨: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项羽本纪》所载)

    随后将骑兵分为四队,命骑兵分四个方向冲杀,在山东面会合。

    但是等一路逃到乌江边,乌江亭长劝说项羽回江东图谋东山再起,这应该是与项羽突围之出的想法是一致的,可项羽却忽然改变了想法: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遂将自己的坐骑赐予乌江亭长,自刎于乌江畔。

    楚将自杀,似是传统

    正如乌江亭长对项羽说得一样: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羽在江东还有对抗刘邦的资本,根本不需要走上自杀的道路。东山再起后战死的8000江东子弟报仇也不是不可以,干嘛非要自杀呢?

    实际上,在春秋时期的文献中,楚人自杀似乎是很常见的事情。王准曾在自己的硕士论文中分析了楚人频繁常见的自杀现象。汇总各种资料,楚人自杀现象的类型可以分为五种:

    “战败谢罪型、尽忠守孝型、忠孝冲突型、失败绝望型以及逼迫置死型。”

    虽然《史记》上对项羽的记载显示,项羽是“无颜以对江东父老”,且认为“天要亡籍”,这才选择自杀。

    但从项羽垓下被围到乌江自刎的整个过程来看,项羽的自杀类型应为“战败谢罪型”和“失败绝望型”两相综合形成的一种新的自杀类型,这里私称其为“绝望谢罪型”。

    在春秋时期,楚将战败自杀完全可以说是“传统”。据王准的分析,楚民族在早期接受分封时,就因为被视为蛮夷,待遇什么的和齐、晋、鲁、卫等国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那一时期的楚民族没有异议,毕竟自己就是又弱又落后,可随着楚民族的实力不断提升,楚人能明显感觉早期经历带来的强烈挫败感——以前输给其他国家很正常,自己没实力嘛;可如今有实力了还战败,这无疑是耻辱。

    不光如此,根据涂又光在《楚国哲学史》中的描述:楚武王熊通曾经说过,“我蛮夷也主义”。涂又光认为这句话说明在楚武王的世界观里,

    “出师大败,阵亡无数,主帅不死不合理。也只有主帅自杀,才符合楚人理性的‘法治精神’。”

    另外很多楚将自杀,也是因为陷入了绝对的困境之中,心里已经清楚自己的结局是死亡。与与其屈辱地死在敌人手中,倒不如自行了断。

    而项羽作为秦末的楚人,其实也受到了这种传统的影响。

    虽说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开始统一文字、思想等,但大秦帝国存在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且那时候对各种思想和理论并没有极端打压,基于此,项羽在走投无路时,极有可能遵照传统,选择了自杀——

    自责造成8000江东子弟的牺牲对应楚人“我蛮夷也主义”的理性“法治精神”,“天之亡我”则是看不到逃生出路的喟叹,最终项羽慷慨赴死。

    卷土重来?黄粱一梦

    那么如果项羽卷土重来,他到底能不能逆风翻盘呢?这里私以为项羽还是没有办法战胜刘邦。

    首先,项羽没有统帅整合一支强悍军队的能力,他本人的确战力非凡,但在识才、用才上,项羽根本不是刘邦的对手,韩信、陈平以及英布,这些名将早年都在项羽麾下,但愣是被项羽用着用着用到了刘邦的手里。

    不仅如此,项羽还没有足够出色的战略眼光,早年他摆下鸿门宴,结果被刘邦等人一通忽悠,直接纵虎归山。气得项羽的族叔项伯“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同时大骂:

    “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再者说,项羽就算回到江东,也组建不出来与刘邦差不多规模的军队。刘邦当时麾下良将上百,精兵数量高达几十万。

    江东只有十万之众,而这十万中刨除老弱妇孺幼后,剩下的青壮年其实并没有多少,且项羽也基本没有途径去寻找出色的将领。换言之,不管项羽怎么努力发展势力,错失鸿门宴良机的他都很难再壮大起来。

    最后,江东当时很落后贫困,根本支撑不了项羽东山再起。纵观中国古代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在秦汉时期,各大统一王朝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基本都集中在中原一带,也就是河南、陕西那一片。

    彼时江东相对落后,并没有充分开发,项羽要依靠这里东山再起,确实很不现实。

    若是项羽身处宋朝之后,倒是可以好好考虑一下都东山再起的事情,因为两晋之后,中国境内的北方人口开始向南迁移,也就是著名的“衣冠南渡”,主要分为三次——东晋以后;唐代安史之乱后;南宋以后。

    经过大规模的“衣冠南渡”,江东地区引进大量来自北方的农业技术,这直接加速了江东的经济开发。且当时还有很多世家大族从北方迁来,也为江东补充了人才资源,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实就折射了“衣冠南渡”时的场景。

    有人、有钱、有才子,项羽若生活在宋代以后,未尝不能返回江东图谋逆风翻盘,但可惜的是,他生在秦末汉初时,深受楚人传统思想影响,又清楚自己不可能东山再起,自然也只能遗憾地自刎于乌江畔,从此留下一桩遗恨,供后世文人叹息。

    单字解释: 项 羽 都 已 经 到 达 乌 江 边 为 什 么 非 要 自 杀 ? 不 能 等 过 江 后 卷 土 重 来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